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投资圈
为个人及家庭提供房地产投资的相关咨询,助力您的财富稳健增值!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投资圈

楼市崩盘怎么办?看得见底牌的博弈!四个层次初识房企风险评估

楼市投资圈  · 公众号  ·  · 2017-10-26 17:30

正文

文章来源:综合 地产情报站  ID:dichanqbz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lixunlei0722)作者 李迅雷



楼市崩盘怎么办?李嘉诚这段话,道出房价与人性!


1997年,香港楼市崩盘。香港房价接暴跌三分之二,很多人踏错节点,刚付了首付,立马变成负资产。他们不得不卖掉房子,避免高额的月供。当时有报纸讨论,说现在是特殊时期,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应该有慈善家的觉悟,不要再追究买房人的欠款了。


结果李嘉诚说,“香港是个重合同守信用、风险自担的社会,你没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所有人都没看到。如果这个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赚一倍,我也没理由跟你分利润。”


李嘉诚一段话,反映出真实的人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房产投资,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谁告诉你买房一定稳赚不赔呢?


投资,最大的技巧就是锤炼心态


有次跟周老板讨论,我说,你感觉房产投资实操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本来以为,他会讲一些判断笋盘的困难,跟房东砍价煎熬的心理战等等。 结果他说,应该是买入的那一刹那吧。


周老板说,当你买入的那一刹那,一定是战胜了各种心理压力,这非常不容易。投资,不是讲一堆大道理,投资最大的技巧是:学会锤炼心态。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换句话就是,个人的行为会跟随大部队行为,而不去真正独立思考。


在投资市场,羊群效应的例子数不胜数。


我们都知道,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按照道理,如果价格上涨,那么需求量就会下降。但如果价格过快上涨,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时候,就有了投机者入场。


一二线城市的房子,具有双重属性。按照大众的普遍需求,房子是用来住的,是刚性需求。可他们又是资金黑洞,当投资渠道过少,市场上热钱过多时,就会脱离地心引力一样上涨。一旦形成这种上涨预期,就会引发群羊效应,各种资金就会想方设法进入。


群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群体的观点足以动摇任何异议者,尤其是在浮躁的资本市场,理性的声音很快就会落入群体情绪的窠臼,变成单纯的跟风投机。这个时候的刚性需求,也会转化成投资或者投机需求。买了的希望涨,想卖的打算涨更多。


盲目的群羊,则会一方面恐惧过快上涨的房价,一方面激情入场。稍不注意就会碰上房价下跌,恐慌性抛盘的情况出现,形成严重的价格踩踏。


所以,当决心要买房的那一刹那,你一定要比任何时候理性、冷静、有主见、不盲从。这是投资的第一步。


警惕不对称的信息


羊群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不对称的信息。仅凭外界,或者他人的意见轻易做出结论。


我们的信息渠道发展太多,信息化程度太快了,大部分都是碎片,多元化的传播。信息的过渡泛滥,不但没有让大众距离真相更近,反而人人都能发声,你甚至无从辨别信息的真伪。


有粉丝发两篇文章给我,一篇是房地产泡沫严重,一定会崩盘。一篇是房价还要涨,金钱永不眠。粉丝说,这两篇文章看起来都非常有道理,哪篇观点对呢?


严格来说,任何一方的发声都会有立场。所有的论证、辩论都是自圆其说。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信息值得你毫不质疑全盘接收。尤其是一些为了炒噱头,赚点击率,丝毫没有逻辑只有情绪的文章。


“重要的不是别人想让你看到什么,而是你的眼界能让你看到什么”,不动脑子的人,往往智商税交的比谁都多。


学会敬畏市场


很多年前,马云在一次内幕分享会上说:一定有一种力量存在,这种力量是你不懂的。它超越你的能力。对于未来,你不要以为你会算命。错的概率很大。


1925 年, 仅有 7. 5 万人口迈阿密市居然有 2.5 万名地产经纪人, 出现了 2000 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还有无数银行家、企业家大量买房。第二年,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崩盘。


1989年, 日本的房地产价格疯狂飙升, 国土面积只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3. 24倍, 次年, 仅东京地价市值就超过了美国 地价市值总和。第三年,日本房地产崩盘。


1984~1997 年, 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 20% ,  1996 年, 香港竟出现买房前必须先花 150 万港元买一个号的怪事。 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次年,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香港楼价大幅下跌。


回顾三次楼市崩盘,市场上也不乏理性和警示的声音。但太多人屈从于发疯的房价,反而失去了常识判断。当然,站长也相信中国政府的执行力,看好中国经济,但是,面对市场,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当市场足够狂热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最好的进入机会。这个时候,不要过来再问,站长,XX又涨了,我能不能买;我朋友已经赚了几十万了,我好后悔没早点买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就是跟自己浮躁的心死磕。不断跑盘,选盘,提高看房的能力,多储存一些中介的电话,就是不买。耐心播种,长期潜伏,等下跌。


等下一次牛市再来的时候,市场会给你反馈的。


看得见底牌的博弈(续)




今年3月,我写了一篇标题《看得见底牌的博弈》的文章,提出既然今年把“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总原则,把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底线”,防止房价出现大起大落,那么,“底牌既然已经看见了,而且不会突然抽走,那么,2017年各大类资产的投资风险应该都不大”。转眼间5个月过去了,这场博弈的“战况”如何了呢?




风险偏好上升,居民加杠杆势头不减


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7月,商业银行居民个人存款规模下降7700亿元,同时,商业银行计入广义货币的同业存款增加7400亿元。这两个数据相差很小,是否意味着居民存款离开了银行储蓄体系,转而去了货币基金市场呢?根据已公布数据,7月末货币基金总规模达5.86万亿元,比6月底大增7516.87亿元。

货币基金的潜在收益率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这应该是存款搬家的主要原因,也反映了居民风险偏好的上升。存款的大规模搬家肯定会导致市场利率水平的上行,且会加大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再看一下居民贷款数据。2017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个人购房贷款2.3万亿元,尽管比去年同期的增速有所回落,但降幅并不大,这还是在上调购房首付比例、严控房贷额度、上调房贷利率的背景下发生的。此外,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仅为8305亿元。


2017年1-7月,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额为6.8万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远高于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8.8%的名义增速,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虽有回落,但仍然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加杠杆买房的情况。

为何居民敢于继续加杠杆购房呢?房价上涨是加杠杆的最大理由,而上涨又是多重因素促成的,比如惯性力量、外汇管制、底线思维……尽管今年以来,为了稳房价而出台的政策非常频繁,但并没有推出真正有“杀伤力”的政策,如房产税、大幅扩大一二线城市住宅类土地的供给、土地流转体制改革等。不出台这些重拳政策,其目的或是为了防止房价“大落”。不过,我们最终还得面对顾此失彼的现实,因为只有房价下行才能去杠杆,在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居民怎么可能去杠杆呢?

那么,如何看待居民消费加杠杆呢?其中可能有三大因素:1)随着民间融资监管的趋严,表外转表内导致居民短期贷款规模增加;2)房贷被严格限制,不排除有部分以消费贷款之名行房贷之实的现象出现;3)银行业转型步伐加快,零售金融在银行业务中的占比不断上升,这也与80后们已成为消费主力有关。


资本逐利性决定市场主体行为

我国实体经济中,民间投资是主体,投资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我国A股市场上,散户是市场主体,交易额一般占市场总额的80%以上。观察这两个主体的投资行为,可以发现他们具备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追涨杀跌,即PPI或股价指数上涨的时候,投资才会活跃,交易量才会上升,加杠杆力度才会加大。

今年以来,市场利差水平表现为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尤其在6月以后,利差水平明显扩大。例如,同业存单与理财产品之间的利差明显扩大,这导致银行委外资金增加,非银金融机构的杠杆率上升;证券公司今年1月的杠杆率为171%,到7月上升至214%;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也从年初的95%上升至7月的97%。


资料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齐晟供图


房价上涨、PPI上涨,仅围绕这两条主线,就可以引发众多机构和个人的加杠杆行为,如银行对房地产公司放贷被严格限制,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而房企的业绩主要取决于房价,在房价上涨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可以接受更高的融资成本,于是,房地产行业再次成为金融机构趋之若鹜的获利领域。


当然,各类机构追逐的领域不限于房地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带来了中上游产业的繁荣;基建投资的持续高增长,似乎又拉动了奢侈品销量的上升。只要有价格的持续上行,必然会导致加杠杆和补库存的结果。例如,钢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出现中间商囤积钢材的现象;2013年,由于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部分中间商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导致银行坏账的“钢贸”事件爆发。

因此,只要任何一个行业的主要商品价格形成上涨趋势,均会引发该行业主动加杠杆;同样,只要任何一个行业的主要商品价格形成下跌趋势,则该行业的去杠杆动力就自然形成,除非该行业为国企所垄断,可以持久获得银行融资而不断提高杠杆率。例如,2012-2016年,钢铁行业的投资增速均为负,民营钢厂肯定在去杠杆。今年投资增速开始转正。


政策易松难紧,市场选择做多


今年以来,尽管在政策思路上是趋严趋紧,但在执行过程中却瞻前顾后,因为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风险,这就是底牌早被看清楚的原因。如前所述,居民部门的杠杆水平还在提升之中,负债余额占GDP比重已经接近50%,过去十年来增速是全球最快之一。企业部门的杠杆水平也未出现回稳迹象,尤其国企的杠杆率还在继续上升,如7月份国企的负债余额已经超过9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万亿元。

至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必然会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全球各国政府部门基本皆如此,即现任者增加负债,后任者借新还旧,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我国政府部门的债务水平还不算高,加上政府拥有的资产规模巨大无比,故加杠杆的空间还比较大。


今年四月设立的雄安新区,需要巨额投资且投资周期较长,政府与国企将成为主要投资方。除了雄安新区外,我国还有18个国家级新区;除了1992年成立的浦东新区和2006年成立的天津滨海新区外,大部分新区目前都处在招商引资阶段,要步入投资回收期还需很长时间。尤其是一些中西部、东北省份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要收回投资成本几乎不可能,如兰州新区、贵安新区、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等。

 

除了国家级新区需要大量投资外,目前国内的自贸区已经达到16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147个,如果再加上地方级的各种开发区,方方面面的投资需求非常惊人。若再加上棚户区改造、高铁、地铁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巨大投入等,更是使得财政和货币政策难以持续收紧。

 

从财政政策看,2016年成为财政政策最积极的一年,尤其是广义财政支出规模大幅增加;从今年前7个月财政支出的增速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26.7%。从货币政策看,尽管有很明确的收缩意愿,但实际数据显示,尽管M2的增速回落明显,但社会融资规模和贷款规模的增速均超过13%,仍属于偏宽松。

 

为何政策总是易松难紧呢?这与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有关。


首先,要让经济走L型,是指GDP增速走L型,不是GDP规模走L型,即稳增长的目标必须是维持GDP增速在6.5-7%之间,其对应的社会融资和贷款增速估计都得在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得在8%左右,民间投资增速回落,得靠国有投资增长来弥补;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需要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提升来弥补。


其次,防风险意味着资产泡沫不能破裂,否则就会引发金融危机;最好的结局是以时间换空间,即资产价格不跌不涨,但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直至资产的相对估值水平趋于合理。这意味着政策层面要保持汇率、利率及流动性等指标的稳定,价格调控范围要进一步扩大,如从金融领域扩大到商品领域。

 

第三,刚性兑付和隐形担保的问题并未被破解,金融改革的进程低于预期。不少国企在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过程中,又起死回生,这给了市场带来的示范意义是:投资国企、地方政府项目等很安全。这就使得全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善问题遥遥无期,政策对问题企业出重拳的难度继续增大。

 

或许正是因为市场看清了政策底牌,在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又选择了做多,无论股市、楼市还是商品市场,均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而且是在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市场做多倾向仍比较明显。从今年以来银行的资金流向看,不论是表内还是表外,最终都集中到了房地产、政府平台和国企这三大领域。

 

不过,既然是博弈,出牌还在继续,如房地产政策方面,从租售同权到共有产权,从扩大城市的住房土地供给到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建出租房,只要房价继续上涨,稳房价的举措还会不断出台,只是底牌是看得见的——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不过,这场博弈中最难把握的是政策的时滞性:当你看不到政策出台的即时效果时,会以为政策没有效果,得继续加大收缩力度......但如果哪一天市场突然发生逆转,想收回政策都来不及了。


延伸阅读:四个层次初识房企风险评估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只要企业在经营,风险就陪伴在你的左右。那么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该如何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的话题。





什么是企业风险评估?




我们都知道,风险是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风险评估则是指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任何商业活动都带来相应的风险,企业要想取得预期的回报,就必须很好地管理风险。风险评估就是风险管理最关键的一环,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辨析和评价,将风险防范于未然。


企业风险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判断是什么”“确定怎么样”,具体含义如下:


判断是什么:主要是确定风险事件,找出风险点和影响因素。从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市场表现,找出病根,也就是风险事件。


确定怎么样: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确定企业目前整体处于怎样的风险水平,以及各个模块的风险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并不都是坏处。所谓好坏或正面负面都是指对结果的判断而言的,风险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把风险看作是纯粹的负面的东西,有利于我们专注于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同时有可能使我们忽略风险中蕴藏的机会。因此,企业对风险正负面影响的考虑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和“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高回报蕴含着高风险”的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要开展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




在房地产行业,我们不断看到房地产公司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拿地、规划、设计、融资、开发、销售等。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用同样的人力资源,同样的策略,却有着天壤之别的结果。有人笑傲江湖,有人销声匿迹,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答案就是,你有没有关注到企业面临的风险。



由顺驰神话的终结说开去



提起顺驰,业内人士都会唏嘘不已。顺驰,曾经以黑马姿态惊动中国地产界,销售收入2002年14亿;2003年40亿;2004年95亿;2005年预期目标190亿;接连在石家庄、苏州、天津等城市“天价”拿地,要在三五年内成为中国地产老大。然而,2006年,顺驰以12.8亿的价格将55%的股份贱卖给路劲基建,为自己的急剧扩张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反观顺驰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顺驰忽略了自身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已在资金、管理、运营各个方面埋下了隐患,只要出现很小的一个纰漏,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最终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可见,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对一家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对于投资者乃至政府及监管部门来说,同样具备重要的意义。


图: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管理风险的过程。风险管理得好,企业发展扎实,经营积累可用,经营业绩可期。风险管理得弱,企业要么经营上容易遇到困难,要么面临较大风险时易于破产倒闭,从而引起区域性或者全局性经济受损。对企业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是企业把握所面临风险的主要途径,是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基础。




从哪些维度进行评估?


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



要明确从哪些维度来评估风险,就得先了解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存在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系统中的风险因素,形成风险流,依托于一定的载体,经由一定的路径和渠道,传递和蔓延到企业的各个业务功能节点和业务流程,甚至整个企业利益链,从而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偏离预期目标而遭受损失。


以顺驰集团为例,宏观政策调控是因素,规模扩张高价拿地、资金缺口、管理粗放内生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形成风险流促使企业经营各个方面产生异常;同时各种风险相互影响、交互传播,最终导致企业的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产生负偏离,产生经营风险


图:房地产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



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价维度



通过传导路径的分析,罗列出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基于企业间经营环境、发展阶段、业务特征的差异,每个企业识别出的风险点也各不相同,但综合来看,基于房地产业运行的共性特征,整体上仍可以从宏观风险、资源风险、运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等维度分析。


图: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价维度


宏观风险:房地产企业处在大环境中,宏观风险无法避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势必给各种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进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其次,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非常大,政策直接影响各城市市场供需结构以及企业项目的去化率。除政策外,市场的波动也是导致房企风险变化的关键因素,如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市场的供需情况、商品房价格变动情况等。


资源风险:能不能顺利获取资源,是房企的另一项考核。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重要的资源当属土地和资金。土地储备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土储分布结构和成本问题,不同城市的去化压力不同,以及拿地成本是否能应对价格调整带来的压力。当然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资源,即人力资源,我们称之为组织管控风险。企业的职能设置、管控流程、权责划分等是否形成成熟体系,对房企未来安全发展意义重大;企业的文化与行事风格,也正在经受市场变化检验,影响房企未来业绩及战略走向。


运营风险: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随时处于变化中,而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限,从而导致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甚至运营失败。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为城市布局风险。由于各城市房地产走势差别明显,不同城市的投资吸引力差距较大,房企的市场布局差异将为企业带来不同的风险。此外,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的经营、均衡的产品种类的公司,往往有更稳定的运营和现金流,从而加强其抵御市场波动及政策影响的能力;但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多元化的实施不仅会使企业在原有业务资金的投入减少,又会分散管理层的注意力,削弱原有产业


财务风险:一个企业面临的风险最终都将在该企业的财务状况中体现出来。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稳健性风险,如净现金流水平、负债水平;规模性风险,如资产规模变化、销售规模及市场竞争风险;盈利性风险,如利润规模增长风险、销售收益及成本控制风险;运营效率风险,如流动性及运转效率等。





顺驰集团风险分析




图:顺驰集团风险分析


从顺驰的案例来看,宏观调控便是顺驰溃败的直接诱因。2004中央政府采取了“管严土地、看紧信贷”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及以上,给予顺驰以沉重的打击。


资源风险角度来看,在土地储备方面,顺驰在全国不计成本拿地,常以超过招标价值两倍的代价抢得稀缺地块,快速规模扩张导致无法承受其财力之重;在企业管理方面,顺驰的企业文化呈现一种亢奋状态,大量年轻的高意气风发,但是做事不计后果,留下巨大隐患。


运营风险方面,顺驰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扩张至全国十余个省求“作战策略下,难免对城市研究不够深入;又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启动项目建设,迅速推向市场,但未能保证质量。可以说就算没有宏观调控的“引爆”,顺驰集团在运营方面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


在财务方面稳健性来看,顺驰无视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而盲目扩张,导致巨大的资金缺口;从盈利性来看,公开测算利润率仅为3%-5%,这是因为顺驰在购地前期投入巨额规划设计费用、竞拍中不惜血本、为了追求快速资金回笼销售不计利润等原因所致


综上可以发现,顺驰忽略了自身经营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因素,已经是危机四伏;也可以发现,风险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各种交互关系,将企业的风险放大。这些风险发生以后,都会将叠加以后的风险能量传递给整个企业,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风险,一旦企业整体陷入困难,那么企业的生产运营都会举步维艰。因此忽视对风险的管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足的发展。




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的步骤是怎样的?




为了顺利而正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必须建立和遵循一定的评价程序。对一个房地产企业,评价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图:房企风险评估流程


  • 风险识别广泛收集企业风险信息分析风险传导路径,识别出风险影响因素确定评价维度风险识别是下一步风险评估的基础;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企业风险信息和评价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

  • 定义风险等级评价标准如将风险划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很高风险五个等级,对于每个指标建立评判标准宏观风险为例,评判标准可做如下定义

表:宏观风险评判标准


  • 综合评价企业风险确定了每个底层指标的风险等级,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即可计算出企业的整体得分值,再借助此前确定的风险等级标准,来最终确定该企业的等级评价。


  • 指标等级判定根据指标体系,个指标的实际取值进行采集和整理根据评判标准确定指标的风险等级。对于定量指标,根据评判标准很容易得出风险等级;对于定性指标,一般采用专家评判法确定。


  • 绘制风险图谱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将企业当前面临的重大风险绘制成风险坐标图。风险图谱直观展示了各类风险重要性的分布情况便于找到管理的重点且图谱中处于不同区间的风险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图:企业重大风险图谱




结语: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斥着各种风险的活动过程,因此,房地产企业应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本文从四个层次分析房地产企业风险,梳理出科学、全面的风险评价维度,提出一套易操作、有实效的风险评估流程,使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能够尝而试之,从而逐步形成风险管理理念,有效管理企业风险。


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的立场!

声明:我们精选好文发布,并尽量注明作者或出处,如未能找到原作者或出处,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如有异议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