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迷影课
迷影课是图像时代视听控深度中毒患者的选修课堂,讲讲电影野史,侃侃视听分析,吹一吹理论,批一批新片,评一评新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迷影课

影向标 |《海边的曼彻斯特》: 哀莫大于心死,真的

迷影课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28 11: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影向标周末版-第一百零六期

评《海边的曼彻斯特

得分7.7


1. 汽车大师: 10分

电影撰稿人。

去年的最爱之一,能看到大银幕非常满足。 这片子的调性拿捏真是完美,既不是传统美式dysfunctional family独立电影的糖水小清新,又跳出了好莱坞角色弧线的枷锁,真情实感拳拳是肉,哭、抱、笑的情感释放点选择得妙到毫巅。 阿弗莱克的表演当得起任何美誉,一句“I can't beat it”道尽了人间酸楚。

2. 刘起: 9分

电影学博士,电影杂志编辑。

《海边的曼彻斯特》绝对不是生活流,而在形式层面有精心的设计。 创作者用各种形式手法——叙事结构、闪回、音乐和空镜头,将一种彻骨寒冷的内在悲伤加以外化。

回忆与当下两条故事线的穿插,依赖严谨的叙事逻辑,形成一个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的对应结构,将人物日常生活平静海面下潜藏的伤心往事,一点点地揭示出来。 闪回的节奏控制非常精密,每一个剪辑点都轻巧,却在剧情不疾不徐的推进中,在观众内心形成了如同雪崩一样强大的情感力量。

系统性地运用了空镜头,将曼彻斯特这个小城的风景,作为人物内心孤绝状态的情感外化。镜头小心翼翼地与人物拉开距离,在一个个绝望的场景之后,镜头仿佛不忍直视人物的哀伤,而将目光转向了风景——雪中岸边的房子、码头、飞翔的海鸥、冬天清冷的海。

但影片对悲伤的呈现依然是克制的,穿插了一些带有日常生活质感的幽默细节,用一种轻盈的力量平衡整体沉重的悲伤感。

3. 秦婉: 9分

凤凰电影策划。

和《素媛》同主题的病友片,拥有教科书般的剧本和强有力的人物刻画。PTSD是无法康复的,只不过很多电影往往用励志、情感和希望去假装对抗这种残酷,然而在事实上,创伤已经成为永恒的影响。 这种“不走出来”、这种灰色的消磨与痛苦酿造出一种奇特的人格魅力 ,当你为他愁苦,对他怜悯或厌弃时,他除了无感地摇头之外,依旧会坚持自己独辟一境的选择,如果抛开他对世界的“缺乏贡献”,他在精神上还是伟大的。

4. magasa: 9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去年奥斯卡获奖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 要感受到这部电影的力量,需穿透它表面的平淡和冷静,和底下汹涌的情感暗流产生共鸣。哀莫大于心死,这六个字被阿弗莱克演出来了。 对塑造这个人物的心理帮助特别大的是剪辑节奏,但影片没拿到奥斯卡的剪辑提名。

5. 西帕克: 9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和一般的治愈系电影讲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本片的主题其实是有些伤痛永远无法愈合。迷一般的闪回叙事,无疑是一部当代杰作。

6. 刘宇清: 8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用网上流行的话说,这就是一部“致郁”的电影,完全没有“治愈”的功能,更别说“鸡汤”效果了。 除了心灵敏感、智力超强、胸怀宽广、文本分析能力极强的高级文青(专业影迷),一般人是无法消受这部电影的。一个人,究竟要怎样才能走出过去的创伤的心理阴影?这种心理题材,适不适合大众电影?本片的选择是小众化。也许,更形象的说法,就像一头渺小而又失败的狼,孤独地躲在洞穴里舔着伤口,压抑而绝望。观众会像Lee一样“撑不下去了”。

就个人兴趣而言,我偏爱这种有“生活”的小电影而不是有“故事”的大片。 安静、克制、甚至压抑的叙述,让人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但两者又完全不同。 《蓝》关乎爱与自由,多少有些浪漫。本片少有的闪回的家庭之爱,只是为了反衬伤痛之深。

本片是一部高级的心理剧,但是没有半点舞台化的痕迹(不妨对比一下国产的《我是疯子》),不时从心中泛起的回忆,接近意识流了,但全靠镜头,而不依赖台词,了不起!堪称银幕心理学的典范之作!难得看到这种依靠人的表演而非数字特技支撑的电影了。美国东北的雪,坚硬的寒冷,实属妙笔!

7. U兔: 8分

电影类书籍译者。

似乎没用什么特殊的拍摄手法,但单看某些段落就是能让人感觉舒服, 很多中景都有微微运动,不易察觉但确实存在,营造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 ,还有低饱和度的丰富色彩、干干净净的构图,即便人不是很好看但全片依然养眼。 古典音乐用得特别恰当,不是单单为了煽动情绪,也不会过于饱和显出心机,而是很细腻地若即若离,那种微妙真是拿人。

终于有了一部最终什么都没有解决的电影,但任何稍微的松动都让人有了舒一口气的余地。太会拍了。

8. 桃桃林林: 8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去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也是非常出色的一部北美独立片。影片展示的是生活流,关于如何绕过苦难,以及丧到骨子里的卡西•阿弗莱克,还有绕不过去的苦难。

9. 妖灵妖: 8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过去与现在交织并行,丝丝入扣地展示了主人公备受折磨的人生,风景与人物在画面中交替互为因果,留白之处尽显编导对家庭与救赎的坦然态度。

10. 独孤岛主: 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哀而不伤的负能量赞歌,尤其得益于阿弗莱克的表演。

11. 悉尼卡通: 7分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吃了一个月的重油,终于有丧茶来切一切了。

12. 吴李冰: 6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作为创伤治愈电影,倒是没啥刻意做作的成分,没有让人一头栽到极致的悲痛情绪中,但平稳波澜不惊的处理方式也没有挖掘出多少值得回味、有所醒悟的东西来,这可能与影像太实在有关。

13. 开寅: 6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一个人不愿被痛苦折磨更不愿把它传播给别人的主题挺好。

14. 赛人: 4分

影评人。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内里仍是美国电影一贯强调的命题,家庭的重要性。 对于这样一部具封闭性的电影,表演的充沛和剧情的稳健,很多时候只是就事论事,它其实是需要一些弦外之音的 ,它好像也只能靠叔侄情来完成,但还是略有些潦草,而无更有效的延展。治愈或致郁,只是从一个叙事任务回到另一个叙事任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