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雨果网  ·  新市场商机丨TikTok ... ·  8 小时前  
雅玛森跨境  ·  雅玛森跨境一站式服务业务简介 ·  昨天  
跨境电商鹰熊汇  ·  恐慌性涨价后,跨境卖家订单急剧降低!川普过山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AI写作将是人文理想的黄昏吗?

维舟  · 公众号  ·  · 2025-02-08 21:31

正文

“这不会是AI写的吧?”

现在看到一篇规整的文章,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当然,这种疑问有时其实是嘲讽,隐含着“这是机器而非真人的思考”这层贬义,但必须正视的现实是: 要分辨一篇文章究竟是AI生成的,还是真人所写的,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困难。

两年前,ChatGPT-4刚推出时,世人还是以一种混杂着好奇和逗趣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的,对它的提问大抵就像那种“我来考考你”的逗小孩口吻, 但现在,随着更强大的DeepSeek出现,生成的文本更能以假乱真,惊叹之余,忧虑和恐慌难免随之蔓延。

《二十不惑 》剧照
事实上,很多人都觉得AI写的比人都强,这无疑会对一般的公式化写作产生冲击。尽管AI所生成的文本只是“精致的平庸”,但大部分的写作毕竟也就是这水平,甚至还有所不如。
一位大学文科教授向我承认,如果学生用AI来写论文,他会难以甄别,感叹“人文理想的黄昏”正在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古文早已退出应用,但在考校AI时,人们却喜欢让它写旧体诗、用文言文改写时事。
这本身也是白话文的失败,意味着在中国人心目中,这些典雅的文体才是难度更高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当年还把对对子看作是最能考校传统文化根底的办法,然而这对AI来说毫无难度,真可谓“立等可取”,因为讽刺的是:虽然人类觉得很难,但这些格律严密、规则明确、语料又丰富的体裁,恰是AI最擅长的。
可想而知,这会让大众对传统文化祛魅:多少人毕生精力投入的“文章千古事”,机器一秒钟能给你生成十篇,又快又好,没什么神秘可言。

《翻译官 》剧照
机器并不会思考什么“意境”,对它来说,七律无非是56个字根据一定格律规则的排列组合。七字一句的排列组合,到晚清已经试得差不多了,但现在AI还能迅速穷尽所有可能。
这就像以前人们笃信围棋是人类最后的堡垒,现在AI已经下出了人类做梦都想不到的仙招,因为它可以通过海量的搜索,排列出无数种可能,完全无须顾及什么棋手的“风格”,而只管列出最有效的招式。
说到底,所有的写作,难道不也是文字的排列组合?

《格列佛游记》中曾提到,有人造出一台机器,将字母表上的字母任意组合机械地输入机器,然后人们聚在一起看转动后字母如何排列,理论上说,它也能产出文学巨著。
莎士比亚的诗歌和剧本,总共也就只运用了将近25,000个英语单词,而那当然也都可以还原为26个英文字母, 有人因此说,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猴子也能在打字机上创作出莎士比亚戏剧——只不过,这一概率要实现,其时间说不定都超过宇宙寿命,因而等价于不可能,但现在有了AI以后呢?

《归去来 》剧照
“欧洲最后一位文人”瓦尔特·本雅明在一百年前就曾指出,到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就失去了“灵氛”(aura),没有了神秘可言。
原本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隐含在其中的那种难以言表的“神韵”,那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让你一眼就感受到其内在的魅力, 然而,当艺术品被无限复制之后,再美的作品都沦为廉价的复制品,那种“灵氛”就消失不见了,他因此感叹这种复制能力发动了“对文化遗传中传统价值的一次清算”。

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甚至比机械复制带来的冲击更为深远。想想看,根据那种还原论,如果所有写作无非是文字的排列组合,那么文字作品中的“灵氛”还有吗?没有了。因为一篇文章仅仅被视为文字的机械排列,并没有被整体地感受为隐含着意境、气韵或思想。

这倒不是说现在人类已经完败了,毕竟AI虽然可以迅速生成出四平八稳、符合要求的作品,但最根本的弱点就是难以判断“质”。你可以命令它按鲁迅的风格生成一篇,但看着还是能嗅出点不对劲,不是说不像,而是它不具备那种内在的思想。

《她》剧照
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问题是这诗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二十八个字都非常普通,组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平平淡淡,之所以打动人,恰是因为那种时空背景下诗人的无限沧桑感。
也就是说, 艺术性从来不止纯文本,是超越其上的,而杜甫之所以是杜甫,也是无数诗评家不断阐释的结果。尽管普通人可能惊叹AI创作的七律很规整,但在行家眼里,那和杜甫毕竟还差了不止十里地。

不过,反过来说,对行家而言“不够”的,对大众而言差不多也就“够用”了。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早就曾忧虑过,随着公众和经典文本的距离拉开,理解的鸿沟也会出现:
“如果语言,正如我们现在的使用,逐渐丧失了它原先的部分功能和普遍性,那么,莎士比亚的作品将来只有某个特殊的‘阐释者’阶层才能理解。他们会保存这些作品神秘的光辉;但是普通人可能会发现,它们就像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一样,沉默无语,难以破译。”

《不讨好的勇气》剧照
也就是说,人类在文学艺术上最后的堡垒,其实与其说是创作本身,倒不如说是批评阐释的权利——不管创作出来的是什么样,只有人才能评判、界定什么是“好”的。 所谓“文学的内在价值”这种东西,正是由有影响力的评论市场所赋予的。
当然,这也会有代价:那些顶级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其“神秘的光辉”这一圣杯需要一小群专家来守护,那是普通人难以理解乃至敬而远之的。

越是小众、高水平的作品,AI越是难以模仿,因为那首先语料就不够多,个性又太强,对机器学习来说太难。 别说是文学创作,就是写一篇较为专深话题的论文,细节上也是毛病一堆,几乎不能看,原因很简单: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和语料支撑,中文回答问题的质量普遍不如英文,也是因为语料库本身质量不高,甚至被真假难辨的信息污染了。

不管是ChatGPT还是DeepSeek,都是通用基座大模型,没有投喂准确的数据和语料大模型,AI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到目前为止,它们在产出那些需要系统性数据、专业知识和深度思考的问题时,表现都平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