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际形势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变”,一个是“乱”。这种形势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变”和“乱”,实际上是国际格局重组变革的必然过程,其中除了各种新的挑战,也蕴含着不少新的机遇。2016年的中国外交,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是攻坚开拓的重要一年。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进取,更加自信,更加成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推进,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影响快速提升,国际事务中的中国作用更加突出。
——外交部长王毅在2016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2016年11月20日,美国新泽西州BedminsterTownship,新晋当选美国总统的唐纳德·特朗普和当选副总统迈克·彭斯参加完活动后从一个教会离开。
一些美国媒体此前宣称,特朗普是中国派来的“卧底”,但不按套路出牌的他也让许多中方人士担忧其不可预测性。比如12月初与蔡英文通电话的举动,就是他对华政策一个非常不好的开端。
虽说特朗普最近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就“自行贬值货币”、“大幅征收美国商品进口关税”、“南海兴建军事设施”等议题对中国频频发难,他提倡的很多政策或对中国产生消极影响。但这同时也存在机会。特朗普做生意时常跟中国人打交道,他很多房子也是卖给中国人的,所以对中国有一定了解。同时,他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在竞选中常说美国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好,言下之意,似乎在暗示中国在一些方面做得是好的,至少在经济方面。这也无意中透露出他对中国看法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不可否认的是,特朗普的保守主义会让中美经贸关系变得棘手,至少短时间内会增加很多不利因素。具体来说,特朗普提出的“对华征收45%的进口关税”,一直批评中国在操纵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上他会贯彻这两点,但贯彻到什么程度,仍有待观察。同时,中国企业对美国的市场准入,还有中国在美国的企业收购,至少在短期内会受到很大限制。
在经济方面加压的同时,战略方面,特朗普可能会减少中国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压力——他在竞选中频频提出,要减少美国对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同盟国承担的责任。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未来在经济和战略两方面似乎在寻求一个新的巧妙的平衡。
也正因为特朗普是商人,很多东西对他来说都是“交易”。比如,他曾在很多公开场合说“伊朗核交易(deal)不好”,“TPP 交易不好”,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交易不好”等等。为了达成他所谓的“好交易”,他会讨价还价,而这需要了解对方想要什么以及能够带来什么。其实跟蔡英文的通话也跟这方面有联系。那通电话并不是因为特朗普的无知,而是在试探中国的反应,一开始就挑战中国的底线,从而换取与中国在一些领域得以讨价还价的筹码。
同时,作为政治制度上的局外人,他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正确,反而可能会无视官僚体系而去达成好的交易。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他的中国顾问团还没有全面组成,现在几个公开的内阁成员和中国事务顾问多以批评中国见长。以后会否改变、会改变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
中国议题是否成为他外交政策的重点,他是否旨在把中国视为敌人还是朋友是考量特朗普时期中美关系危和机的关键。
2016年6月,韩国民众抗议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
从目前摆在面前的形势来看,中方没有理由乐观地预测未来一年的朝鲜半岛局势。但有几个变数是值得关注的,甚至可以说,它们将左右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区域的未来:
其一,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的亚洲政策。以近一段时间以来特朗普的言行分析,美国有可能采取不同于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或许以不同方式加大挤压中国的力度,届时无法保证大国能在朝核问题上进行密切合作。此外,如果特朗普对其盟国提出更多的要求(如要求同盟国分担更多驻军费用等),日本和韩国亦有可能以自主国防为名加大军费投入,甚至孤注一掷。
其二,朝鲜在核问题上的对应政策。联合国安理会11月30日通过的2321决议案可谓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对朝制裁方案,对朝鲜的经济将会形成非常大的打击。面对国际社会的制裁,朝鲜能够选择的政策或许有两个,或是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而宣布重回六方会谈,或是顽固地坚持既定的核与经济并进路线。在前一种情形下,虽说不乐观但仍有解决问题的一丝希望,而倘若出现后一种情形,则可能形成更大的危机。因为,朝鲜似乎并不习惯于“战略忍耐”,相反,其有可能以新的核试验或导弹试射来实施其悬崖边的战略。届时国际社会将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即无有效的后续手段来制止朝鲜的行为。
其三,“萨德”问题的持续发酵。如今,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似乎已成定局,如无特殊情况,部署只是时间问题。但整个“部署”过程大概有一年左右,这一时间段里,中美、中韩关系将会出现持续震荡。此外,如果日本也试图部署“萨德”,将会出现东北亚区域政治格局结构性震荡的局面。毕竟,如果韩国和日本均部署“萨德”,将意味着美国全球防御体系的现实化,也意味着东北亚区域美日韩铁三角同盟架构的形成,届时,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采取激烈的反对政策亦是可能的。我们还无法断定,这种铁三角架构的形成或会导致东北亚区域的新冷战格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将瓦解东北亚原有的战略平衡结构,而出现大国之间新的军备竞赛。
朝鲜半岛出现的难以预测的趋势说明,目前的东北亚已进入了新的路径选择的分岔口,在这一节点上,任何一种选择都将会造就完全不同的未来情景——要么是恐慌、无序的混沌状态,要么是和平、合作的稳定状态。这些被称之为大国的各利益攸关方的努力,将在该选择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说,这些大国也已进入了需要重新品味“负责任大国”之含义的政策选择的分岔口。
2016年9月,在伊拉克摩苏尔以外的山区,从被“伊斯兰国”控制的村庄逃出来的难民,寻求位于战争前线的库尔德佩什梅加部队的庇护。
自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变革,大部分国家目前都面临严峻挑战。突尼斯、埃及等国经历了政权更迭,正在努力平复革命后的阵痛;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等内战正酣,和解希望依然渺茫;难民危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等因素则给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中东,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
目前,中国的中东政策虽然表达得很清楚,但务实合作还没达到理想程度。双方尽管彼此需要,但发展政策并没有对接上,成机制的合作也还尚未固定下来。未来双方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明白彼此的利益所在,将双方发展政策连接起来,才能够增强务实合作。
政治方面,中国的确需要在中东地区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指派军参与战争、直接军事介入。中国在阿拉伯人民心中是呼吁和平的好朋友,阿拉伯人不希望中国走美俄的老路。中国一向主张反对战争,尊重各国主权,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富国还是穷国,都应平等实现各国利益。像对待伊核协议那样,中国应继续提出兼顾各方利益的和解方案,成为一个不偏不倚的“中立者”和“问题解决者”,这样中阿才能建立互信,这个基础上的合作才会是持久的。
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中国应和中东国家建立一些合作机制,因为中国本土也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中东的恐怖势力也会威胁到中国的海外利益。但是,在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方面,中国不应该直接派兵参与这场尚不清晰的战争。打击“伊斯兰国”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参与的几方(美国、俄罗斯、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都在考虑自己的利益,能从中得到什么,几方的利益相互冲突,使得谈判陷入僵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混乱很可能会继续下去,无法预料何时结束,直接介入很可能让中国深陷泥潭。
应该注意到,在促进中东和平与稳定方面,中国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风险。尽管中国一直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大力支持中东发展和平事业,绘制了和该地区国家的战略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但中东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很可能使一些政策文件无法落实,继而影响到经贸、投资方面的合作。对此,中国应进一步对中东的政治风险做好评判和预估。
本文综合整理自
《特朗普上台之后:危与机并存》(李成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扑朔迷离的朝鲜半岛局势》(金强一 /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
《中国如何做中东的“问题解决者”》(纳赛尔·阿卜杜·阿勒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前埃及驻华使馆旅游参赞)
编辑/漆菲 美编/青年
新媒体编辑/丰泽 马茹均
《渔人的葬礼:十五年前的灾难记忆》
点击“阅读原文” 获得凤凰周刊精美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