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经典案例之一:因祸得福的第四代基站标准(SingleRAN)之出世
2007-2008年正是网络转型升级的关键过渡期,如果有一种基站能够适用于2G/3G/4G的各种制式,那么部署这种基站将无需担心制式变迁和演进的方向,从而使得运营商在无需大规模割接和搬迁的情况下,就能实现从2G或3G向4G网络的平滑演进。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华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07年开发出了第四代基站产品,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融合GSM(即第二代网络技术G2)/WCDMA(3G时代的网络制式之一)/CDMA(3G时代的另一种网络制式)/WiMAX/LTE(即第四代网络技术4G)多种制式共平台的基站。换言之,这一创新的设计原理,是指在一个机柜内实现2G、3G、4G三种无线通信制式的融合功能。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为客户节约50%的建设成本,实际部署起来也很环保。这种新型基站的最大优点,在于运营商在推出新一代移动网络应用时,无须拆除其原先花费巨额投资建立起来的包括基站在内的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从而避免了大量的投资沉淀和浪费,因此,一经问世即获得众多运营商的青睐,德国O2、捷克T-Mobile等欧洲主流运营商争相部署,并将其投入商用。而这种以SingleRAN命名的解决方案也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2]
此后,华为更是凭借SingleRAN基站产品,与挪威TeliaSonera先后开通了世界上首张4G商用网络和首张4.5G商用网络。
应该指出的是,华为能够开发出融合多种制式网络技术事实行业标准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是因为,在欧洲的荷兰和瑞士等国,寸土寸金,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昂贵,环境保护立法及执法均十分严厉,民众环保意识也很高,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站及其他通讯设施,不仅受到这些国家环保立法的制约,而且受到广大民众和环保领域非政府组织(NGOs)的严格审视。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如果坚持给运营商建造适用于中国广大乡村及城市的大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那么必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甚至寸步难行。这种经济社会和法律背景,迫使华为不断改良基站的承载能力,同时缩小基站体积,经过坚持不懈地技术攻关,华为终于成功开发了能接上欧洲城市地气的基站产品,无意中创造了行业的技术标准。由于这种基站产品一经推出,很快受到欧洲主流运营商的青睐,因此大大促进了华为网络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销售。当然,其他的网络设备公司对这一新产品垂涎三尺,试图模仿这一产品背后的技术,但是由于涉及极为复杂的算法,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已有市场份额的丢失。华为从中尝到了引领全球行业标准打造的甜头。
2.2 经典案例之二:水到渠成的4.5G标准(LTE Advanced Pro)之打造
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体验需求,并保护运营商的投资,华为在业内率先提出4.5G理念,基于现有的4G网络设施,引入5G技术进行优化,不断提升网络速率、改善用户体验,助力运营商开拓更多新业务。
继2012年华为发布4G网络技术为特征的SoftCOM未来网络战略以来,华为已携手数十家全球领先运营商,开展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目前已在全球设立36个联合创新中心,实现了70多个NFV/SDN商用项目的部署。
截至目前,华为同全球多个领先的运营商在挪威、德国、澳大利亚、科威特、沙特、阿联酋、中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新加坡等国家试商用了4.5G,应用成果良好。
在一系列成功商用的基础上,华为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标准组织,成功推动了4.5G标准在3GPP协议的落实。3GPP最终将华为开发的4.5G网络技术命名为LTE Advanced Pro。
华为创造的LTE Advanced Pro之所以能够被信息通信领域的行业组织3GPP认可,与华为关于在技术上“领先半步”哲学密不可分。华为内部一直信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这些解决方案引导开发出低成本、高增值的产品。
[3]
2.3 经典案例之三:未雨绸缪的5G标准之引领
来自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3.04亿人。
[4]
这相当于全球约35亿手机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意味着中国企业掌握何种技术标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技术标准格局。中国带来的变量和增量,正在随着5G网络的即将推进而逐步放大。
由于5G网络的标准尚未定型,因此关于5G网络究竟含有哪些特征,现在还不好说。但是有一些特征,是业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了的。比如一般认为,5G网络的峰值网络速率应该达到10Gbps以上,网络传输速度比4G大约快10~100倍,与此同时,网络时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整个移动网络的每比特能耗降低1000倍等。
对于大众用户来说,5G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将是网速的极大提升。目前4G/LTE的峰值传输速率达到每秒100M,而5G的峰值速率将达到每秒10G。打个比方来讲,用LTE网络下载一部电影可能会用1分钟,而用5G下载一部高画质(HD)电影只需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5G通信网络技术创新方面,华为究竟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2.3.1 深谋远虑之规划
华为轮值CEO胡厚崑,在一次会议上曾经指出,“2G、3G时代华为是追赶者,4G时代实现了与国外巨头的齐头并进,而在5G时代华为将力争成为全球的引领者。”
如果说胡厚崑的上述说法,代表了华为高层对华为在5G技术创新方面的角色定位,那么华为于2015年发布的《网络2020白皮书》,则为华为今后推进运营商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基于ROADS体验驱动,在网络、架构、运营、业务等多个维度进行规划,助力客户启航数字化转型之路。换言之,ROADS体验成为最终用户需求标准的核心理念:其中,R代表实时(Real-time)、O代表按需(On-demand)、A代表全在线(All-online)、D代表自助(DIY)、S代表社交化(Social)的数字化服务。
此外,《网络2020白皮书》还给华为在5G网络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设计了十分清晰的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在2017年之前,华为将投入6亿美元进行研发;在2018年,华为将与合作伙伴联合开通5G试商用网络;在2019年推动产业链完善并完成互联互通测试;在2020年将5G技术正式商用。
2.3.2 雷厉风行之行动
正是按照上述思路清晰的部署,华为在5G技术创新方面果断投入、稳步推进的步伐十分坚定。例如,华为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5G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了超过1000多名专家与工程师,并在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瑞典以及中国内地成都、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设立了11个5G研究中心,充分整合全球各地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再例如:2015年,华为携手英国萨利大学5G创新中心(5GIC),宣布启动世界首个5G通信技术测试床;此外,2016年,华为宣布与日本最大的移动服务供应商NTT DOCOMO签署协议,在中国和日本开展5G的外场联合测试,共同验证新空口基础关键技术;其中11月在横滨进行的5G外场测试,总吞吐率达11.29Gbps,时延低于0.5毫秒。华为还与俄罗斯电信运营商MegaFon签署协议,提前在2018年建设5G试验网。2016年11月20日,澳大利亚运营商Optus宣布,已经与华为合作完成了5G网络测试。单用户下行速率超过35Gbps。此前,同为澳大利亚运营商的Telstra与爱立信于2016年9月也对5G网络的合作测试,达到的单用户下行峰值为10Gbps。
2.3.3 底蕴深厚之积累
华为的5G技术创新之所以能够扎实推进,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厚积薄发之发明专利积累。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2550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0613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此外,在F-OFDM和SCMA等几十种5G候选技术上,华为已在境内外提交了专利申请,并已经获得了部分授权。
2.3.4 有目共睹之贡献
作为SDN主要的技术贡献者,华为全面参与、积极推进着SDN的标准化进程。在ONF、IETF、ETSI-NFV等标准组织中,华为不仅是关键文稿贡献量最大的厂商,而且派出专家承担多个工作组的重要职位。与此同时,华为还是SDN/NFV产业联盟的发起成员,ONOS控制器开源项目的创始成员。
2.3.5 水到渠成之收获
2016年11月中旬,在3GPPRAN1第87次会议上,华为主推的极化码(Polar Code)编码等5G关键技术最终被3GPP采纳,成为5G控制信道上行和下行(eMBB场景)的编码方案;与此同时,高通主推的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则成为5G数据信道的编码方案。
笔者认为:华为在引领全球5G技术标准方面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果,与华为内部近年来逐步形成开放合作的理念密不可分。这从2016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华为轮值CEO胡厚崑发言可以看出。
2016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华为轮值CEO胡厚崑发言指出:“过去一家主导的标准在5G时代并不适用,需要各行业进行广泛的合作和展开对话,通过跨行业的沟通与合作,更好地理解不同行业应用对5G通信网络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具有共性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定义5G的标准,用各个行业的应用需求,促进5G的技术创新。”
[5]
综上所述,如果说以SingleRan为代表的第四代基站产品的推出,说明华为在引领和打造行业技术标准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自发性,那么华为LTE Advanced Pro作为4.5G网络技术标准被3GPP的认可,则体现出华为在引领和打造行业标准领域已经显示出更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在主观上仍然是被单打独斗的思路和理念所主导。2016年华为在5G网络行业技术标准创制方面的突破,则不仅是华为持续创新和不懈研发投入的重大胜利,也是标志着华为在合作共赢理念和行业生态打造方面的巨大成功。
3.1 有力支撑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
最近10多年之中,华为的主营业务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以下柱状图较为直观地展示了华为近11年来的销售收入增长趋势(Y轴的销售收入单位为亿美元)。而这11年以来,正是华为标准化进步最快的时期。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标准化战略的有效推进,有力支撑了华为经营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
图
1
近11年来华为销售收入柱状图
3.2 有效保障了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众所周知,华为是中国企业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商业组织之一。主要体现全球化的业务布局、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全球化的物料与服务采购体系、全球化的供应链布局、全球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和能力培养体系、全球化的合作伙伴。
例如,就业务布局而言,目前华为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支撑了1500多张网络的日常运营,覆盖了全球170多个国家,连接了全球30亿人口。华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人有通信”、“人人有宽带”的远景,立志在全球范围内消除数字鸿沟,将全球尚未联网的44亿人口连接起来。此外,从业务收入而言,在2015年的3950亿元销售收入中,来自海外销售收入的比重高达58%。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华为全球化业务拓展的成绩。
再比如,为了聚集全球最牛的科技人才,形成覆盖ICT整个产业链的研发高地,华为马不停蹄地在全球建立16个研发中心,并和全世界顶级运营商和其他合作伙伴联手建立了36个联合创新中心。从科学研究厚积薄发的英国布里斯托,到技术创新硕果累累的德国、从艺术设计大师人才辈出的法国巴黎,到软件开发风生水起的美国硅谷,从数学算法高手云集的俄罗斯,到工艺改进精益求精的日本,华为依托当地科研和技术人才不同优势,投入巨资构建了遍及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
再例如,为了确保华为ICT基础设施与解决方案的质量,提供安全、高效和客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华为建立了十分严格的全球采购体系,以2015年为例,华为在中国大陆采购的金额,仅占其全球物料、软件与服务采购总额的30%左右,其余部分,均来自大陆以外的世界各地。其中,从美国采购的芯片、软件、微型计算机、服务器、存储和其他高科技部件,约占华为全球采购总额的32%。
总之,凭借着上述六位一体的全球化战略部署,华为不仅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最多的中国公司中的佼佼者,而且成为敢于将全球化战略与业务拓展进行到底的少数世界级行业引领者。华为业绩增长的传奇,与华为全球化的经营布局密不可分。但是华为全球化战略的顺利推进,与华为对标准化的高度重视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下文所讲的始于1997年公司标准化和规范化导向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华为与世界接轨的全球化布局,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