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晨枫老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苏州园区公安微警务  ·  央媒聚焦丨安全,可感可触 ·  昨天  
苏州园区公安微警务  ·  央媒聚焦丨安全,可感可触 ·  昨天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2 天前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2 天前  
李楠或kkk  ·  考虑到 elon musk 发布了 ... ·  2 天前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4 天前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4 天前  
湖南省广播电视局  ·  【资讯】贺辉带队调研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晨枫老苑

别了,超音速轰炸机,中国不需要白天鹅

晨枫老苑  · 公众号  ·  · 2024-08-18 11:25

正文

轰-20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也至今依然有高亚音速隐身和超音速两个猜想。甚至会有人提出,为什么不直接引进图-160?
从B-58到图-22,超音速轰炸机直到图-160才真正成型。图-160是优秀的轰炸机,人称“白天鹅”。但图-160的时代过去了。 中国不需要这样的白天鹅 ,没有俄罗斯是否愿意转让的问题。
图-160是世界上唯一的超音速轰炸机。B-1A有超音速飞行能力,最后量产的B-1B实际上取消了超音速飞行能力,M1.25的最高速度实际上不用,是作为高亚音速轰炸机使用的。这样的低超音速意义不大,突破音障的机体寿命和发动机油耗代价不值得。
图-160无疑是受到B-1A影响的,那还是高空高速突防的年代。最极端的高空高速突防轰炸机是B-71,可达M3。但技术困难和防空导弹的发展使得B-71在概念上就过时了,在试飞事故后,直接下马了。
B-1A不是B-70的简单接替,而是利用变后掠翼可在高空M2+和低空跨音速突防之间灵活选择。后来的现实使得B-1B放弃高空M2+突防,只保留低空跨音速突防。
B-1B的跨音速贴地机动飞行的能力很厉害。可伸缩的小型前翼用于低空阵风抑制,使得B-1B可以长时间在超低空跨音速钻山沟。在演习中,F-15C战斗机尽管最大速度更高,机动性更好,但在低空长时间跟踪的话,经常被B-1B甩掉。F-15C没有B-1B那样稳定的跨音速贴地飞行能力。
不过用长时间高速飞行甩脱战斗机是不现实的。这是超跑与警察飙车的思路,可以甩掉一辆警车,但甩不脱警察的体系,最终还是要被截停的。贴地跨音速如此,高空超音速也如此。
不过在后来的实战中,B-1B是作为中空炸弹卡车使用的。在阿富汗,B-1B装了一飞机的制导炸弹,在中空待命。一旦地面部队与塔利班发生接触,呼叫空中支援,B-1B就作为超级战斗轰炸机,快速赶赴战区,投放炸弹。
在升级后,制导炸弹可以绕回打击,B-1B不再有最小投弹距离的限制。如果飞过了头,炸弹会自动绕飞回来。只要精确命中,炸弹从东南飞过来,还是从西北飞过来,没有差别。
在中美冲突的大背景下,B-1B成为LRASM隐身反舰导弹的载机,负有从关岛起飞、打击渡海船团的任务。B-1B也是美国空军反制中国航母的主要平台。
图-160好比速度更快、载弹量更大的B-1B,最大速度可达M2.05。相比之下,B-1B只有M1.25。
图-160可以像B-1B一样使用,对中国也有用,问题是, 全新装备这样一种轰炸机,投资太大,而作用并非不可替代。
对于轰炸机来说,突防力、打击力是主要考虑要素。
轰炸机必须能突破敌人的空中和防空拦截,到达投放武器的位置,并在任务完成后,安全返航。在B-52的时代,高空高速是突防的主要手段;B-1A同时向高空高速和低空高速两个方向拓展,B-1B只保留了低空高速,但极大加强了电子战能力,原设计要求能侦测一切雷达、压制一切雷达,后来发现这要求高得不可思议,但缩水后电子战能力依然堪比专用电子战飞机;B-2以隐身为主要手段;B-21还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依然是以隐身为主要突防手段。
高空高速突防早就过时了,低空高速突防也不行了,电子战也不足以提供可靠掩护。
电子战不仅有攻防相长、水涨船高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对效果很难及早预测。不到已经溜过去了而对方雷达始终无法锁定,或者导弹追上来但在最后一秒偏离目标,很难预先知道是不是管用。这样“靠信仰”是不行的。
B-1B能甩掉追踪的F-15C,但甩不掉居高临下的下视雷达和接踵而来的下射空空导弹。B-1B的任务全部可以有B-52和B-2替代,B-1B没有一样任务能力是独特的。但变后掠翼的维修开支很大,要保持机队的战备状态需要开支很大,所以B-1B尽管机龄低于B-52,还将首先退役。
轰炸机也必须能投放足够的打击武器到目标上。在过去,这是通过在目标上空投放铁炸弹实现的。随着导弹的发展,短程攻击导弹也开始使用。但巡航导弹和制导炸弹在两个方向上极大地改变了轰炸机的作战模式。
巡航导弹可在防区外发射,轰炸机突防的问题变成导弹突防的问题,轰炸机本身的突防能力不再突出。
制导炸弹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命中精度,也可在一次通过中大量投放,分别攻击在滑翔横距内的两侧目标,极大地提高了攻击效率。美国空军吹嘘三架B-2可以打垮一个装甲师,就是指这样的“带式轰炸”,而不是传统轰炸机的“线式轰炸”。
巡航导弹尺寸大,重量大,不宜机内携带,只能翼下挂载。B-52就是因为巡航导弹而获得第二春的,现在还将作为高超音速导弹的载机。
另一方面,制导炸弹的尺寸和重量相对较小,适合机内携带,减少阻力,保持隐身,所以是B-2的主要武器。
对于打击武器,常见的误解是:导弹能打到某地目标,所以不需要轰炸机了。这是不对的。
骚扰性的打击只要射程够就行了,效用性的打击还需要在目标投放足够的弹药当量。叙利亚和乌克兰的战争重新刷新了人们对弹药当量的认知,一方面现代武器的威力增加,另一方面现代建筑和工事的加固更快,拆房不易。
在战争中,打击威力一般以战斗部的吨位计算。
典型巡航导弹的战斗部为500公斤级,1000枚巡航导弹的投放当量就是500吨。轰炸机载弹量与航程有关,但炸弹的重量基本与战斗部重量等同。假定在与巡航导弹射程相当的航程上轰炸机可携带25吨炸弹,500吨炸弹的投放当量就是500吨,需要20个航次。也就是说,一次出动20架轰炸机,或者两次出动、每次10架轰炸机,或者5次出动、每次4架,就可投放500吨投放当量。
从成本上来说,典型巡航导弹150万美元一枚,1000枚就是15亿美元;1吨级的GBU-31制导炸弹为4万美元,1000枚就是4000万美元。成本差异是显然的。当然,换成125公斤的SDB,就需要8000枚才能达到同样的投放当量,单价8万美元,总成本就升高到6.5亿美元,但可打击的目标数量也大大增加,依然是合算的。
轰炸机的采购、飞行员的训练、每次出动的燃油和备件消耗和空中保障等都需要折算到总成本,但轰炸机和飞行员是可重复执行任务的,不是耗材。巡航导弹(假定为陆基)也需要计入发射系统的成本和相关人员的训练、保障。
兰德公司有过好几个报告,结论是一致的:如果冲突短促也不太激烈,巡航导弹的战争成本更低;只要冲突延长到几天以上,或者弹药使用量一大,轰炸机成本就迅速低于巡航导弹。大国冲突没有一击毙命的事,拼消耗是很重要的本事。即使在乌克兰这样的“中高烈度战场”,拼消耗也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轰炸机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大量使用低成本的直接打击弹药,包括制导炸弹、滑翔炸弹和短程导弹。直接打击弹药最大的特点是弹药重量几乎全部用于战斗部,即使短程导弹也只有较小的发动机和少量燃料,战斗部依然占弹重较大的比例。巡航导弹的弹重主体是发动机和燃料。
直接打击弹药不仅成本较低,还有反应时间更快的优点,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可击中目标,而不像巡航导弹可能需要1-2个小时才能到达目标。
因此,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大量投放直接攻击弹药。战斗轰炸机也能投放直接攻击弹药,甚至有有限的发射巡航导弹的能力,但量不够,不管饱。开着SUV能送货,但要送大量的货,还得靠卡车。
在现代条件下,直接攻击需要隐身轰炸机。就已知技术而言,B-2那样的无尾飞翼依然是最适合的气动构型。
轰炸机的次要任务是发射远程导弹,包括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弹道导弹。次要任务不次要,但巡航导弹的突防力实际上在不断下降。高亚音速贴地飞行已经不足以确保突防。下视雷达、下射导弹使得B-1B放弃低空高速突防,巡航导弹的突防成功率其实比B-1B还要糟糕,因为缺乏B-1B的电子战掩护能力和飞行员的战术意识。
常规的高亚音速巡航导弹只有在防御松懈的地方才有较大概率能突防成功,对于严密防御的目标,只有饱和攻击才有机会突破反导防御圈,这使得巡航导弹的效费比急速恶化。
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力无疑强大得多,但投放当量更小,弹药成本更高。
但对于高风险任务,需要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拔牙,然后突入攻击的隐身轰炸机跟进。只有部分甚至全部解除敌人防空武装后,隐身轰炸机才敢深入敌后,投放炸弹,单靠隐身太冒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