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行业网
金融行业网(jrhycom)——融哥倾力打造的金融第一公号,涵盖财经、银行、保险、证券、股市、基金、信托、理财投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P2P网贷、互联网金融和投融资等各类讯息和服务。头条资讯、深度观察、解读八卦,圈子探秘,尽在金融行业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有惊无险 ·  3 天前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有惊无险 ·  3 天前  
供应链金融  ·  中企云链: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数字金融 ·  3 天前  
初善投资  ·  你们都是欢乐豆吗? ·  3 天前  
初善投资  ·  你们都是欢乐豆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行业网

银行理财业务最全解析

金融行业网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2-21 22:24

正文


点击金融行业网,金融大拿、业内人士都在这里

今日微信号力荐 理财头条licaitt (长按红色字复制)


原题:【申万宏源债券专题】银行理财业务全解析--资产管理行业资产配置研究专题之十三
来源: 申万宏源固收研究 作者 孟祥娟


本文全面介绍银行理财业务架构、理财资金运作模式变化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渠道变化  、理财产品投资者结构及兑付情况 、理财产品结构变化等


摘要

•  银行理财业务占据我国资管市场主导地位,其他资管机构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截至2015年末,余额到达23.5万亿。银行理财业务架构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银行传统部门多条线从事理财业务;二是事业部制;三是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当前,我国银行大多处于理财事业部制这一阶段。

•  开放式净值型运作模式是银行理财未来发展方向银行理财资金的运作方式经历三个阶段:资产与负债“一对一”的模式、资金池模式以及形成单独核算、独立建账的资管产品,即开放式净值型运作模式。

•  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渠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银行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是债券、货币工具等;第二类是银行为了规避监管的通道类投资;第三类是委外模式(主动管理类产品)。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放开了银行理财债权类投资,主要目的是去通道化和非标转标,但当前规模较小。

• 理财资金的来源仍以个人为主,但近年来银行同业资金规模增长较快。主要原因一是2015年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央行连续5次降息和降准,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而资产端匮乏,闲置资金有短期投资需求;二是监管要求下银行同业互买理财产品,将表外资产转回表内。

•  从理财结构来看,银行理财股份制银行占据主导地位且将继续稳坐国有银行虽占有很大份额,但在大资管时代冲击下,渠道和品牌的优势将逐渐下降。投资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成为了更重要的竞争力。城商农商行面对金融去杠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由于其理财产品具有较高的风险偏好,理财产品近几年迅猛发展,但也面临相应风险。银行理财主流期限为1-3个月的中短期,大多数理财在1年之内,目前期限结构已相对稳定。

•  从投资偏好来看银行理财的主要投向为债券及货币市场、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大行风险偏好小,城商农商行风险偏好大。60%以上投向了实体经济且重点监控行业投向占比下降。债券投资以AA+以上高等级信用债为主,预计风险偏好继续下降。非标资产以收/受益权、信托贷款为主,中高评级非标为主要投资对象,非标投资风险存在但相对可控。

  2015年理财资金来源中个人、私人银行、机构以及银行同业的增速分别为30%45.6%62.2%512.2%。从资金端的四个主要来源角度出发,并考虑两个层次:可投资金额变动、银行理财的配置比重变动,保守假定理财资金的所有来源同比增速都为30%,则预计2016年理财规模至少能达到30.6万亿。

•  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监管层一直在引导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去通道化、实现非标转标,鼓励理财实行净值型运作,打破”刚兑”,这与近期市场关注较高的史上最严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精神是相一致的。我们认为如果理财新规实施,对债市也并非利空,主要的影响为:

第一,理财收益率加速下行,此前权益类和非标资产(二者均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是支撑理财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第二,理财收益率加速下行与同期存款利率水平间的优势逐渐收窄,理财规模增速会有所放缓。

第三,基础类银行的理财不能投非标,理财不能对接资管计划,影响:一是综合类银行投非标,或者直接发行一对一非标理财产品量会增加,二是信托优势提升,规模预计再现高增长。三是,通过资管产品投资非标支撑实体经济信用扩张的模式会受影响,阻碍经济增长空间。

第四,银行理财还是可以继续委托其他资管机构做主动管理类投资,但预计委托过来的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可能也会有所变化,债券及现金类资产占比会增加。

第五,理财规模增速下降了,银行委外及配置结构会如何?无论是理财还是以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银行都要做资产配置,短期银行投研能力有限,还是要委外,银行委外的资金不仅仅来自理财,还有自营资金以及其他负债资金。银行资产配置方向无非是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的情况下,又把投非标监管更严了,那么投资金融市场的量不会少,而投资权益的监管又变严了,那么只能投债券和现金类资产的比例增加。所以整体对债市不是负面消息。理财收益率加速下行,提升债券配置价值。债券收益率降低了,能同步带动发债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符合政策大方向。


目录

1    银行理财业务架构:事业部制为当前主流

2    理财资金运作模式变化  

2.1 资金池模式 

2.2 发展趋势:开放式、净值型运作方式

3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渠道变化  

3.1 通道类业务:产品创新与监管    

3.2 委外业务:“资产荒”、“人才荒”和“钱太多”   

3.3 去通道化的趋势:理财直接融资工具

4    理财产品投资者结构及兑付情况 

4.1 资金来源:个人为主,银行同业扩张明显

4.2 私人银行客户兑付收益率最高    

5    理财产品结构变化   

5.1 发行主体:股份制和国有银行为主,城商农商行迎头追赶 

5.2 理财产品期限:经历了“先长后短再中”的三个阶段 

5.3 当前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处于下行通道,城商行最高 

5.4 短期理财存在半年末效应、短端期限利差大于长端    

6    理财产品的投资偏好

6.1 债券和货币工具为主,非标占比下降

6.2 城商行、农商行风险偏好较国有行高

6.3 理财资金67.1%投向实体经济,重点监控行业占比下降   

6.4 债券投资:高等级信用债为主,预计风险偏好继续下降    

6.5 非标投向:收/受益权为主,中高评级非标为主要投资对象

7    预计2016银行理财规模至少达到30.6万亿 

8   最严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对债市非利空   


正文: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末,我国共有46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理财产品,共计发行186792只,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理财产品余额由2007年的0.53万亿增长至23.5万亿元,余额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1.01%增长至12.10%。银行为整个资管体系的主导,其他资管机构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


       本文是资产管理行业资产配置研究的第13个专题,将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全面的解析。

1银行理财业务架构:事业部制为当前主流

相较于国外银行,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开始的时间较晚,架构也经历了由管理混乱到逐渐清晰的步骤。

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架构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银行传统部门多条线从事理财业务,特点是业务分拆比较混乱,理财业务风险与自营资金业务不能分割;

二是事业部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风险、投资决策以及业务的分离;

三是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资管与自营、表内与表外业务风险与收益实现完全分离,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综合性银行常用的资管业务模式。当前,我国银行大多处于理财事业部制这一阶段,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于2015年纷纷表示欲成立理财业务子公司,表明资管子公司将成为我国银行理财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银行传统部门多条线从事理财业务

银行过去从事理财业务的架构较为混乱

首先,理财资金管理方面过去主要由金融市场部负责,这就使得银行自营资金与理财资金的运作混为一谈,风险、投资决策以及核算均不能实现分离,加之刚性兑付使得银行自营资金实质上为理财资金提供隐性担保;

此外,由于分支行是募集理财资金的主力,部分分支行也会参与理财资金的运作,因此表现为个人金融部、公司金融部等均会参与理财资金管理,在部分通道类业务中,会出现过桥银行,主要原因就在于分支行作为理财产品设计者时,没有自营资格不能与通道签订委托协议,必须由第三方银行来搭桥。分支行运作理财产品除了会使得理财风险与自营风险不能隔离之外,甚至总行也不能完全掌握各分支行表外理财风险的情况,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二)理财业务事业部制

2009年,工商银行最早开始了理财业务改革,成立总行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专营理财业务。此后,监管层也多次要求理财业务应当遵循“栅栏”原则: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分离,理财产品统一研发、集中管理,并且每个理财产品应当单独核算、具有严格的边界。

2013年,在光大银行成立第二家资产管理一级部门之后,其他银行也纷纷成立了专营理财业务的一级部门。除了私人银行之外,将金融市场部以及分散在其他部门的理财业务进行集中管理,所有资金运用均由资产管理部负责,而相关部门以及分支行仅协助理财产品销售。

2013年末,交通银行率先提出进行理财事业部制改革,以更好的实践“栅栏”原则。2014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35号文),要求银行完成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目前,银行大多都已完成理财业务分拆,除了私人银行之外,其他理财业务均归口资产管理部管理。

(三)私人银行事业部

私人银行的资管业务也是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分支,但它之所以独立于资产管理部有它独特的原因:一是私人银行客户为高净值客户,会对个金部的贵宾客户业务带来竞争和压力;二是私人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偏高,资金投向更加多元化;三是私人银行不仅仅是销售理财产品,结合国外私人银行经验,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全权委托的财富管理,包括大类资产配置、长期的理财规划、财富的继承等等,它的服务模式与普通的理财业务有较大不同。

我国银行的私人银行部整体来看经历了事业部制到大零售部制,再回归事业部制的过程。当前,部分银行已经在私人银行内部成立了资产管理中心,并逐步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由私人银行部门独立地负责理财资金募集和管理。

2理财资金运作模式变化

银行理财资金的运作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对一”的模式,即一笔负债对应一笔资产,包括资金数量和期限的一一对应;第二个阶段是资金池模式,不同期限、不同来源流入的理财资金形成一个“资金池”,然后集合运作;第三个阶段是形成单独核算、独立建账的资管产品,即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每个产品内部做投资组合,以开放式的运作带来资金流动,以定期核算净值的方式决定收益率。

2.1 资金池模式

资金池模式,是指银行将募集到的不同期限、不同来源的理财产品资金汇集起来形成资金池,通过集合运作投资,再将不同投向获得的收益汇集,按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分配给投资者,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特点。2010年后,资金池模式开始广泛运用,并且逐步成为主流,原因在于银行发现采用资金池相比过去“一对一”模式可以增加利润,比如滚动发行的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对接长期限的资产,则意味着短期限产品较低的资金成本对应收益较高的长期限资产,银行获得超额利润。

资金池模式的缺点十分明显:第一,由于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的期限、成本和收益各不相同,资金池的风险和成本无法合理估算和控制,因而很难将风险转移;第二,期限错配和滚动发行使得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后期资金不能补足前期投资,将导致系统性风险。第三,由于无法识别单独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只能按照预先告知客户的预期收益率来兑付,因此刚性兑付现象严重,进而会存在银行用自身信用和自营资金隐性担保的问题;第四,不同产品之间会存在利益输送现象,比如,理财产品之间可以互相交易,实现收益分享,特别是后期募集的理财产品资金可能会用来弥补前期产品的损失。

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规定“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单独核算指对每个理财产品单独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确保每个理财产品都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对资金池模式进行了严格监管。

2.2 发展趋势:开放式、净值型运作方式

2013年,针对银行的资金池和通道业务存在的风险,监管层3月25日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要求每个理财产品与资产对应,单独管理、建账、核算。有堵则有疏,同年10月,银监会开始在11家银行实行银行资管计划试点,给银行自己开辟了“通道”。理财资产管理计划是一种净值型定期开放理财产品,直接融资工具作为SPV可以将非标准化产品标准化,这种方式打破了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隐性担保、刚性兑付。其运作模式类似于基金产品,即按照份额发行并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没有预期收益和投资期限;产品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用户在开放期内可以进行申购赎回等操作。它反映了银行未来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即回归“代客理财”本质,风险和收益均由客户承担,银行仅收取管理费用。

这一阶段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与第一阶段的“一对一”模式相同点在于它们的风险都可以单独衡量;然而不同之处在于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中投向是投资组合的形式,投向并不单一,且资金也是流动的,可在开放期赎回和申购。

3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渠道变化

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渠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银行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是政策允许的债券、货币工具等;第二类是银行为了规避监管,通过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投向信贷类资产、票据资产、股权类资产等;第三类是委外模式,鉴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经验较券商、私募等有较大差距,近年来银行理财资金委托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小型银行比如城商行、农商行中较为盛行。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都需要借助“通道”来实现,但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主动管理权是否还在银行。

3.1 通道类业务:产品创新与监管

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银行尽管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资金量,但资金投向却极为受限,因此银行天然地有动力寻找渠道以扩大其理财资金的投资范围。同时,包括信托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在内的非银金融机构的投向范围较为广阔,却拥有较少的资金来源。二者的互补特性成为理财资金通道业务广泛开展的基础。但是,最初的通道业务是银行理财寻求更多资金投向的金融创新,此后却慢慢演变成为银行资产出表等规避监管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不断壮大,也伴随着银行与监管层的“斗智斗勇”。

(一)银行理财通道类业务最早盛行于银信合作。

银信合作始于2005年,第一次爆发式增长源于2006-2007年的“牛市”打新。2006年,上证综指从年初的1100点站上2007年最高位6124点,全市场的投资者蜂拥而至,传统的以固定收益为主的理财产品和QDII理财产品吸引力急剧下降。为了挽留客户以及分享股票市场红利,银行与信托合作,借后者的牌照将理财资金借道投入股市,以中信、华夏、招商等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纷纷推出新股理财计划,银信合作规模迅速上升,2007年银信合作在整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的占比为25%。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中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占比达到43%。

随着牛市结束,A股断崖式下跌、IPO叫停以及次贷危机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急剧下降,然而银信合作却没有停止,逐步转向信贷类和票据类产品。2008年两者在银信合作业务中的占比合计达到87.2%;而包括新股申购在内的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占比出现大幅下滑。

信贷类理财产品主要是指银行理财资金借助信托计划投向信贷资产,最初此类信贷资产仅是由于缺乏资金来源而借助于银行理财资金,但有第三方担保,银行不承担贷款风险。然而,银行逐渐发现此类信贷产品的好处:一是缺乏监管,可以规避信贷规模限制,以及投向不允许投向的行业;二是可以形成表外资产不用计提风险资产和拨备,减小银行资本和利润压力。此后,信贷类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并且逐步成为银行规避监管,表外放贷或者信贷资产表内转表外的工具。银行采用转卖信贷资产、收益权,或者转卖再回购的方式来实现,此时的信贷资产风险没有从银行中剥离。

票据类理财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理财资金直接投向央行票据,不需要借助信托通道;另一类是投向已贴现的商业汇票等票据资产,它也逐渐成为表内票据资产出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操作模式:一是直接使用理财资金购买表内已贴现汇票;二是银行将已贴现的汇票转卖给信托公司,再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计划;三是借过桥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计划,而将汇票通过过桥银行转移给信托公司,最后用理财资金回购,借用过桥银行的做法主要是因为部分理财产品设计者分行或支行不具备自营功能。

此外,银信合作还发展出其他的合作模式,比如MoM模式以及私募股权投资。随着银信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监管层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它的发展,主要原因:

一是表外信贷通过突破贷款规模限制以及投向领域限制,与货币政策和监管调控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二是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且不受监管,表外授信的对象很多一部分是正常信贷方式额度受限的公司,甚至大比例投向高泡沫的房地产行业,以及政策严格管控的政府地方融资平台,这些表外信贷的风险依然在银行体系内,而不用计提风险资金和拨备,埋下风险隐患。基于这两点考虑,监管层从2008-2011年三年时间里出台十多项文件,从开始的“围追堵截”和银行业不断的金融“创新”,到后来银监会2011(14号文)规定“银信合作融资类业务不得超过银信合作业务余额的30%”为限,银信合作的规模扩张终于得到了遏制。

(二)多元化通道被打开。

2012年10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一方面扩大了券商资管产品的投资范围,另一方面降低了风险资产的风险准备提取比例,券商资本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此后,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等新通道逐一打开,银行逐步转移理财资金的投资渠道。除了票据类、信贷类理财产品之外,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甚至嵌套类合作方式。

银证信(SOT)定向业务是指银行理财资金委托券商资管计划,投向银行指定的信托计划。该业务模式下信托公司由银行指定,融资对象为银行授信客户,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券商资管和信托两层通道实现向客户授信,并且规避了2011(14号文)对银信合作融资类业务上限的监管限制。

特定收益权类业务是指银行理财资金借通道投向特定项目收益权。与SOT相比,这类业务模式不需借助信托渠道而实现银行的表外放贷。

银行信用证划款通道业务是指银行理财资金借通道投向他行信用证项下应收账款收益权。该业务的本质依然是表外融资,是同业代付业务在监管下的变通,而信用证的风险依然由委托行承担。

与前面几种通道模式的投向是融资对象不同,银证保存款业务中理财资金的最终投向是银行存款。具体操作模式是理财资金借道券商资管计划,投向保险公司的资管计划,最终资金再以协议存款的方式流回银行内部,形成一般性存款(保险资管在银行的存款不属于同业存款)。该业务主要是为了跳出利率管制,并规避银监会2011年91号文规定“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的监管,借理财资金扩大存款规模。

债券通道类投资业务的投向是非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工具,银行理财资金通过通道投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的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PPN、ABS、ABN等非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

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股市走强,理财资金也在寻求进入股市的通道,包括打新基金配资、融资融券收益权、伞形信托、定增或者以优先级购买券商集合资管计划等方式绕道进入股市。

3.2 委外业务:“资产荒”、“人才荒”和“钱太多”

委外业务即银行委托外部资产管理投资机构进行主动资产管理,银行作为委托方通过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基金专户与管理人进行产品合作的模式。广义上,委外机构通过投顾形式,银行自己进行交易也可以算委外模式的一种。

我国银行委外业务2008-2009年起步于光大、工行等资管业务比较领先的银行,但是委外业务大规模发展是在2015年的中小行尤其是资管能力相对较弱城商行。

银行委外的快速发展是有其必然性,主要原因为:

一是在2015年下半年,A股大幅动荡,引导投资者风险偏好大幅下行,流向银行寻求更加稳健的收益,但是银行普遍面临资产荒,与大幅增加的理财资金形成了矛盾。而对于资管能力不足的城商农商行,则更加缺乏专业的资管团队对这些资金进行管理,委外投资业务因此爆发。从数据上也可以对此佐证。公募基金净值在2016年一季度大幅缩水,但是基金子公司规模却逆势增长,银行委外资金可能是这种状况的重要推手。

二是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火爆、债市同样走牛,这让投资者引导银行具有了获取交易性回报的需求。而银行对于权益类业务直投无法涉及,资产配置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和高收益的需求。通过委外业务,银行自营和理财资金一方面可以参与到权益类的交易性机会,又可以通过国债期货,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工具来对冲风险,实现各类策略。

三是随着自营和理财的快速增长,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资管人员储备明显不足,在人才储备上明显存在缺口,这就决定了银行需要通过委外的形式“救急”,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慢慢锻炼形成自身的团队。

3.3 去通道化的趋势:理财直接融资工具

银行理财资金的非标和股票投资需借助通道,银行通过直接融资工具虽无法投资股权市场,但可以不通过外部通道而投资非标债权。2013年9月,银监会开启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发布《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业务试点操作细则》,其实质是允许银行可以直接投资非金融企业的债权(或收益权),目标是实现去通道化和非标资产转标。

通道类业务存在抬高融资成本、风险不可控的缺点。银行理财借通道授信,需要给通道缴纳一定的通道费用,目前的通道费用大概在千分之一左右,而有的嵌套类通道业务模式的过桥方不止一家,也就意味着通道费用更高,这样的业务模式间接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通道类业务交错复杂,监管层很难识别其中风险、掌握非标债权规模,使得风险不可控。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出现可以实现银行理财和融资项目的对接,并且它可以在银行间交易,需要披露具体的产品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以及实现风险可控。

当前,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占比较低。《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3、2014年理财直融工具占比仅为理财资金投向的0.16%和0.25%,2015年没有公布具体的占比数据,但是占比排名依然靠后,表明增长的幅度并不大。这主要由于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净值型理财接受度自然较低,销售难度大,如果净值型理财表现不佳,发生投资者纠纷影响银行其他理财产品的销售,这也使得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动力不足。另外试点规模较小,各银行内部架构不同缺乏协调也是银行直接融资工具增长幅度不大的原因。但是随着资产化引领理财市场收益率下行,银行刚性兑付的形象将逐渐淡化,试点规模的扩大,银行内部部门的协调,净值型理财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最近市场关注的史上最严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基础类理财业务不能直接投资权益类资产和非标资产,同时提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确保理财产品投资与审批流程相分离,比照自营贷款管理要求实施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并纳入全行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 35%或者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 4%;(三)每只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该理财产品余额的 35%。目标也是去通道化和去非标化。

4理财产品投资者结构及兑付情况

4.1 资金来源:个人为主,银行同业扩张明显

银行理财客户分为四类:一般个人客户、私人银行客户、机构客户和银行同业客户。其中,根据中债登的统计口径,机构客户包括非银金融机构和公司客户。2015年末,银行业个人理财产品余额为11.64万亿元,占比49.5%,依然是理财资金的最主要来源;银行同业理财余额为3万亿元,占比13%,而2014年末该占比仅为3%;机构类和私人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增速较为稳定,于2015年末分别达到7.2万亿元和1.66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1%和7%。

银行同业理财产品的目的:一是可以满足银行同业的理财需求,发行方还可以扩大理财规模,改善收入结构;二是在“非标”不受严格监管的时候,银行同业理财产品也往往成为信贷资产“出表”工具,银行将贷款打包为理财产品卖给同业,银行互持对方信贷资产可隐藏信贷规模,既可让自己的信贷资产出表,又通过持有他行信贷资产享有贷款收益;三是“8号文”之后,银行同业理财资金仍然保持高位是因为需通过同业互买的方式将违规表外“非标”转回表内以满足监管要求。2015年银行同业理财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1、2015年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央行连续5次降息和降准,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而资产端匮乏,闲置资金有短期投资需求;2、监管要求下银行同业互买理财产品,将表外资产转回表内。

4.2 私人银行客户兑付收益率最高

各类理财兑付金额近三年增长均快速增长,其中私人银行专属产品和银行同业专属产品增长迅猛。私人银行专属理财收益分配金额2014年比2013年同比增长394%,2015年比2014年同比增长71%。这种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超高净值客户理财需求基数低,在近几年渐旺。银行同业银行类理财产品收益分配金额在2015年增长166%。

无论封闭开放还是净值非净值产品,私人银行专属类产品收益率明显高于同类客户,这是由该类客户的资产规模和风险偏好决定的。机构客户专属理财一般收益较低。从产品角度看,开放式非净值理财由于流动性好,且风险较低,所以收益也相对较低。

5理财产品结构变化

5.1 发行主体:股份制和国有银行为主,城商农商行迎头追赶

银行理财起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股份制银行也成为了银行理财目前最大的发行主体,截至2015年末股份制银行占据所有银行理财发行余额的42%。国有5大行占据理财发行的37%。城商行占据了理财余额的13%,外资行、农商行、和其他机构分别占据发行余额的1%、4%和3%。从各期限看不同银行的理财产品,我们可以发现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的理财收益率明显较高,而大型的商业银行的理财收益率明显低于其他行的理财产品。而在此情况下5大行还占据了理财余额的37%,这说明网点数量、基础客户规模以及大行的信用背书仍然是银行理财销售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外资行理财收益缺乏吸引力,营销渠道又无法与国内银行相比,其理财市场占比自然较低。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2015年理财余额同比增长较大,分别为75%、81%和98%。国有商业银行2015年末理财余额同比增长34%。外资行下降26%。

5.2 理财产品期限:经历了“先长后短再中”的三个阶段

银行理财的期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4年-2007年,1-6各月的中短期理财和6个月以上的中长期理财各分半壁江山,这个阶段的理财产品外币理财和长期理财很多,2013年的银行理财平均期限在一年以上。第二阶段为2008年-2011年,作为揽储工具,银行在月末会大量发行短期甚至超短期理财产品补足存款以满足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第三阶段是2012年后,2011年9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应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杜绝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此后,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较为稳定,期限在1-3个月和3-6个月的占比最高,2016年5月共发行的6303只理财产品中,期限在1-3个月的占比达到53.3%,其次为3-6个月理财产品,占比26%,一年期以上的仅25只。

5.3 当前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处于下行通道,城商行最高

2005年、2006年的债券牛市和2006年、2007年的A股牛市直接带动了银行理财,尤其是非保本理财的大量发行,而伴随着债股市场的节节走高,各类资管产品的收益率也带动着银行理财收益率节节攀升。

2015年中开始,随着牛市的结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处于下行通道。截至2016年5月,3个月、6个月以及一年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同比分别下降1.17%、1.28%和1.24%,至3.95%、3.99%和4.06%。3%-5%收益区间的产品逐渐成为发行主体,同比大幅上升43.1%至77.0%。原因有以下几点:1、央行2015年连续5次降息和降准,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2、上半年的“牛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入市,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力降低。3、受经济下行和下半年股市回落的影响,整个资管市场面临“资产荒”,资产端收益不断下降。

委外加杠杆,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数据显示,进入2016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整体表现为城商行、股份制银行要高于大型国有银行。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受限于资产配置能力的不足以及做大理财业务规模的动机,城商行更倾向于资金“委外”的模式,以加杠杆的方式获得与理财成本相匹配的收益率。

受美元加息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影响,美元理财产品较其他币种预期收益率保持相对稳定。2016年4月,美元理财预期收益率为1.61%,人民币理财预期收益率为3.72%,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2015年初相比已经贬值5.41%,考虑这一贬值因素,实际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人民币。近日,英国公投“脱欧”,市场避险情绪上升,美元指数走强,当前美元理财产品是较为理想的投资对象。

5.4 短期理财存在半年末效应、短端期限利差大于长端

由于银行在季末,半年末有各类监管指标的考核压力,银行纷纷发行短期、超短期的银行理财来“冲指标”,同时在春节前银行也有较明显的节前资金压力。我们可以从下面两图看出,期限为1周的超短期的理财在考核节点和春节前有较明显的收益率的提升,有“冲指标”和补充暂时流动性的可能。而1年期的理财产品则没有明显的体现出该特征。

从期限利差的角度看,截至2016年6月5日,1周的短期理财平均利率为3.23%,2个月为3.81%,期限利差58BP。但是2个月与1年期的期限利差仅有14BP,观察其他日期时点的理财收益率也大多有此特征。银行理财较短期限的期限利差较大,但是期限较长理财之间的期限利差不大。

6理财产品的投资偏好

6.1 债券和货币工具为主,非标占比下降

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各类资产余额23.67万亿元,主要投向依然是债券及货币工具,占比由2013年末的38.64%上升到2015年末的50.99%。这与非标投资受监管,信托产品刚性兑付打破导致非标债权产品的下降有关,另外2014年2015年两年的债券牛市也促使了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增多。

现金及银行存款逐渐下降,这与非保本理财逐渐增多有关,居民开始不满足于低收益的保本型理财,对收益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导致了投资产品由低风险到中风险的转移。

非标债权资产由于非标产品的监管和信托产品刚性兑付打破等有关,三年连续下降,由2013年末的27.49%下降到2015年末的15.73%。

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在2015年小幅上升1.6%,达到7.84%,这与2014年2015年的A股牛市密不可分。

6.2  城商行、农商行风险偏好较国有行高

债券方面,国有5大行明显更青睐发行风险较低的利率债理财产品,城商行农商行则更加偏好发行信用债产品。票据方面,农商行城商行是发行票据类理财的绝对主力,股份制银行也参与了一部分。股票投资方面中小城商行发行量较多,风险偏好大。信贷市场理财产品,股份制银行发行量最多。


6.3 理财资金67.1%投向实体经济,重点监控行业占比下降

理财产品通过配置债券、非标债权类资产以及权益类产品等方式投资实体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理财产品中投向实体经济的金额达到15.88万亿,占总投资额的67.1%,且这一比例近三年基本保持稳定。

行业投向中,主要结构变化不大,投向房地产行业占比上升。根据中债登的统计口径,2013年至2015年,理财资金主要投向的行业分别是:土木工程建筑业、公共设施管理业、道路运输业、电力热力生产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此外,房地产业从2013年和2014年投向规模第十位左右上升至2015年的第三位,占比9.68%,可能与经济持续低迷而2015年房价走高有关。

投向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的资金占比持续下降,2014和2015两年分别同比下降1%和53bps至0.82%的水平。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的动力除了可以将信贷资产转为非信贷资产或者出表,实现信贷空间释放满足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指标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规避监管,投向不允许投向的行业,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11年,银监会明确要求银行理财资金不得投向地方融资平台、过剩行业企业以及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等。理财资金投向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的资金持续下降,截至2015年底,其余额为1,937.0亿元,同比下降12.4%;其余额占理财总投资额的比重也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2.35%降至2015年的0.82%。

6.4 债券投资:高等级信用债为主,预计风险偏好继续下降


截至2015年底,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资金量占投资总额的50.99%,在理财资金投资的各类资产中占比最高。其中,利率债(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占债券投资余额的13.80%,信用债占债券投资余额89.20%。

进一步来看,理财产品直接投资的信用债,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资产为主体。截至2015年末,债券投资余额中AA+以上的债券占据了银行理财投向的80%,AA-及以下的仅占4%。与2014年末相比,2015年的债券投资风险偏好继续下降,AAA债由47%增加至54%,AA债由24%下降至16%。预计在2016年经济下行,信用债违约的大背景下,银行的风险偏好会进一步下降。

6.5 非标投向:收/受益权为主,中高评级非标为主要投资对象


银监会2013年8号文明确规定,“非标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截至2015年底,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金占投资总额的15.73%,其中,收/受益权占比最大,占全部非标资产的29.35%;信托贷款仅次于收/收益权,占比达到17%,交易所委托债权、委托贷款、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信贷资产转让分别占9%、8%、6%、和3%。

与2014年相比,非标投资信托贷款、回购条款的股权融资和其他非标增长较多。收/受益权、交易所委托债权和委托贷款、应收账款类非标下降。

从理财产品所投资的非标资产的风险来看,整体信用风险存在但相对可控。财资金投资的非标债权资产中,15.10%的资产评级为AAA,16.13%的资产为AA+,25.75%的资产为AA,AA-及以下的资产占43.2%,但A-级以下的资产仅占6.33%。

7预计2016银行理财规模至少达到30.6万亿

预测逻辑: 2015年理财资金来源中个人、私人银行、机构以及银行同业的增速分别为30%、45.6%、62.2%和512.2%。从资金端的四个主要来源角度出发,并考虑两个层次:可投资金额变动、银行理财的配置比重变动,保守假定理财资金的所有来源同比增速都为30%,则预计2016年理财规模至少能达到30.6万亿。

一般个人客户

从可投资金额变动角度来看,居民财富增长和消费水平较为稳定;从银行理财配置比重来看:1、股市走低,个人客户风险偏好下降。如若2016年下半年股市依然维持当前低位震荡格局,那么相较于股市、基金等投资方式,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2、互联网金融冲击进一步下降。“宝宝”类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理财,已经降至2.4%左右,P2P跑路事件频发,预计未来一至两年内该现状不会出现大的变动,互联网理财对个人客户的吸引力较银行理财保持低位。2016年实际增速大于去年30%的水平的概率大。

私人银行客户

客户对私人银行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收益率上,私人银行的理财服务更类似于财富管理,不仅仅是理财产品的售卖,外国投资、子女留学服务等等均有涉猎;此外,增值服务方面还包括高尔夫球俱乐部、机场贵宾服务、艺术品鉴赏、高端讲座等等。因此,客户对私人银行服务的需求依然强劲,我国高净值人口20%左右的增速近年来保持稳定,假定2016年私人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回落至30%,可能会有小幅低估。

公司类客户

近两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投资环境不佳的影响,公司将闲置资金投入银行理财的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数据显示,2015年上市银行购买的银行理财规模超过4000亿元,而在2012年仅为百亿规模,预计2016年下半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公司理财投资规模有望继续扩大;同时,根据2014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规定,募集资金不得通过直接或间接安排用于新股配售、申购,或用于股票及其衍生品种、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的交易,因此投向范围也十分有限。预计公司类客户理财规模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非银、银行同业

同业理财产品规模扩张的动力有两个,一是2015年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央行连续5次降息和降准,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而资产端匮乏,闲置资金有短期投资需求;二是监管要求下银行同业互买理财产品,将表外资产转回表内。

因此从可投资金额角度来看,2016年以来,由于改善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根本在于结构化改革,而不仅仅是释放流动性,央行实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常用地采用逆回购、MLF等短期货币工具稳定资金面。因而尽管在国际风险事件频发、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下半年仍有降息降准的预期,但总体来看流动性释放规模会小于2015年;同时,由于表外非标清理已经持续了两年,预计2016年银行互买的规模会逐渐下降。从银行理财配置比重来看,银行同业理财主要满足同业短期内流动资金的投资需求,考虑整个市场收益率下行的投资环境,银行理财的风险收益仍为同业闲置资金首选。结合来看,2016年同业理财规模增速将弱于2015年。从去年的500%假定回落至30%,算是比较保守的假设。

8 最严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对债市非利空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监管层一直在引导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去通道化、实现非标转标,鼓励理财实行净值型运作,打破”刚兑”,这与近期市场关注较高的史上最严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精神是相一致的。我们认为如果理财新规实施,对债市也并非利空,主要的影响为:

第一,理财收益率加速下行,此前权益类和非标资产(二者均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是支撑理财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第二,理财收益率加速下行与同期存款利率水平间的优势逐渐收窄,理财规模增速会有所放缓。

第三,基础类银行的理财不能投非标,理财不能对接投非标的资管计划,影响:一是综合类银行投非标,或者直接发行一对一非标理财产品量会增加,二是信托优势提升,规模预计再现高增长。三是,通过资管产品投资非标支撑实体经济信用扩张的模式会受影响,阻碍经济增长空间。

第四,银行理财还是可以继续委托其他资管机构做主动管理类投资,但预计委托过来的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可能也会有所变化,债券及现金类资产占比会增加。

第五,理财规模增速下降了,银行委外及配置结构会如何?无论是理财还是以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银行都要做资产配置,短期银行投研能力有限,还是要委外,银行委外的资金不仅仅来自理财,还有自营资金以及其他负债资金。银行资产配置方向无非是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的情况下,又把投非标监管更严了,那么投资金融市场的量不会少,而投资权益的监管又变严了,那么只能投债券和现金类资产的比例增加。所以整体对债市不是负面消息。理财收益率加速下行,提升债券配置价值。债券收益率降低了,能同步带动发债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符合政策大方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于版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电话:021-61551834;微信:hjwh123】


近3000只基金,到底哪家基金好?如何挑好基金,只需要看这一点就够了!关注爱财之家后,阿财告诉你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