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什么值得买  ·  苹果M5芯片开始量产;特斯拉推进人形机器人量产 ·  17 小时前  
每天发现一家店  ·  低价捡漏 - 0205 ·  2 天前  
模玩熊  ·  【福利】超多特价商品上架啦! ·  昨天  
模玩熊  ·  【福利】超多特价商品上架啦! ·  昨天  
大皖新闻  ·  胖东来:产品下架、全面复查 ·  2 天前  
大皖新闻  ·  胖东来:产品下架、全面复查 ·  2 天前  
什么值得买  ·  这25件“落灰物品”99%的人家里都有,丢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真理的追求与大学的使命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3-22 07:00

正文

2019年3月20日, 哈佛大学校长白乐瑞 (Lawrence S. Bacow) 参访北京大学并发表了题为《真理的追求与大学的使命》的演讲。


哈佛校长莅临北京大学演讲

演讲原文如下:


谢谢您,郝校长。各位同行、同学、朋友,大家好。今天来到北京大学,我非常荣幸,感谢你们对我的热情欢迎。请接受我对贵校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的诚挚祝贺。

更令我感到荣幸的是,我这次到访,恰好是在五四运动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它是一代中国青年对世界的宣言:我们要追求真理,我们相信真理改变未来的力量。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听到蔡元培校长的声音: “大 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北大人勇于探索新知,敢于推动变革,这首先得益于蔡元培校长的远见卓识。

今天我来到这里,就更热切地想要了解这所创立最早的中国大学之一。北大是为大学之道而建的大学,是为思想自由而建的大学。我来过中国很多次,既有私人旅行,也有公务访问。这次我作为哈佛大学校长访问中国,造访中国优秀的高等学府,感受尤为不同。哈佛和北大都有着对高等教育的坚定信念,两校的学生和学者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和紧密的合作。无论是艺术和建筑,医学和公共卫生,还是工程和环境科学,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共同创造的知识,都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应该记住,蔡元培不仅领导过北大,还协助创建了中央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国立艺术院。他的努力提醒我们,人文和自然科学都能够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

从上上个世纪开始,哈佛大学就一直向东方探求知识,谋求合作。1879年,戈鲲化先生带着妻子和六个子女,不远万里从上海来到波士顿,成为了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师。 他从中国带来的经典书卷,是哈佛获得的第一批亚洲语言文献,也是哈佛燕京图书馆最早的馆藏。一百四十年之后,哈佛燕京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百五十万册藏书的大型图书馆,是亚洲以外最大的东亚学术资料库,其体量在哈佛全校八十余座图书馆中位居第三。哈佛燕京图书馆有很多数字化馆藏,比如“明清妇女著作”数据库,向全球的学者在线提供北大和哈佛共同收藏的珍贵文史资料。

在哈佛大学各学院的教授学者中,有超过三百位中国问题专家利用我们的东亚资料从事研究。 我们研究中国的学者数量,在全美所有大学中首屈一指。这些学者和老师们从方方面面推动着我们对中国更深入的理解,包括中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人类学、社会学、法律、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以及商学。上个月,为了准备本次访华,我和他们当中的一些学者共进了午餐,了解了他们丰富的学术成果。那真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他们让我看到了以多重视角研究复杂的中国问题的必要性,更让我深刻领会了与世界分享中国知识的重要意义。当然,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比不上集体的力量。哈佛成立了一系列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来支持、推广研究。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哈佛亚洲中心以及哈佛中国基金等机构,全面地影响着哈佛对中国的思考方式,从教学研究到交流合作。它们当中最老的是哈佛燕京学社。九十年前,哈燕社正是在这里,从燕京大学的故址起步的。今天它仍然在支持各个领域的中国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我们的这些机构当中最新的是哈佛全球研究基金。它从四年前启动时开始,就一直为不同规模的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大部分是关于中国的。为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国际关系等重大挑战提供有效研究方法的解决方案,这不是一所大学、甚至一个国家所能做到的。要在这样的领域推动变革和进步,需要很多人跨学校、跨行业、跨文化、甚至跨政府的共同合作。

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如何培养人才和智力资本,就至关重要。 在哈佛的校园里,我们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者;我们相信他们能为我们的社区以及更广阔的世界作出贡献。 今年一年之内,就有一千多名中国学生和超过一千名中国学者来到哈佛求学求知。这比来自其他任何国家的学生学者都多。他们的足迹遍布哈佛的每个学院。我们还有超过两千五百名中国的校友。如果戈鲲化先生今天能回到波士顿,看到很多和他一样生于中国的学者在哈佛任教,一定会感到欣慰。他如果得知中文已经成为哈佛第二热门的外语科目,一定会感到高兴。

我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和举例显示了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我们为之作出的巨大努力。但数字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作为一个大学社区的成员意味着什么。 哈佛校园里的每一次对话,每一种互动,都透露着谦逊和希望 。我们随时都愿意承认“我不知道”,我们随时都愿意和伙伴们相向 行,面对挑战和失败,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一起憧憬成功的喜悦 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总是复杂而艰辛的。这个过程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但更重要的是勤奋的工作。卓越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获取的,且谁都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取得成功 。

追求和创造知识的人们之间,总是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相互关怀。我还记得七十年代后期,我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教员时,一个中国学术代表团对学校进行过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漫长的分离一点都没有削弱师生同事之间的美好感情。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面了,但他们就像刚分开不久的朋友一样相互问候,然后又开始讨论共同关心的学术课题。对我来说,这生动地证明, 在严峻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下,大学仍然可以成为力量的来源。

我还想到第一届帕格沃什 [Pugwash] 科学与世界事务大会。在1957年紧张的冷战局势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二位著名科学家聚集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讨论热核武器的发展及其对文明的威胁。他们的集体努力为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其他若干重要协议奠定了基础。这二十二位与会者中,七位来自美国,三位来自苏联,三位来自日本,两位来自英国,两位来自加拿大,另外各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法国和波兰。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是这二十二人中唯一的中国人。他后来还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并在1978年率团访美,谈判促成了中美之间的学者交流。我们应该感谢像周培源教授这样富有远见和勇气的领导者,始终把和平和共识放在首位。

当下,我们两国政府之间正在就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谈判。这些谈判有时很艰难;它们的结果将对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保持学者之间跨越国界的交流,对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不仅如此,任何关心高等教育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人,都应该能够理解其中特殊的意义。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优秀的学府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哈佛在美国,北大在中国, 我们都有责任为各自的社会做出贡献,促进各自国家以及全世界的发展。而我们作为大学,要真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唯一的方法就是践行和维护那些能够超越国界的学术价值。 我去年十月发表就职演说时,曾经谈到过这些基本价值。当时出席就职典礼的,有哈佛大学成百上千的学生、教授、职员、校友和友人,也有来自全球二百二十所院校的代表。我想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当时发表的想法。

伟大的大学坚持真理,而追求真理需要不懈的努力。 真理需要被发现,它只有在争论和试验中才会显露,它必须经过对不同的解释和理论的检验才能成立。这正是一所伟大大学的任务。各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在大学里一起辩论,各自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努力理解并解释我们的世界。

追求真理需要勇气。 在自然科学中,想要推动范式转移的科学家常常被嘲讽,被放逐,甚至经历更大的厄运。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学者们常常需要防备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攻击。

正因为这样,开创性的的思想和行动往往是从大学校园里开始生长。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需要巨大的决心和毅力,也需要欢迎对立观点的意愿,需要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伟大的大学培养这些品质,鼓励人们倾听,鼓励人们发言。 不同想法可以切磋,也可以争论,但不会被压制,更不会被禁止。

要坚持真理,我们就必须接受并欣赏思想的多元 。 对挑战我们思想的人,我们应该欢迎他们到我们中间来,听取他们的意见。 最重要的是, 我们必须能够敏锐地去理解,但不急于作出评判。


我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还不到一年。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的校园里已经至少六次出现过有争议的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吵和公开的抗议。参加争论的有学生,有教职员工,也有校友和学校的友人。这样的争吵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快。但它是一个社区健康的标志,是积极的公民参与的象征。事实上,如果有一个学期完全没有发生这样的辩论,那才是不正常的,甚至会让人感到不安。 当意见冲突发生时,我们就不得不自问: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社区?而正是这个问题维系并强化着我们的集体,让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深刻。

我作为校长的职责往往并不是决定学校“正确”的立场,而是确保讨论渠道的畅通。 从远处看,哈佛大学好像有一个统一的声音。但实际上,哈佛是不同声音交响共存的地方。而我们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让社区的所有成员都觉得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改善我们的社区,改善我们的世界,这是我们大学的职责。 目前,哈佛本科学院最热门的课程之一是“中国古典伦理与政治理论”。上个学期有425名本科生选修了这门课。当授课教授被问及对哈佛学生有什么建议时,他说,“我们的世界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如果我们对世界不满意,我们就应该去改变它。千万不要落入危险的思想陷阱,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世界永远都在改变。”

伟大的大学不仅坚持真理,而且追求卓越。 在我的就职演说中,我特别强调了哈佛师生卓越的天赋和惊人广泛的学术与事业追求。才华不仅绽放在课堂和实验室里,也飞扬在餐桌、操场和舞台上。和伙伴们共同学习生活为他们创造了改变和成长的机会,而这些机会,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存在。多样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能够从我们的差别中受益。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果所有人的背景、兴趣、经验和想法都一样,大学只会变得沉闷无趣。

人们常常问我哈佛成功的秘诀。 我们所有的成功,都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实现的。 如果没有全球其他优秀高等院校的挑战和激励,如果不能向同行学习、与他人合作,我们绝不会像现在这么成功。仅仅在美国,就有四千余所大专院校。它们惊人地多样,有的专注于本科教育,有的兼顾本科生、研究生和职业教育;有的专注于艺术和音乐等单个学术领域,有的同时推动多学科的发展。它们都在为人才和资源竞争;但它们又都以其他学校为榜样,谋求自己的进步。

哈佛也不例外。我们向或远或近的邻居们学习。我们正在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伙伴们一起探索如何通过技术让更多的人享受我们的教育资源。我们的联合在线教育平台 edX 已经为超过一千八百万名学习者提供了教育机会,而这一数字还在增加。与此同时,这些学习者们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科学的新视角。

从2013年开始,北大也加入了我们的平台。在参加 HarvardX 课程的同时,学生同样可以选修 PekingX 课程。从民俗和语法,到音乐和药物发现,再到营养学和机器人,这些课程包罗万象。北大的听课学生,因此增加了几十万人。更广泛地共享知识的宝藏,是我对哈佛和其他所有高等院校的期望。我们能够而且应该用我们的卓越来帮助那些也许永远没有机会踏入我们校园的人们,让他们的世界也变得更好。

最后,伟大的大学意味着机会。 我的父母是作为难民来到美国的。我的父亲幼年时为了逃离迫害从东欧移民美国。我的母亲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在饱经丧乱之后远渡重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学求知的机会。他们认识到教育在他们新的国家的重要性,并支持我升学深造。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教育的帮助,我今天不可能来到这里,和你们畅谈我的感悟。和无数其他人的经历一样,上大学让我能够成功。 我希望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青年们都能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有所成就,教育将帮你实现梦想。

我们的大学必须继续坚持这些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众不同的价值:真理,卓越,和机会。 我们必须维护和强化我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让我们能够携手共进、引领世界。

最后,我引用中国伟大的现代诗人阿布都热依木·吾提库尔的诗结束这次演讲:

漫漫人生路上,我寻觅真理,

向往正义的途中,我苦思冥想。

我时时刻刻祈望着倾诉的机会,

用哪些充满意义和魅力的词语。

来吧,我的朋友们,

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胸臆。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正在共同的道路上前行。我们的师生们维系并拓展着我们的联系,继续探索研究,增进善意。让我们继续相互学习,在知识和智慧中成长!再次感谢你们的热情欢迎。来到北大是我的荣幸。愿我们两校的师生在未来的对话中继续畅所欲言,各抒胸臆。


The Pursuit of Truth and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As prepared for delivery.

Thank you, President Hao. Thank you, colleagues, students, and friends. It is an honor to be here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I am very grateful for the warm welcome you have given me. Please accept my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recent 120th anniversary.

It is a special honor for me to visit you as you approach another anniversary, the centennial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proud moment in your history that demonstrated to the world a deep commitment on the part of young Chinese to the pursuit of truth—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ower of truth to shape the future. Even now, President Cai Yuanpei speaks to us. “Universities are places for grand learning,” he said. “They are grand because they follow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free thought.” Under his visionary leadership, tremendous intellectual exploration and dramatic social change were unleashed.

I join you today eager to learn more about one of the oldest universities in China—a university devoted to grand learning and free thought. My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travels have brought me to China many times. But it is truly extraordinary to experience this country and some of its great institutions as the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and Beida share a deep and enduring commitment to higher education. We enjoy many strong connec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among our students and our faculty, who are generating knowledge that will change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be it through art and architecture, through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or through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that Cai Yuanpei not only led this university, but also helped to found the Academia Sinica,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His example reminds us of the power of both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to elevate the human spirit and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rvard has long looked eastward for expertise and partnership. In 1879, Mr. Ge Kunhua traveled from Shanghai to Cambridge with his wife and six children to become Harvard’s first instructor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volumes he carefully transported to our campus were Harvard’s first books in any Asian language, and they became the original holdings of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One hundred and forty years and more than 1.5 million volumes later, it is now the largest academic library for East Asian studies outside of Asia—and the third largest of the University’s dozens of libraries. Among its many digitized collections are Chinese women's writings of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an online archive that makes important materials from both Beida and Harvard accessible to scholars worldwide.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