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网络上科技热潮一浪接一浪,前几天大家还是 AI「专家」,这几天又都摇身一变,成了凝聚态物理「专家」。引发这股热潮的是所谓室温超导材料 LK-99 的发现。
然而,从韩国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团队宣称发现这一室温超导材料,网友感慨「见证历史」,到韩超导学会宣布无法证明 LK-99 是超导体,多家研究机构和院校复现实验也不成功,不过数日。仿佛一场闹剧,热闹开场,尴尬收场。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播客「What's Next丨科技早知道」节目。更完整对话,请收听本期节目
超导材料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电阻彻底消失,绝对零电阻;二是进入超导态后具备完全的抗磁性。
通常来说没有任何材料在常温常压的情况下,电阻能完全为零。但有一些材料,比如金属,在低于某一温度时,电阻会完全消失,这个温度就称为临界温度,或超导转变温度。
在现实中,超导材料可以应用于输电场景。在长距离输电过程中,即便输电线电阻很低,依然会造成极大浪费。如果电线可以使用室温超导材料,就可以无损耗输电。
超导材料还可以应用于核聚变场景中。通常材料经过大量电流时,会变热发烫。而超导材料的温度则不会发生变化,或只有极微小的变化。要利用核聚变能源需要 1 亿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对磁场的要求也非常高。超导材料就可以承受超大电流和超强磁场。
与我们生活比较贴近的一个应用场景是核磁共振。其实高温超导材料,也就是液氮温度(零下 196 摄氏度)上的超导材料,已经应用在核磁共振上。这里的高温是相对于绝对零度(0K,对应零下273.15 摄氏度)而言的。如果核磁共振仪器可以使用室温超导材料,未来核磁共振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此外,超导材料还可应用于量子计算机、基站等。
回到 LK-99。L 和 K 是此次韩国研究团队中两名主要研究人员的名字首字母,99 代表他们首次发现这一材料是在 1999 年。
在日前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描述了 LK-99 的制备过程,以及对其所做的测试。他们宣称这一材料电阻很低,在室温下就可以实现超导转变。是第一个常压室温超导材料。
不过,超导测试通常要求材料绝对零电阻,完全抗磁性,最好还要测到比热跳变,也就是热学特征,这些条件都符合了,才能说出现了超导现象。然而这三点在其论文中都没有得到支持。而论文发表的平台 arXiv 也仅是一个论文预印本网站,发表内容不用经过同行评议。
LK-99 是一种铅磷灰石—铜氧化物材料。事实上,铜氧化物在高温超导领域里是非常主流的研究方向。苏联科学家在更早之前,就发现了铅磷灰石—铜氧化物这一研究方向,并做了一些实验。只是这些研究在当时没有被广而告之。
LK-99也并非目前唯一的未识别室温超导体(unidentified superconducting object),类似物质还有氢化钯、多壁碳纳米管、掺杂石墨、金基质中的银纳米颗粒等,它们符合至少两个甚至多个超导材料的条件,但也都存在不令人信服的因素,而与 LK-99 的区别,仅仅是相关研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便停止了。
近几年,在 arXiv 等论文预印本网站上,经常出现所谓的室温超导论文,基本每年会有一篇,甚至是一年多篇。
当网上关于 LK-99 的讨论热火朝天,不少研究团队展开复现实验时,许多全球顶级院校却没有参与其中,或保持着相当低调的姿态,没有第一时间发布相关内容,助推热潮。
在室温超导领域,「狼来了」的故事并不少见。
今年早些时候,就有美国科学家宣称实现了室温超导,结果很快被同行证伪,科学家本人也陷入学术造假的纠纷中。
对于谙熟超导门道的科学家来说,合理怀疑,以及「等待+验证」的态度,才是必须的。
目前来看,LK-99 距离可靠的学术验证还很远,更不要说工业级的应用。超导材料只有实现了薄膜化和线缆化生产,才能进入工业和商业应用领域。在目前大部分所谓超导材料的悬浮视频里,使用的材料都很小,最大也没有指甲盖大。
虽然从验证 LK-99 超导性的角度,眼下各团队的复现实验几乎没有意义,但从探究 LK-99 特性的角度上看,这些实验还是有意义的。铜氧化物的超导性受掺杂情况影响很大,掺杂不一样,铜氧化物的临界温度就不一样。
在实验中不断合成掺杂不同的化合物,有可能发现其他化合物的未知物态,未来材料工业也有可能在这一方向上继续拓展,开发出一些适用于特定场景的材料。
只是,从制备到反复实验,再到反复确认,最后经过严格流程发表论文,都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科技「神话」是能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