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孕育Cosplay文化的是成千上万个大学中的Cosplay社团,技术上大多采用了相对简单的但耗时耗力的泡沫、纸板、木板,或是PVA、EVA材料制作,铠魂堂初期同样如此,但在商业化探索之中,叉文也尝试着将更多技术带入制作之中。
EVA树脂材料可以做铠甲,但细节、圆滑度欠缺,铠魂堂引进了油泥雕刻,但油泥解决不了细节问题,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搬进了工作坊,如何解决批量生产和道具的轻便和坚固问题,叉文甚至在一家玻璃钢翻模场自学了半年玻璃钢翻模技术。
“模仿学习,我还想将影视级别的道具制作工艺也用上来,慢慢把东西做好。”叉文说。
不过,这种探索并非一蹴而就。铠魂堂诞生于2014年他和几个朋友的美好愿望,但这波伙创业伴逐渐选择离开。
“刚开始时愿望是一样的,从事爱好的东西,有得赚就行了。”说起朋友的离开,叉文有些失落,随着公司越来越大,想做的东西更复杂,时间及模具等成本投入更大,经营压力随之增大。
“爱好不会考虑时间、材料成本,工作就不一样了,让各种技术人员在一起,考虑经济效益,考虑利润,营业额。”
走了一拨,来了一拨。与很多创业公司的人员构成不一样,铠魂堂的工作人员和叉文都是90后,甚至是95后,人数在25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而来这里的原因差不多只有一个,近距离感受Cosplay道具制作,并投身其中。
叉文(左一)和团队讨论产品设计
“剑剑”是河南人,2012年,迷恋Cosplay的他在百度“Cos道具吧”看到了叉文分享的教程及技巧类文章,大三下半年,他只身一人跑到杭州投奔了叉文。虽然是理工男,但他现在负责铠魂堂产品的原型制作,需要极强的绘画、制图能力。
“一个人根本学不到这些东西”,他说,接下来,他希望自己能够学习一下泥塑工艺。
与“剑剑”一样,“容麽麽”在去年6月从江苏来到铠魂堂,目前还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应届生,她戏称自己是铠魂堂“最科班”的工作人员,虽然被调到了淘宝客服的岗位,但与Cosplay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依然让她兴奋不已。
“子龙”半个月前才到铠魂堂,目前主要负责油泥雕刻,在为茨木童子的兽头做原型时,他电脑里放着的日本动画片,手机则正玩着《阴阳师》手游,油泥弄花了手机屏幕。
曾经,当叉文还在大学的社团时,他只能在网上搜索各类教学视频,研究别人怎么做,用什么材料,哪些工具,自己则试着模仿。从板材的选择到上色技巧,再到其它技术,几乎都是自学,国内很少有专业的 Cosplay服装道具的工作室。
如今,当铠魂堂一点点聚拢起一种力量后,某种程度上成了玩家们向往的圣地,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着Cosplay带给他们的快乐。
“铠魂堂很专业,在圈子里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批量化生产这一块。”小五是美盛文化售卖Cosplay服装的商家,在他眼里,铠魂堂是道具界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