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懒道人
贫道姓吴名晞,道号懒云,驻锡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欢迎关注也欢迎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懒道人

2017糖尿病教育管理研讨会参会感受

懒道人  · 公众号  ·  · 2017-08-13 20: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大叔趁着这周末难得的空暇,前往南京参加了 2017 糖尿病教育管理研讨会,这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主办的学组年会,每年一次到今年已经整整 10 年了。本大叔也算有幸参加了两次,收获还是很多的。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伴随并且可防可治、重在教育管理的慢性病,对于教育和管理的重视毋庸讳言,只是我们平时太过习惯于治疗疾病的模式,对于预防没有充分重视,因此教育管理这一块一直是落后且薄弱的。


不过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的努力下,以及社会更方面的关怀下,这几年中国糖尿病教育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年会上也可以感受到。


本大叔在短短一天半的会议期间,各个会场都听了一遍,也逛了一下壁报区和展台区,现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1. 糖尿病教育或者说慢性病教育这几年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各个层面各个单位众多志愿者们都在开展,从入行门槛而言是比较低的,教育管理学组也力图通过推行 “糖尿病教育者认证”以及“标准化教育”来规范行业、提高准入门槛,确实是一个方向,不过如果能够从目前的身份认证能够进一步提升到职业认证,并有相应的规范服务收费项目,那么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2. 目前各家单位开展糖尿病教育多数是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兼职开展,并无独立的教育者岗位设置,这也是实出无奈,这样做虽然可以部分解决教育服务费用给付问题,但是对于教育的开展和教育效果的提升并不利。

3. 目前很多地方开展的糖尿病教育依然采用授课形式,内容依然是分为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宣教五大板块,与患者所期望获得的答案并不完全匹配,虽然也在逐步推行开展同伴教育和支持项目,但总体来说难以持续,需要进一步改进方法和手段。

4. 会议上也有介绍美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经验的,不过总体感觉这些模式和经验并不怎么适合于目前公立大医院,主要还是因为目前公立大医院病人、责任太多,医护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一线需求,更勿论教育了。

5. 在各家单位的发言和壁报中,本大叔倒是觉得瑞京糖尿病医院的教育是切实有特色的,他们引入了台湾共同照护模式进行同伴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移动医疗的远程监测和医患沟通,提升了教育的有效性,从所获得的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的控制能力来看,要远优于目前各大公立医院,这是值得思考的,当然这里面医患比例也确实远高于公立大医院。

6. 在分级诊疗提供分级服务方面,天津、厦门、安徽等几个地区的医院介绍了他们的工作经验,不过本大叔在私下与这几个医院的医生接触后发现,目前的一些做法虽然短期内行之有效,不过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比如基层单位对于大医院 “抽吸”病人的担忧,大医院对于将病人分下去也有顾虑,所以目前很多都是以研究项目形式短阵式的进行,无法形成长效机制。本大叔一贯认为分级诊疗关键在于分利机制的完善,无论是直接通过服务收费,还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付费”,都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和底层磨合的阶段。

7. 在展台本大叔也看到一些移动医疗或非移动医疗公司推出的一些服务项目,设计也可以说比较新颖,比如有家公司推出用 pad 录播住院糖尿病患者宣教视频,一天一集;比如让患者戴上有色相差眼镜和弹力手套用筷子夹取红豆绿豆来模拟视网膜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过本大叔看下来觉得这些服务都是应该免费给予患者的基本服务,对于糖尿病防控知识的服务应该免费,因为这是基本的底层服务,但是针对每一个患者的个性化实时性服务应该收费,很多公司在这两个层面上经常混淆,免费服务试图收费,而收费服务却做的像免费服务,一片混乱。

8. 在全场有关服务创新的案例中,礼来和腾讯两大公司共同推出的 “优行”项目是值得关注的。该项目中礼来公司负责通过销售团队向各家参与医院介绍项目并铺设相应二维码,腾讯负责提供腾爱二代血糖仪和后台大数据支持,腾讯投资的丁香园则负责提供相应的医疗远程服务。从本大叔所在单位参与的不多的几位糖尿病患者的数据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平均血糖经过 2 周的管理后大约在 6mmol/L 左右,测血糖平均每人每周能够达到 8 次以上,这只是目前短时期的数据,后续随着时间延长是否可以保持还有待观察。


初步就讲这么些感受吧,如果小伙伴有意要勾搭本大叔来聊聊慢性病教育和管理的,尽管在后台留言,本大叔酌情相约哈!

苹果用户打赏通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