有一次我们暑假回国时,一家人去西安坐飞机去青岛玩。
在我们登机后,憨憨外婆突然收到了一条信息。
信息是她朋友发的,说家里出了急事,
能不能借2万元周转一下
,过几天就还。
发信息的那个人是憨憨外婆的一位老朋友。
不过她这么匆忙地借钱,让我们有点诧异。
老婆还是很机敏的,她嘱咐老妈:“先不要打钱,要不打个
微信视频
去问问情况?”
我们琢磨着,文字可以造假,图像和声音应该不会吧。
于是憨憨外婆就打了个微信视频过去。
很快,那边接通了,对方的画面虽然有些说不上来的奇怪,但对方的外貌就是朋友的样子。
而电话那头的声音很熟悉,确确实实就是朋友的声音。
不过朋友感觉有些猴急,就是说自己遇到点难处,催着憨憨外婆给钱,并且承诺一个礼拜就还。
这时候我们飞机就要起飞了,空姐在旁边跟我们说,飞机要起飞了,请关闭手机或者调整飞行模式。
因此即便想多问几句,电话也是不能再打了。
虽然就打了1分钟电话,不过看到朋友的样子,听到她的声音,憨憨外婆也放心了。
因此她不假思索,转了2万块到朋友指定的账户上。
等飞机落地青岛后,她不放心,又给朋友发了个微信,问钱收到没有。
等了好一会,朋友没回。
我们突然涌起了一些不好的感觉,接着打电话过去。
这回朋友接了,说她微信被盗了,她并没有跟我们借钱。
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们被骗了。。。
这时候赶紧打110,申请资金追回。
但为时已晚,钱一旦转出去,是再也追不回来了!
就这样,1分多钟的电话,我们瞬间被骗了2万块……
当知道自己被骗后,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懊恼。
我懊恼自己还是学计算机的呢,这点诈骗手段都没有看出来。
对方肯定用人工智能模拟了人像和声音,又偷了微信账号,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电信诈骗。
而我这个专业人士,竟然一点都没有判别出来。
那一刻,我算是真真切切地领教了人工智能的魔力,真的太能以假乱真了,一般人都没法分别!
不过经过这次教训后,我开始给自己提了个醒。
网上的信息,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千万不要轻率做决定,一定要斟酌仔细、考虑再三才行!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
几个月前,我的Linkedin收到一条信息。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求职社交网站,我们这帮工程师特别喜欢用这个平台,会把自己的简历更新在上面,方便猎头和公司看到。
而我收到的这条信息来自一个女生,叫做Angela。
她称我为
“校友”
,说她的侄子要来美国留学,想请教我一些问题。
我翻看了她的简历,写着南京大学毕业的,也是软件工程师,跟我一个学校,也是同一个专业。
看到校友寻求帮助,我也就放下了戒心,问她有什么问题我能帮忙的?
结果她问了几个关于留学的问题后,画风突然就变了。
她突然给我发一些奇怪的信息。
一下子跟我说下班了,问我忙不忙?
这是啥意思?感觉不太对劲啊!
于是我彻底就不回复了,随便她怎么发了。
后来她又陆续发了几条信息,都是要加我个人联系方式的,见我没回复,她也就算了。
我今天再去看,那个ID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这说明,平台认为这个是诈骗的ID,已经把她封号了。也有可能这人诈骗已经得逞,自己注销了。
后面,我还会时不时陆续收到一些类似的诈骗信息。
比如下面这个,又是称我“学长”,对我一阵吹捧,然后要加个人信息。
我一概都没有搭理,这些ID都是毫无例外的,过了一段时间都会变成查无此人的状态。
我看过之前那部讲电诈的电影《孤注一掷》,我估计给我发信息的那些人应该都属于这些电诈集团,都是一样的套路,一样的流程。
现在的电诈手段真的很高明。
首先,他们会对你的
背景调查
的很清楚,然后伪造一个身份,跟你的背景相似,降低你的警惕性。
其次,他们会和你产生
情绪价值
,跟你套近乎,对你吹捧一番,发些嘘寒问暖的话,让你产生共情的心理。
最后,他们会
实施诈骗
手段,结合AI来辅助,连声音、外貌都能够伪造,骗你的钱财。
这就是现在诈骗可怕的地方,无孔不入,有时候让人防不胜防。
那怎么防止被骗呢?
我觉得古人有一句话说的很对,那就是
“三思而后行”
。
第一“思”是: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越容易得到的财富,我们越要警惕。
踏踏实实地工作学习,挣我们认知范围内的钱,别的什么快钱,就算吹的天花乱坠,也不要轻易相信,后面可能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