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生大学
一群以自我升级为乐的人构成的社群,这里的人尊重知识,持有耐心、主动学习,以持续共同进步为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Fweek维科网  ·  百亿光纤巨头斥资4.5亿,收购知名激光大厂! ·  2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华为,130家核心供应商(附名单) ·  6 天前  
OFweek维科网  ·  雷军下场办驾校?小米总经理回应! ·  1 周前  
中国半导体论坛  ·  半导体精品公众号推荐! ·  1 周前  
中国半导体论坛  ·  半导体精品公众号推荐! ·  1 周前  
OFweek维科网  ·  苹果骤降36%!三星激增超七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生大学

心疼陪跑诺奖的村上春树,你真的读懂他的书了吗?

新生大学  · 公众号  ·  · 2017-10-14 08:00

正文

   
 阅读时间

 5 分钟






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得了2017 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这个日裔英国作家知道的人并不多,人们依旧在讨论的还是村上春树。


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传言村上春树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了今年已经是第12次了,与以往几年一样,人们关注的已经不是谁得奖了,而是村上春树又一次“陪跑”了。


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一年一度的娱乐项目,大批网友又在集体心疼村上春树,并将之比作为“文坛小李子”。

 

不过这或许只是网友的一厢情愿,对于诺奖,村上春树并没有那么大的企图心。他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写道:


最令人心情沉重的,莫过于大家都来安慰我。一旦落选,就有许多人赶来看我,对我说:这次太遗憾啦。不过下次绝对能得奖。下部作品请好好写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弄得心情复杂兮兮的,只好呃呃,嗯嗯……’地含糊其词,搪塞了事。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奖项,似乎离普通中国人很远,在获得诺奖的作家中被广为人知的或许只有马尔克斯、莫言、萨特等寥寥数人,其余的依旧是被束之高阁,这也是人们会孜孜不倦地将村上春树搬出来的原因。


因为其他的人大众不认识,从媒体的角度看,缺乏传播的效果。



而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几乎人人都知道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甚至已经成为文艺青年的必读书籍,而这也被人认为是村上春树迟迟不能拿诺奖的原因,他太畅销太大众,小资情调浓重,缺乏厚重性。


其实,在一个传媒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事情已经被符号化和娱乐化了,人们习惯用之来调侃吐糟,却很有可能对这些事情并不是很了解,而村上春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人们在网络、微信、微博上看到各种村上春树的金句,便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小清新、文艺腔。


而大多数人提起村上春树,首先会想到的一定是《挪威的森林》,认为其书写的不过是青春、爱情之类的小情绪,却忽视了他还有《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等其他作品。


不可否认的是,村上春树是畅销书作家,每次他发售新书,都会有无数书迷甘愿彻夜排队。


但是畅销并不意味着低俗,文学作品的成就无法用流行和小众来区分,的确存在着一些相对晦涩难懂的纯文学作品,但同样也存在着类似于《百年孤独》和《红楼梦》这种兼具流行和深度的著作。


当人们每年在调侃和同情村上春树的时候,是否应该思考下你真的读懂他的书了吗?这或许也牵涉到关于读书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读书,怎样才算读懂一本书了?

 

对于很多人而言,最早接触到村上春树是在学生时代,尤其是那本《挪威的森林》,几乎可以算做是人手一本的青春读物。



人们从中看到了迷茫、躁动、情欲、爱情、反叛、颓废和孤独,那些能代表青年人的情绪,你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书就像一个容器,它盛放着不同的东西,人们却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所以那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也许是书中的那些露骨的片段或者是渡边与直子、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他们便觉得这本书只写了这些。


的确存在着类型化的青春小说,他们只适用于某个年龄段的人群,年轻的时候人们会为之痴迷,而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人们便毫无留情地将之抛弃。


而评判一本书是否能称之为经典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它能否反复阅读,类型化小说的最大弊端是其只有情节和情绪,但《挪威的森林》显然不能够简单地被定义为青春小说,或者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当你在年长一些的时候阅读反而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它是中年人写青春幻影,是三十七岁的渡边坐在飞机上遥想逝去的时光,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书中的笔触不是浓烈的,而是平静的,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只不过他旁观的是过去的自己,而这其实也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人们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其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去审视自己,这不是某种文艺范的顾影自怜,而是真实的生命触感,是很多人内心的黑洞,比如生和死以及孤独和幻灭。


就如书中所提到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而这些都是文学中的永恒命题,文学可以有不同类型,科幻、武侠、爱情、青春等,而那些就像一件件不同款式的衣服,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穿上各种衣服,而其本质却是在书写人类的终极困惑。

 

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的代表作,也就是TA的成名作,但这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那就能代表其风格。村上春树也是如此,如果你只看过《挪威的森林》,并不能说明你很了解这个作家。


村上春树在写作风格上是复杂和流动的,前期他的确创作了一批书写个人情绪的“轻小说”,在后期他逐渐开始变得“社会化”,关注集权、屠杀、邪教等严肃沉重的话题,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IQ84》以及今年刚出版的《刺杀骑士团长》。



在《刺杀骑士团长》中就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他也因此遭到了日本右翼团体的“围剿”。而在其另一本代表作《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更是涉及到了科技、社会对人的异化,带有浓厚的反乌托邦的色彩。


同时在文学领域中,你很难将之划定为宏大和个人,也并非意味着书写战争、历史等话题的作品就是深刻,书写个人情感和生活的就是“小我”。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角度,但经典作品是将两者隐秘地融合在一起,从表面看,村上春树似乎在有意地回避历史、社会等问题,只关注个人的悲喜。


实际你是可以从这些细微的个人生活中看到“宏大”的,书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们喝酒、上班、恋爱,和现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一样,然而他们是温和的,也是倔强的,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去对抗庞大社会机器的裹挟。


这或许是更真实的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中,虽然没有战争和饥荒,没有鲜血淋漓,但并非就是乐土,人们不用面临狂轰乱炸,却依旧要面对着生命的虚无和挫败。


就如村上春树所言:“我写小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给予每个灵魂尊严,让它们得以沐浴在阳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

 

对于村上春树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依旧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恐怕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不可否定的是诺奖是个窗口,给了人们认识很多作家的机会,无论是人尽皆知的村上春树,还是相对小众的石黑一雄,但读书终归是件私人的事情,作家和读者的幸运就在于能够找到彼此。


与其年年心疼陪跑诺奖的村上春树,不如买本他的书吧,或者这才是读者对作家最大的支持。


题图:周 晸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新生订阅号精选文章



推荐文章
半导体行业联盟  ·  华为,130家核心供应商(附名单)
6 天前
OFweek维科网  ·  雷军下场办驾校?小米总经理回应!
1 周前
中国半导体论坛  ·  半导体精品公众号推荐!
1 周前
中国半导体论坛  ·  半导体精品公众号推荐!
1 周前
OFweek维科网  ·  苹果骤降36%!三星激增超七成
1 周前
食尚知味  ·  罕见照片,一辈子都不曾见过!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