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98年的回龙观是北京市最著名的几个大型居住区之一,是在房改背景下由政府主导及市场化运作的首批经济适用房项目,为北京本地的中低收入者和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经适房房源,为缓解北京市普通居民的居住困难做出了贡献,为北京市危旧房改造及文化保护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拆迁安置房源。
历经20年的发展,回龙观各项生活配套逐步完善,社区日臻成熟。但当前回龙观存在道路交通拥堵、地铁拥挤、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且水平不高、城市风貌有待提升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北京已经从城市扩张阶段转入城市修补阶段,但全市范围内的改造工程量大,无法完全实施。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居住人口多,城市病显著,且大部分为中低收入群体,在这里实施城市修补能够极大提升居民幸福感,也可以满足政府对政绩的需求。
对建成区的修补比起推倒重建而言难度要大得多,没有商业化开发的介入,就没有利益驱动。无法借助市场力量的情况下,如何取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城市修补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毕竟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而城市修补的需求是无限的。
每一片老城区的情况各不相同,深入的规划研究最核心的作用,在于找准相应的“痛点”,继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当资金投入有望见到提升改造的切实效果时,政府才更愿意“买单”。我们在回龙观地区开展的前置的、主动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才迎来了后续200亿财政资金支持和《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推出。
居民投票评选回龙观的三大问题中,两项是有关交通的。
这可能与大家预想的不同,其实回龙观的本地就业率不算太低,但在上地软件园地区就业也不是回龙观的主流,回龙观居民就业更多的集中在中关村-五道口-学院路这个三角形区域内。
职住不平衡的问题,在回龙观大街两侧2公里的小尺度内确实有所体现,但将研究放大到平均出行距离10公里左右的常规职住平衡核算尺度时,职住不平衡问题在规划层面并没有想象的严重。回龙观周边既有上地、中关村软件园等著名产业园区,平均距离在7公里左右。调查问卷显示,在这两个园区就业的回龙观就业人口达到19%。加上回龙观本地就业5.4%,约四分之一的回龙观居民通勤目的地在10公里以内。
从出站数据看,13号线非常符合回龙观居民的出行特征:
回天计划项目研究起于2015年,并于2016-2017两年不断得到区、市两级政府的重视,在2018年形成完整稿并对外公布。
2017年1月,北京规划院副院长、市人大代表杜立群提交议案,建议建设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这对市级层面形成最终决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回龙观地区的交通问题逐步进入决策层视野。
在调查问卷“您选择居住回龙观的主要原因”一项中,房价合适、距离工作地近、距离地铁近是遥遥领先的三个选项。实际上,有超过40%的回龙观居民,每天上班途中要花1-1.5小时。数据显示,回龙观地区道路拥堵时间长,拥堵程度十分严重,特别是京藏高速的北郊农场桥、回龙观桥、西三旗桥三个桥区及周边道路。研究发现,由回龙观至几个主要就业集中地上地、中关村的路径比较单一,大量向西、向南的出行需要借道京藏高速,导致京藏高速不堪重负。
在上述问题解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对于现状人口来说,缩短通勤时间可以明显改善职住平衡的直观体验。针对回龙观的出行特征,提出打通路网、提升地铁运力、发展定制公交、建设骑行系统、加强停车管理五项对策。
回龙观及其周边地区本来有较完整的规划道路网,但由于开发建设体制、拆迁困难等多种原因,众多规划道路只修了一部分或完全没有修,特别是跨越两条高速路的东西向道路实现率较低。研究提出了优先打通太平庄北街、回南路、林萃路、文华路等几条道路,这样可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六横六纵”道路网体系,实现东西畅通、南北多条路径上五环和北清路,以解决当前过度依赖京藏高速的局面。
❤️
说明:
本文由回龙观社区网综合整理自北京地铁规划建设,本文数据及部分内容选自《以规划引领推动回龙观地区城市修补的探索实践》,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安装“邻友圈”APP参与更多讨论!
小编微信:bj50976441 欢迎爆料!
商务合作:18610885688(同微信)
带你玩转各社区的微信公众号
|
长按微信号复制—粘贴—搜索
|
区域
|
微信昵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