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人力资源与管理者学习平台,专业、专注。GHR致力于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提升和组织转型,陪伴中国HR下一个十年的成长。GHR全平台超100万用户关注,目前已为超8000家企业提供过公开课、内训、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哎咆科技  ·  Apple 智能国行版要来了,苹果官宣! ·  10 小时前  
ZOL中关村在线  ·  备受期待!曝苹果下周将发布新款iPhone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你的第一部手机是iPhone还是安卓? ·  昨天  
EETOP  ·  国外AI专家深度剖析:盛赞DeepSeek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如何判断公司要不要建立“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建立后有什么用?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6-11 07:15

正文

来 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作 者 | 许世光 GHR研究院人力资源专家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建设 是HR工作者关心的永恒话题。

其中,不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无用论” ,认为业务频繁发生变化,企业很难定义出每个岗位的能力标准,即便定出了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准也会逐渐被遗忘在角落,很少有人去应用。

另一种是“万能论” ,认为员工的招聘、培养、评估等工作都离不开“任职资格管理标准”,似乎没有“任职资格标准“,人力资源工作就没法开展一样。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论断”,是因为大多数人仅仅从“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却忽略了“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内在联系。

接下来, 我从五个方面跟各位分享下,企业如何正确建立“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企业到底要不要建设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企业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生命体,任何组织能力的建设和积累,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团队和个人。

无论你是服务业、金融业、通信业,还是房地产业,也无论你是企业初创阶段,还是快速发展阶段,抑或是成熟稳定阶段,都会面临典型的三大核心问题。

一是必须要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 (这里指“人才”的批量复制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提升业务运转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是必须要将成功的经验传承下去, 将失败的教训规避开来。

三是必须让员工与企业实现“共同的成长和发展” (否则企业很难留住人才)。

以上三个问题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发展阶段没任何关系,是有抱负、有理想的企业,为了获得永续经营的能力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核心痛点, 而“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建设,无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让员工“一次性把工作做对”,避免大量的经验流失和资源浪费。

至于我们经常担心的一些问题,无非是标准的“复杂性和颗粒度”问题,或者是面向的人群(岗位)问题。

比如:企业规模比较小,岗位任职员工不多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聚焦关键岗位,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标准。

这样可以与业务实际达到最佳的“契合度”。

我们服务的一家做“医疗器械产销研一体化”的民营企业,营收五个多亿,员工600多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产品型号的迭代创新和品类开发。

他们只是针对“研发体系的员工”做了任职资格标准开发,而且内容很简单(简单到让你“惊掉”下巴的那种),但应用起来非常有效果,无论是员工的发展动力,还是成长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什么时候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建设的最佳时机?


我们的一个客户老板说:“我2019年就考虑过员工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建设这件事,但一直没有落实,在今天看来, 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

之所以迟迟没有落地,是因为2019年开始的“疫情影响”,很多进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影响,我们也不例外,公司这几年一直面临巨大发展压力,上上下下都在为“活下去”苦苦挣扎。

直到今年年初,随着经济逐步回暖,外部市场环境有向好迹象,公司战略上也有向“百亿规模”进军的规划,所以需要迅速提升公司的组织能力,快速复制专家型及管理型核心人才。”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 企业建设“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时机,与企业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管理困境有直接的关系。

一、企业已经跨越了 “生死存亡期” ,不再为前端业务的稳定发展苦苦寻求机会。

二、 未来几年有大发展的规划, 在人才的规模和能力提升上有非常大的诉求。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往往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点,就是 “业务快速转型升级窗口期” ,组织能力存在结构化重整的必要。

只要同时存在以上两个原因,就有必要建设或升级“员工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关键能力和经验
遭遇“天花板”怎么办?


在开发“任职资格标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经常会碰到一个尬尴的情况—— 关键能力和经验遭遇了“天花板”, 无论怎么拔高开发的标准,老板和高层都不满意,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也在你的企业出现过。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任职资格管理”的范畴了。从本质上讲, 这是企业的“流程管理体系”出了问题 ,任职资格所能承载的内容主要是知识、技能、行为、经验等内容,总体上属于“员工能力”范畴,

而流程管理所承载的内容主要是价值输出、职能分工、协同机制和业务策略等内容,总体上属于“组织运作”范畴。

“老板们”之所以不满意,是潜意识里用“流程管理”的标准衡量“能力管理”的有效性,这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嘴”!

举个例子,产品开发工程师的任职资格行为标准里通常会有“产品规划、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功能测试、产品运营”等标准化的场景和行为,

而高管们一致认为产品开发的核心问题在于“需求挖掘和理解不清晰,与市场销售人员协同配合存在严重问题,并质问“为什么任职资格行为标准”里不体现出这方面的要求呢?!

这就是典型的“认知错误”。

一、任职资格不是“万能药” ,它能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员工能力问题,而不是体系机制协同问题。

二、 企业流程管理与员工能力管理虽然存在关联和交叉,但总体逻辑上一定是 “业务流程决定员工能力边界(广度和深度)”

如果存在以上问题, 要么通过“业务流程升级改造”系统提升组织能力,要么通过“外部专家前瞻性构建岗位能力”,再无它法!

当然,即便是通过外部专家加强能力,也需要把握下“度”,过于超前会适得其反,一方面业务发展不需要,另一方面内部人才承接不住。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



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
任职资格标准有何不同?


很多企业在建立员工任职资格标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 典型的误区,就是用“技术思维”将管理工作标准化。

结果不仅没起到相应的效果,还让公司管理一度陷入“僵化局面”,究其原因,也是犯了“专业错误”!

经过大量的企业辅导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 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建设,存在以下天然的区别:


基于以上不同,我们在 构建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标准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像“专业人员“一样,将行为标准尽最大可能拆分和细化,恰恰相反, 越“粗线条”越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