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少贤
一首非常好听的英文歌,一定要听完
最近流行这样的一个词语:开挂的人生。
意思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对于你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不足一提。
初听起来,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确实爽地飞起,你想想,每次当自己遭遇到一丁点的不顺,立刻有各种外挂,帮你度过这个劫,劳心劳力这种苦差事,于你而言,压根就不存在。
但我之前读过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里面的一句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人生苦难重重。
正如知乎之前大热过这样的一句话:
当你觉得生活易如反掌的时候,一定有人替你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不易。
既然人一路走来,本来就是苦难重重,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你少点痛苦,多点幸福?《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给出了以下的四种方法。
外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了一些4岁大的孩子,并对这些孩子们说:
来,我给你一颗棉花糖,你在房间里面等我15分钟,在这15分钟里,你不能把这颗棉花糖吃掉,如果你能做到,那等我回来之后,你还能再得到一颗棉花糖。
绝大部人的孩子,在教授离开1分钟内,就把棉花糖吃掉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和内心苦苦做斗争之后,终于把教授给等了回来,并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第二颗棉花糖。
十五年之后,教授找到了之前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孩子,发现那些没有吃掉棉花糖的,普遍都很成功,他们的成绩优秀,对于未来有良好的规划,并且幸福感很高。
相反,那些过早吃掉棉花糖的人,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
人的命运轨迹,是高是低,很大情况下,与你面对“满足”时,能否做出“延迟”有关。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兴奋和快乐,当欲望被抑制时,我们会惴惴不安,转辗反侧。
之前有人在社群上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
曾少,我每天晚上回到家后都非常累,感觉自己快要死了。于是叫了个外卖,就往沙发上一躺,时间在切换手机软件,更换电视频道中不知不觉地溜走,但内心很不喜欢这样的一种状态,可是躺在沙发上,不用去思考什么事情,真的很爽啊。
是啊,人为了避免思考,可以找尽各种理由。
对于一个刚刚下班回到家的人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他带来最大满足感,一定是舒舒服服,不用动用意志力资源的活动。所以,肥皂剧、明星撕逼、泡各种社交论坛就成了最佳的选项。
即时的满足感得到最大的满足,但每次都心有不甘,其实说到底,是不知道推迟满足感,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要贪图享受眼前的片刻欢愉,重新设置人生痛苦和快乐的次序。
对于刚刚的同学而言,片刻欢愉的选项,其实就是肥皂剧、明星撕逼、泡各种社交论坛,而让他感到痛苦的,应该就是走出堕落的精神惯性,去健身,去写作,去学一门新的技能。
脱离暂时的欢愉,会让人感到特别的痛苦,但只有直面这份痛苦,才能走出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在新的状态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得到快感,才能寻找到快乐。
例如,这位同学认识到脱离暂时的欢愉会痛苦这个现实之后,每天回到家里,会去健身房待1小时,然后回到家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接着学一些可以提高工作水平的技能。
坚持半个月之后,他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工作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满足感,就构成了他新的快乐。
推迟满足感,是你开挂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