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 | 好好说话 | | ……
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的家庭,是一个带有美式气息的家庭,里面的人会发生高频率、低烈度的冲突,到最后呈现的形态就是各种开玩笑和吐槽。这是一种家庭和睦的理想态。
中国的传统观念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想用“家和”来实现“万事兴”,遗憾的是,“家和”的实现非常难。
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军阀陆振华,娶了九位太太,即使最得宠的雪姨也没有告诉他,迷恋自己的初恋情人,寻找她的影子的行为是不对的。这种和谐是用掩盖冲突来实现的,所以并不稳固。就像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拼命加高堤坝,反倒不如他使用的疏导策略来治水。
没有冲突的家庭是死气沉沉的,冲突体现了参与、承诺和关心,冲突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1.争夺利益而产生的冲突
一些家庭的兄弟姐妹的冲突是因为遗产,还有一些家庭则是在老人尚在的时候,就因为分家而起了冲突。双方往往坚信自己有理,很难摆平。
最好的方式是老年人(财产的所有者)能够尽早确立自己的遗嘱并且加以公证。不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财产分了,再依靠子女活着。
黑泽明的《乱》,取材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讲的是老头活着的时候分家,后来被儿子驱逐。老年人要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儿子和孙子都有变数。
2.逃避责任发生的冲突
在这种局面下,老人成为负担,各方都不愿意照料老人的生活。这和遗产之争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这种冲突比争夺利益产生的影响还要坏,我们经常说的“别让街坊邻居看笑话”,就是指的这样的冲突。这种冲突会让各方的社会地位受损。
传统相声《化蜡扦》中,守寡的老母亲就被分家的儿子当作负担加以虐待。
3.偏爱产生的冲突
和其他群体不同,大家庭中还有感情成分,比如偏爱和嫉妒。
西方的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在家庭中的排行,老大哥和小弟弟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一般排名在中间的女儿会容易受欺负,二女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
一些父母会特别厌恶某些子女,比如孩子的外貌或者性格特别像配偶,而且是像自己不喜欢配偶的那一点。还有的迷信行为也会导致父母对子女的厌恶,比如《左传》里的郑庄公寤生,他是难产儿,他母亲恼他害自己痛苦,就偏疼他的弟弟。
郑庄公这个人先不动声色,暗地布子,最后等弟弟动手造反时,杀掉弟弟,囚禁母亲,然后又搞了一出母子相认的戏码。
4.嫉妒产生的冲突
嫉妒不仅仅出现在兄弟姐妹争夺父母的爱之时,事实上,成年之后,兄弟姐妹之间单纯争夺父母的爱已经非常罕见了。大多数时候,是争夺父母的财产。
《权力的游戏》里的提利昂,一直希望获得自己爸爸的肯定,但他同时也希望获得家里的城堡。
一些婆婆会嫉妒自己的儿媳妇。这种婆婆一般都是高度自恋的,她对儿子的控制欲很强,会对儿媳妇吸引儿子的注意力感到不满。
《权力的游戏》里的瑟曦和玛格丽,这对婆媳斗了很久,最后以婆婆用炸药炸死儿媳妇而告终。遗憾的是,儿子因为绝望而跳楼了。
姑嫂关系也是容易发生嫉妒的关系。大多数妹妹眼中哥哥的形象都是非常高大的,而嫂子几乎是天然的情感掠夺者。一些小姑子会选择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侄子身上,这种姑嫂关系会相对健康一点儿。如果只是纠结于争夺哥哥的注意力,那么冲突就难以避免。
小姑子的怨念本身看起来没那么严重,但它一般会引来婆媳关系的更严重冲突。
刚才我们说的争夺利益、逃避损失、偏爱和嫉妒都不会直接导致冲突,但会引发冲突。这些原因都会严重地破坏当事人的内心自洽。内心自洽是我们讲关系管理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个观念。由于以上这些利益或者情感的原因,我们会感受到严重的不公正。
郭德纲曾经用三句话来讽刺那种“不谈钱”的人:
“咱不是说这钱,咱说这事儿!”
“什么事儿啊?”
“钱的事儿呗……”
其实,这个对话并不可笑,这三句话就是典型的冲突因为利益而起,却因为“不公正”的感觉而爆发。
冲突是怎么加剧的?除非刻意培养,人类不是习惯于使用暴力的,无论是拳头殴打对手,还是激烈的争吵。
争吵结束之后,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愤怒、无力的感觉。换句话说,使用肢体或者语言暴力,会让我们自己受到折磨。
好多人跟配偶或者在网上跟人吵架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后悔,因为他不是为打老婆或者骂街而生的。这种愧疚会让他下一次做决定更谨慎,克制自己的冲动。
但是,人类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能力非常强大,冲突双方会迅速重新定义这个事件。比如,把对方定义为苛刻的、不通情理的人,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对方越界几十天,仍然苦口婆心,最终忍无可忍的大善人。
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绘这种误解,叫作“镜像知觉”,冲突双方都把对方描绘为类似的人。一项调查发现,冷战时期的美国人心中的苏联人,和苏联人心中的美国人的形象基本相似,都是冷酷好战、侵略成性的。这种误解会让冲突继续下去。
如果你已经被卷入了强度很大的冲突中,记得要经常回头看看冲突开始时的分歧,你到底有没有停止冲突,先提出这一点未必会让你陷入不利。如果对方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就可以坐下来谈。
1.密集的沟通
多跟自己的亲人提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是一件好事。中国式的大家庭里,很多人会选择这种可怕的模式:
“我已经对你这么好了。”
“所以,你应该……才对吧,但我不明说。家人嘛,要我说就没劲了。”
“你居然这么不懂事!”
这种打哑谜式的沟通方式,让家庭的冲突一爆发就是高烈度冲突。不如早早像生意人一样对家人提要求。
2.共同的敌人
清朝的一些村落里,大家的房子都连在一起,有的全村都是同一个祖先,这种同姓的村落很少有冲突。有人说这是血缘和教化的原因,这只是原因之一。
有些村子有围墙,用来保护自己,防备山贼或者捻军的侵扰。还有的村落附近往往会有各种冲突,有共同的敌人,大家就容易团结在一起。
3.道德模范的作用
这一点必须承认,如果一个大家庭里,有一个见识多、社会地位高,同时又愿意介入大家庭事务的人,大家庭就更容易团结起来。这个人呼吁成员撇开个人利益,多考虑群体利益的时候,非常有效。
你要尝试着去掌控冲突,去做冲突的控制者,而不是让冲突来控制你。
发动冲突和结束冲突,都应该是策略性的,而不是冲动性的。
和不合理的要求斗争,跟不讲道理的人发生冲突,能提高自己在大家庭中的地位,能结束没有益处乃至于损害大家利益的冲突,同样也能获得其他家庭成员的赞许。
即使你是家庭成员中社会地位最高的人,也不要盛气凌人或者给人下命令,大家庭内部还有辈分和血缘的一个架构,谦虚、谨慎最好不过。
当然,也不要让一个不讲理的、没什么见识的人仅仅因为辈分和血缘就对你指手画脚。要尊重、客气,但一定要架空这种愚妄的长辈。
政治的秘籍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别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我们说过,对幼弟、子侄要好好维护关系和培养,选择其中有出息的来结盟。只要你一直在成长和强大(注意这个前提),大家庭就是你的情感慰藉和力量之源。
如果你去传统文化里探索,想知道怎么“家和万事兴”,你会发现这些圣贤给了你一条路,就是让你做家族内的道德楷模。
其实,这些圣贤都是过来人,从王阳明到曾国藩,哪个人会仅仅靠道德活着呢?他们都知道权力的游戏是什么规则。
圣贤们往往用儒家道德束缚,而闭口不言一些真正的规则,甚至于回避冲突、不讲冲突。
后世的修习者就会像杨过一样,只学了一堆全真教的口诀,却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功。
关系世界伪装得一团混沌,我们要做的是,抓起两把大斧,劈开阴阳二气,区分出:这里是光,那里是暗;这里是万善,那里是万恶。
我们谈论的是输赢,但最后你会发现我们拥有了稳定而健康的“三观”。
蜗小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啦!
人际关系洞察家,畅销书《掌控关系》作者熊太行,将于今晚20:00~21:00在网易社群直播,“教你如何一小时搞定人际冲突”!扫码即可参与直播哦!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读书app
或使用公众号搜索功能阅读更多图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