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洪灝的中国市场策略
中国宏观策略及全球资本配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美学  ·  真我GT7 ... ·  8 小时前  
科技美学  ·  真我GT7 ... ·  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洪灝的中国市场策略

洪灝|《预测:经济、周期和市场泡沫》前言

洪灝的中国市场策略  · 公众号  ·  · 2020-10-25 12:40

正文


《预测:经济、周期和市场泡沫》前 言


1929 年的大萧条时期是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的时候,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沃尔克伟大的货币政策实验室则是货币 主义战胜凯恩斯主义的转折点,而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 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正是中央银行新古典货币 主义的全盛时期。全球央行再一次以史无前例的放水之势力 挽狂澜,拯救全球经济于崩溃的边缘。然而,西方政府的赤 字化财政政策也逐步重新抬头,直接把生活费支票寄给了人 们。自 2008 年次贷危机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 凯恩斯主义者,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了自大萧条以 来全球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凯恩斯主义大有凤凰涅槃的迹象。


如果说沃尔克的货币政策是近代史上货币政策的巅峰, 同时伴随着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顶峰,那么伯南克、鲍 威尔在过去十年里的两次危机采取的量化宽松( QE )政策, 可谓是与沃尔克的货币紧缩相对的、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巅峰。 这种宏观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变换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切换,对于深谙历史周期轮回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司空见惯的。毋 庸置疑,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长周期历史性的拐点。


古典经济学的出发点假设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古典经 济学是一门解释如何最优分配有限的资源,从而得到最大产 出的社会科学。然而,假如资源并非是有限的呢?诚然,我 们的时间、地下的矿产、城市里的土地等资源在绝对意义上 的供给都是有限的,但是,当我们把有限的供给和消费需求 相比较,很快就会发现由于人们固有的储蓄倾向,有效需求 相对于供给来说,显然是不足的。换句话说,供给相对于 有限的需求来说是“无限”的。在这样的世界里,有效需求 的不足最终一定会产生通缩的压力。对于一个经济体里有效 需求不足最好的证明,就是社会的价格在不断走低,通缩遍 野。这种社会最终演绎的形式,就是它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20 世纪 90 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通缩和经济发展停滞的经历, 是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将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最好例证。


央行以当前通货紧缩的压力,来证明其极端量化宽松政 策的必要性。这种政策的选择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过去 30 年,在新古典货币主义的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假说的领 导下,央行不断放水应对每一次的经济和市场危机,而且宽 松的力度越来越大。然而,不断走低的价格通胀恰恰说明了货币主义在新时期对于现实情况应对的不足。毕竟,弗里德 曼说过 :“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许多经济学家依 据这个思路去预测 2008 年次贷危机后伯南克的量化宽松政 策将带来的通货膨胀,但几年之后面对全球此起彼伏的通缩 压力也不得不修改自己的预判。


不断放宽的货币政策还导致了社会分配的极度不均。这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富裕阶层和社会底层人民获得资源的能力 有着天壤之别造成的。由于新古典主义崇尚自由选择,有时 候这种自由甚至是无条件的,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的。沃 尔克伟大的货币主义实验之后的 30 年,也是市场不断去监 管化、放权改革的时期。这种明显倾向于富有和权力阶层的 改革,进一步固化并加深了社会的分层,社会阶层之间的突 破越来越难,贫富悬殊也越来越严重,俨然就是一种自由资 本主义的“种姓制度”。 21 世纪初,美国经济衰退之后执行的, 近乎是零利率的货币政策让更多劳动人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 的投机大潮里,也因此而背负了更多的债务,进一步压抑了 社会的有效需求。人们成为债务的奴隶。


如今,全球社会分配不均的程度再一次回到了 1929 年 大萧条前夕的最高点。如此深刻的社会割裂不可能是一个稳 定的均衡点。或者一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物极必反。凯恩 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投资家。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发起 第一场宏观经济革命之前,成功的投资已经为他积累了许多 财富。他活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里,每天和各种社会名流、 思想家、前卫艺术家打交道,包括弗吉尼亚 · 伍尔芙、亨利 · 马 蒂斯、埃德加 · 德加、乔治 · 修拉等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 都是他的座上客。毕加索、保罗 · 塞尚和乔治 · 修拉的画都 在凯恩斯的艺术收藏品之中。然而,在剑桥大学精修了哲学 的凯恩斯意识到,他的这种优越的生活方式在当时极度分裂 的社会结构里并不会长久。如果不能通过他对于政治决策的 影响而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那么一场血淋淋的社会大革命 最终将要来临。既然有效需求天生不足,就只能通过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去弥补,改善整个社会的生存环境。因此,凯恩 斯曾经坦言 :“真正有效的投资在于它的社会效应,在于战 胜被未知笼罩着的时代的黑暗。”


当下,有效需求的不足将长期使经济通缩的压力越发明 显。而这个长期结构性的通缩压力是货币政策无论怎样宽松 也无力改变的。即便如此,全球央行仍然会以战胜通缩为由, 义无反顾地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逐渐无能为力 的同时,政府部门的财政赤字力度将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凯 恩斯主义经历了 90 年后的一次回归,或者是经济当前的最 后一根救命稻草,但也将是在未来几年最终引发通胀的诱因。虽然私人部门的有效需求不足,并且由于社会分配不均进一步恶化,但因为政府部门的财政赤字,以及其乘数效应产生 的边际需求扩大,将最终导致通胀的回归。其实,极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导致美国的通胀预期史无前例地飙升。


站在这个周期之巅,我们迎风而立,满目山雨欲来。在 一个货币供应相对于需求是“无限”的新世界里,在一个社 会阶层的割裂达到了一个难以逆转的程度的时候,投资的社 会目的应该是通过投资对社会财富、资源进行二次分配,来 超越现在这场“失败者游戏”。显然,富有的上层阶级拥有 大部分的有价证券,社会底层很可能通过退休金计划持有着 一部分在未来几年很可能“跑输”的债券,而黄金在社会各 个阶层之间应该仍然是低配的。比特币则代表着对于现有央 行放浪货币政策的革命。


这是一本关于预测的逻辑和方法的书,并希望通过实际 的市场经验观察、检验其成效。这本书还对于经济和市场周 期的形成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凯恩斯 起草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时候,他总是半 躺在躺椅上,用铅笔快速地写着他的草稿。草稿写成之后, 会被马上送到出版商的印刷机里 , 印好后就开始在凯恩斯的 圈子里流传,类似我们大学里的手抄本。由于凯恩斯是以自 己投资赚来的资金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所以 出版商不得不同意凯恩斯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写作方法。等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终草稿完成之后,它其实早 已经在圈子里广为流传了。尽管如此,凯恩斯的《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仍然非常晦涩难懂。同时,尽管周期是《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主要元素之一,但是凯恩斯并没有 系统地提出周期形成的原因和测量的方法,更没有提出如何 通过经济周期运行的理论进行市场预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