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0号,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107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里面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
据了解,这并不是国外期刊第一次撤回已发表论文,在2015年,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以及施普林格,都有过相同决定。当时,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的撤稿理由是发现有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此次论文撤销原因是否与当年相同?
107篇论文被集体撤回,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撤回的主要原因是评审做假。
评审人评审,是国际论文录用的重要环节。施普林格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般情况下,作者把稿子投进来,编辑会安排评审人也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对科学严谨性,做一些评审和评价,然后他会给意见,以报告这种形式,编辑来决定是不是发表。这个过程就是说有时候作者不知道谁在审你的稿,还有一种就是可以由作者建议,就是你建议你的稿是谁来审。
一位为十几家国际期刊担任评审的江苏某高校教授介绍:
(因为)你推荐三个审稿人,两个是正面的评价的话,那杂志社就会给你一个大修或者中等修改的机会,我们说一旦可以送修的话,按照评审人的意见修改的话,发表几率还是很大的。作为一个审稿人,你要把它的问题指出来,要给他写评审意见,特别是论文质量很差的,必须要写出来理由,所以我们是非常严谨的。
此次论文的撤稿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评审人做假。这些论文作者提交的评审人建议中,作者使用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假冒了其电子邮件地址,这让编辑以为文章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施普林格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调查和沟通之后,他们确认并没有对论文做过评审。
就是使用了假的邮件地址,推荐的评审人是有的,名字是对的,但是邮件地址是假冒的邮件地址。
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向媒体介绍,此次撤稿并非是出现了新的违规情况,而是在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之后,杂志社方面决定对相关论文进行筛查。
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已经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大陆,撤稿理由是发现有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同年,斯普林格出版集团也曾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文章都出自中国作者。
一位知情者透露:
施普林格是一个开放性杂志,就是投过他这个杂志的通讯作者,都可以对新进来的文章进行评审,这个公司有很多作者的邮箱,就对文章进行内部评审,说白了,5个评审要是都说可以发接收函,就可以接受,结果杂志社内部查,发现所有审稿人的邮箱ip地址都来自一个地方,就被查出来了。
筛查的结果正如现在所见:再次查出107篇论文伪造同行评审人,这些论文共涉及125家中国研究机构、4个国外研究机构。为了清除不良科学记录,杂志社方面决定撤销这些受到影响的论文。
彼得·巴特勒表示,有一定证据表明,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操纵评审流程上发挥了作用。
一般的语言编辑服务,是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对英语表达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出现了不少帮助进行论文润色的机构,一位在SCI发表过多篇论文的北京某三甲医生介绍:
比较好的杂志都会有要求,要求整篇文章语式描述要不然就是英式的要不然就是美式的,不要混合的,如果你的英文功底不好的话,建议找专业的润色公司做语言修饰,一些杂志也会给出润色公司的链接,但是它会声明,并不是找了这个公司,这个文章就一定会被接受,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但是在此过程中,同时出现了不端学术行为。江苏某高校教授说:
就怕事情做歪了,如果仅仅是修饰语言的话,没有问题,有些代理公司在帮你修饰语言的同时会修改数据,让这个数据更容易发表,语言修饰不应该影响论文的质量,只是可读性增强,对于数据、结果等不应该有任何影响。
2015年连续撤稿事件发生时,中国科协专门提出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准则:
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
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
不由第三方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修改;
不提供虚假同行审稿人的信息;
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但作者借助第三方机构完成论文发表的不端行为,没能被彻底制止。此刻在百度或者淘宝搜索,依然有大量商户表示可以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国际杂志发0到3分的多一些,5分以上的15万,百分百可以发。
再度撤稿决定做出之后,中国科协于4月18号曾会见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一行,就撤稿是否只针对中国作者论文、涉事期刊情况、共同打击“第三方”中介等问题达成初步共识。科协方面也提出: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施普林格方面表示,也正在开发相关项目,去甄选已验证的评审人并识别获邀评审人的身份及其他的审核功能。
对于彻底根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多位医生及学者表示,应该重新定位论文在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比例:
这种行为在世界各地都有,只要哪天不把论文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就很可能就延续下去。
记者:周益帆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微信编辑:刘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