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大家总会听到这样一首歌:
不少网友表示,他们一闭上眼睛,脑袋里就会开始回想《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
这首歌在 QQ 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播放数据也是屠榜的存在,播放量几乎是第二三名的总和。
那么这首家喻户晓的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这首歌的曲作者是前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院长秦咏诚,曾写过《我为祖国献石油》《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等作品。词作者则是曾写过《亚洲雄风》《山不转水转》的前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张藜。
秦咏诚
张藜
成曲:
半个小时便完成了
1985 年秋,秦咏诚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一个学习班。一天,张藜专请秦咏诚来家作客。席间,张藜说起非常喜欢秦咏诚多年前谱写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
此作在突出器乐技巧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独有的音色和演奏的歌唱性、抒情性,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他曾多次尝试想把其改编成一首声乐作品,但均未成功。
这天,张藜当面恳请秦咏诚,是否可再写首同样情调,但旋律却不雷同的乐曲,来共同完成一首歌曲。
说起《海滨音诗》,秦咏诚想起曾经谱写的一段段乐章。其中有一句上行的旋律:512 345 43 定格多次。突然,秦咏诚的灵感闪现,这段下行乐句可谱写成:565 432 15。找到主旋律后,秦咏诚立即起身坐到钢琴旁,在这段新乐句的基础上,运用复调、对位和分解和弦等作曲手法,不断地展开、变奏、升华。
不到半小时,《我和我的祖国》的曲部分就完成了。
后来据秦咏诚之子秦际凯回忆,父亲小的时候,在大连,中国还没有解放。他那时候对祖国那种期待、那种盼望、那种向往,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因此,后来他在 1985 年写出这首曲子,他想说歌唱祖国、歌唱祖国大好河山那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
作词:
张家界美景激发作者
1984 年农历八月十四,张藜参加中国音协、中国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来到大庸县(今张家界)。当晚,他入住大庸县(今张家界)南门口的招待所。农历八月十五清晨,张藜推开房间的窗户,秀美的天门山映入眼帘,他有了灵感:"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
这两句让张藜苦苦憋了大半年的开局终于成形。之后,张藜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便填完了整首词,一气呵成,一字未改。根据张藜夫人杨阜兰的回忆,张藜当时对张家界的景色震撼不已,也激起了张藜心中对祖国深沉的爱。
录制:
第一次录音李谷一就改了歌词
《我和我的祖国》完成后,秦咏诚一直想找一位唱歌有气势的西洋唱法歌手来演唱。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民歌唱法的歌手声音大都软绵绵的,不够有力道。
但张藜却认为,如果只是歌唱“我的祖国”,那需要有气势的唱法,但这首歌唱的是“我和我的祖国”,就必须关注“我”的感情。于是,他们选定由李谷一来演唱该曲。
李谷一在第一次录音该曲时把歌词改了,张藜最初写的是“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李谷一怕老百姓听不清楚、不能直接理解,改成了“你用你那母亲的温情和我诉说”。李谷一告诉张藜后,张藜坚持自己的词,认为自己写的是“诗一般的语言”,为此他们还交锋过。后来,该曲歌词在张藜出版时写的是“脉搏”,而李谷一唱的时候则是“温情。
如今这首歌已被无数人翻唱,只要旋律一响,马上不由自主地就会唱起来。最后带大家看一看各个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