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金融期货这些年的发展也不是一片坦途。以美国为例,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出现暴跌并引发全球股市重挫,股指期货一度被市场误认为是导致市场下跌的元凶。在质疑和偏见中,美国股指期货进入了长达三年的发展停滞期。但随后的理性分析和权威研究报告都指出,股指期货并没有引发股市崩盘,也没有明显增加股票价格的波动性。
1991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顿·米勒(Merton Miller)为首的工作小组经过大量详实的调查,否定了股指期货引致股灾的结论,认为1987年的股灾和1929年的股市“崩盘”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宏观经济问题累积以及股票市场本身问题导致,不是由股指期货市场引起。事实上,全球股市在1987年股灾那天都出现了下跌,而跌幅最大的一些股市恰恰是在那些没有股指期货的国家,如墨西哥等。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众议院关于1987年股灾的一次演讲中也曾表示:“许多股票衍生产品的批评者所没有认识到的是,衍生市场发展到如此之大,并不是因为其特殊的推销手段,而是因为给衍生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了经济价值。这些工具使得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可以进行套期保值,并迅速与低成本地调节头寸,因此在资产组合管理中衍生工具起了重要的作用。”
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也极大地促使人们转变了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9·11”事件之后的一个星期,NYSE股票交易停止,CME的标普500指数期货也暂停交易。但在周一恢复开盘之后,股市由于恐慌因素而难以成交,但同时标普500指数期货交易量与持仓量均大幅度增加,说明在极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管理工具需求强烈。而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出后的9月15日,芝加哥期货市场迷你标普500指数期货主力合约交易量从前一交易日的256万张激增至399万张,至9月18日达到601万张,相当于承载了大约3,600亿元的抛盘,对于分流股市抛压、缓解美国股市崩盘式下跌作用十分明显,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中,全球股指期货市场表现尤为出色,不但自身运行平稳,还保持充沛流动性,充分发挥避险功能,承接大量股市抛压,股指期货市场成为了股票市场的风险泄洪渠和投资者首要的避险逃生通道。
在为股指期货正名以后,美国市场不断完善基础制度,金融衍生品也迎来了20余年的迅猛发展。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金融市场的充分发展后,我国也在2010年4月16日成功上市沪深300指数期货,实现了金融期货的“破冰”。7年多来,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稳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期货作为规避风险和财富管理的有效工具,在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利率市场化机制改革、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相比,我国金融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慢、品种少,市场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加的风险管理需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日趋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深化,这些都将进一步激发市场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相信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未来还将迎来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