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2024冷链装备创新技术交流会暨绿色节能大赛”上,元一智库·农参研究部主任陈红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姜启兴和江苏省冷链学会秘书长陈昌伟共同上台发布了《江苏省预制菜及冷链农食产品品牌发展报告》,并由陈红新主任对《报告》主要内容做了简要介绍。
近年来,预制菜这一话题争议不断,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但随着冷链物流的日益成熟和技术的不断精进,确保了预制菜的新鲜度与安全性,消费者对这一产业的态度也逐渐改观,开始习惯于这种快捷的餐饮方式。
因此,为快速布局预制菜产业,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预制菜百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出发,带领元一智库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创了“百亿特色产业集群”理论。该理论围绕“留一个百亿产业给百姓,树一个实干丰碑给后人”,聚焦“品牌引领、产业重构、资源导入、绿色高效”十六字方针,致力于实现“富民强县促振兴”!
《报告》从预制菜产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威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了打造百亿特色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预制菜味道还原难度高。
预制菜生产流程复杂,涵盖原料采购、加工、调味到包装多个环节,任一环节出错均影响口感与品质。例如,一些鲜味物质在特定的pH值下才能呈现出最佳的鲜味效果,而在预制菜的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很难始终保持这样的条件。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后,往往会发现其味道与餐厅现制的菜品存在差异。
预制菜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预制菜产业目前的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充分展现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未能成功孕育出具有显著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尽管一些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凭借其丰富的食材资源和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已经初步形成了预制菜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但这些基地的规模相对较小,品牌影响力有限,且主要集中在本地市场,未能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集群效应。
预制菜行业作为新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预制菜领域内,不仅有传统餐饮企业转型涉足,更有众多新兴企业凭借创新思维和技术优势崭露头角,竞相推出各具特色的预制菜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便捷化饮食需求。同时,资本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促使企业不断升级生产工艺、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消费者层面,对预制菜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忙碌的上班族及追求效率的年轻人对预制菜青睐有加,看重其便捷省时、操作简单且口感尚可的特点,认为能有效解决烹饪难题。另一方面,也有消费者质疑预制菜的质量、口感及营养价值,认为其难以媲美现炒菜品,并担忧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江苏预制菜企业数量全国前三,其中,不乏一些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如好得睐、味知香等。这些企业凭借先进的生产工艺、丰富的产品品类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报告》从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江苏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江苏省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在省级和市县层面都有政策扶持。
政府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尤为关注,对预制菜原料和成品的生产、销售、贮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环节加强全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证本省预制菜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保证消费者能吃到安心放心的预制菜。
江苏农产品加工科技力量雄厚,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推广”的完整科研体系。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之间有良好协同攻关机制,较早布局预制菜技术研发,具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指导,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苏省预制菜产业创新联盟”在南京成立。其任务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新突破,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上推出实举措,在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好成效,为建设农产品加工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位居全国前列。
截止2023年江苏预制菜企业5800余家、数量全国第三,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根据省农业农村厅指导收集江苏13个市主要的预制菜企业数据显示:江苏省主要的预制菜企业共405家。同时,江苏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47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69个,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呈现总量规模快速增长、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态势,为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江苏省预制菜消费需求旺盛。
阿里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预制菜数字消费全国第一,在基本生活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江苏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为预制菜行业发展奠定良好市场需求。
在打造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具体路径上,元一智库总结出十六字方针——品牌引领、产业重构、资源导入、绿色高效。
品牌引领
:品牌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品牌能够把生产者的语言翻译给消费者,能够把消费者的语言翻译给生产者。所有关于品牌的印记都是区域的,构建预制菜百亿产业集群就
要不断强化地域特色,发挥农业优势,打造差异化发展路线,既要关注农产品品牌,也要发力美食品牌建设。
产业重构
:从产业重构的视角来看,预制菜产业的进步之道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深化口味研发及拓宽销售途径等多维度的策略调整。元一智库创新性地提出了“IFCF对策”,强调依据各地产业资源的差异性,实施定制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旨在精准探索并实践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资源导入
:在资源引进层面,预制菜产业要把握以下四个关键导向以促进企业与资金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核心凝聚力;二是遵循市场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三是倡导全民参与,构建协同创新的共享平台;四是注重团队合作,合力破解发展难题,确保资源引进与资金引入的高效实施。
绿色高效
:预制菜产业实现绿色高效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达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推动产业向高质量与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这要求我们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两大维度着手,双管齐下。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预制菜及冷链农食产品产业的发展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对江苏省预制菜产业进行梳理,以江苏代表性的预制菜企业的经营模式为参考,为全国范围内的预制菜及冷链农食产业转型总结经验,并探讨县域预制菜百亿特色产业集群的可行路径,引导市场端的需求与上游的农业生产精准对接,让预制菜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力量。
《江苏省预制菜及冷链农食产品品牌发展报告》汇聚江苏经济强省的独特资源,融合地域特色与科技创新,揭秘江苏预制菜品牌的崛起之路,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树立行业标杆,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参考资料。
添加农参小助手
购买获取《江苏省预制菜及冷链农食产品品牌发展报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