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挑战和艰难几乎扑面而来:
首先是生活上,在国外生活了很久刚刚回国的一闷感到有些水土不服: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需要他花时间去调整适应;工作上,由于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是多元化的,国内对于“社会企业”的定义众说纷纭;其次,社会创新行业并不为大众熟知,对于社会企业做公益有误解的大有人在。
这些问题都给一闷工作的推进带来了挑战,他不仅需要做好自己的专业工作,还要努力推动整个社会对行业的认知理解,后者在一闷眼中甚至比专业工作还要重要:“
其实我认为社会创新不应该是一个行业,它更应该是一种状态,大家都会想怎么样去造福身边的人。
” 从他的叙述中,我多多少少能感知到前路的未知和不易,于是在听到他不会转行的坚定回答后,我很自然的感到好奇,问他现在的工作状态里留住他的是什么。
短暂的沉默之后,一闷轻轻笑了一声,“这是个好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
我知道我现在的工作——起码不是一颗996的螺丝钉
。”
虽然各种不可控的因素、让人无能为力的时刻还存在,并且时不时会打击到跃跃欲试的上进心,但是对于一闷来说,这仍然称得上一份“空间很大”的工作。
只要能看到改变现状的希望、可以被撬动的支点,人就能获得持续前进的动力
。
“我调节焦虑的很重要一个方式是跑步。因为我住在陆家嘴旁边,所以经常喜欢往CBD跑,人站在那个环境里,说的俗一点,
你看到上海这么大,世界这么大,真的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