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博
来源:
刘晓博(ID:liuxb929)
今天(6月28日)下午3点多,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一份5家单位联合签署的重要文件——《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可不是一份铁路发展的专项文件,而是重塑中国城市格局的重要宣言。它的问世,意味着城市圈时代正式降临中国。
在文件上联合盖章的5家单位不仅有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部门跻身其间,这就是住房城乡建设部!
没错,这份文件将关系到中国城镇化的方向,决定一系列城市的价值,影响到相当一批中国人的购房置业。
文件的主要内容有:
1、为什么要起草这份“指导意见”?文件一开头就说,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域(郊)铁路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说白了,通过市域(郊)铁路,可以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容量,减轻城市病。
而市域(郊)铁路,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城际轨道交通。
2、文件明确提出:
至2020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超大、特大城市及具备条件的大城市,市域(郊)铁路骨干线路基本形成,
构建核心区至周边主要区域的1小时通勤圈;
其余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启动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工作。
3、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为城市所辖市域,可统筹市域周边具有一体化倾向、通勤需求较高的毗邻区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研究开行市域(郊)列车。
4、文件还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线路要串联5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旅游景点并设站,车站按照功能适应、设施简易、安全便捷的原则尽量设置于城镇中心,增强交通引导和提高客流聚集。设计速度宜为100~160公里/小时,
平均站间距原则上不小于3公里,优先采用地面或高架。
5、关于铁路的运营、融资等,文件也给出了创新、引进民间资本的巨大空间。
6、文件还列出了“市域(郊)铁路”第一批试点项目表,其中包括: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所在省(区、市)
|
1
|
副中心线(北京西站至通州站)
|
北京
|
2
|
S5线(黄土店站至怀柔北站)
|
北京
|
3
|
金山铁路(莘庄站至金山卫站)
|
上海
|
4
|
天津至蓟州
|
天津
|
5
|
北京至蓟州
|
北京、天津
|
6
|
天津至于家堡
|
天津
|
7
|
诸暨至杭州东
|
浙江
|
8
|
宁波至余姚
|
浙江
|
9
|
福田至深圳坪山
|
广东
|
10
|
温州S1线一期工程(温州南至半岛)
|
浙江
|
11
|
虹桥机场至浦东机场
|
上海
|
这份文件意义非常重大,我的看法如下:
1、以这份文件为标志,中国城镇化正式进入了城市圈时代。
城市圈概念提出得很早,但之前仅仅是个概念。只有地铁、城际、高铁等这些大运力交通工具出现,城市圈才能变成现实。A城居住,B城工作,这种模式正率先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出现。其中廊坊—北京、昆山—上海,东莞—深圳,佛山—广州这种居住、工作模式已经相当普遍。
2、文件里除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之外,还提了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圈,这意味围绕着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的城市圈,会被国家优先发展。
四大一线城市,以及上述强二线城市的周围,能实现1小时通勤的三四五线城市,将迎来重大利好。
随着铁路系统的完善,地铁的对接,这些中小城市将实现价值发现,人口将涌入,房价将上涨,城市规模、档次都会上一个新台阶。
3、随着国家“建设10个北京”策略的落实,未来中国将有至少10到15个国家中心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或许被定位为世界城市,比如上海和深圳已经被中央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围绕着这10到15个中心城市,将形成一个个1小时通勤圈,其半径至少在50到70公里。
如果按照深圳东莞的人口密度,这15个半径为70公里的城市圈,足以装下中国90%到100%的人口。所以,
你可以想见一下,远离这些城市圈的中小城市的命运。
也就说,这是一批三四五线城市的重大利好,同时是另外一些三四五线城市(远离中心城市)的利空。城市价值大分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4、十多个城市圈同时建设1小时通勤圈,将带来巨大的基建规模。这一波建设红利将集中在轨道交通、铁路等行业,一大批上市公司将受益。同时,这一波建设也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拉动作用。
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可以抓一抓“市域(郊)铁路概念股”,中长期则要关注中国城市格局的变迁,以及城市价值的大洗牌。
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嘉兴、苏州、南通、保定、廊坊等一批城市,显然将获得最大的红利。
当然,在同一个城市里,偏远的区域也将受益。
比如国家首批11个项目里,就有连接深圳福田到坪山的线路,
坪山是深圳东北部的“偏远区域”,靠近惠州。通过“市域(郊)铁路”的建设,这类中心城市的偏远地区,也将获得新的机会。
延伸阅读:南北差异算什么?这条线把中国分成了两个世界
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
文/巴九灵 , 来源: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
我们先来看几张有趣的地图
QQ即时在线人数地图
春运期间的百度迁徙地图
阿里菜鸟的物流预警雷达
三张地图,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却隐隐展现出一条80年前画下的线
“胡焕庸线”,
也叫“黑河-腾冲线”
沧海桑田,唯独这条线没变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
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经过数月的测算
将黑龙江瑷珲(黑河)与云南腾冲相连
他可能没有想到
这一连,将古籍中的文学记载量化
也预言了中国未来近百年的区域发展
这条线的西北一侧
有中国64%的土地和4%的人口
东南一侧,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
胡焕庸感叹:
“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此后80年
中国地图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
分割线两侧的面积对比改为57%:43%
中国人口从“四万万”变成了13亿
而人口对比,只移动了1.8%
三线建设、上山下乡、改革开放
在它面前都是“小打小闹”
理解中国的一切经济现实
都要从这条岿然不动的线开始
中学时代,我们都学到过
孟德斯鸠的
“地理环境决定论”
当时我们批判它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确,中华文化最相信“人定胜天”
(连西高东低的地形都是共工撞出来的)
我们建造了三峡与天路
实现了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
然而胡焕庸线一巴掌把你我打回现实
所谓人定胜天,不过是顺应自然而已
中国地形分为三大阶梯
地势相对平坦的第三级阶梯
与太行山区、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共同组成了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
这可不是巧合
不仅是地形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颇吻合
这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也是
古时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当然,这条线不是自古就有
秦汉时代,西北人口比例远高于现在
然而宋元之际的一次全球气候突变改变了一切
西北地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
全国人口从此向东南一侧聚集
并随着农业发展稳定增长
胡焕庸线逐渐成型,直至如今
关于胡焕庸线
其实地理与历史都是老生常谈
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
这条线在如今意味着什么?
首先,GDP对比上
胡焕庸线西北一侧
贡献了
中国GDP的4.3%
东南一侧则贡献了
95.7%
一边人口多,一边资源多
回归到这个比例
倒也不算让人意外
其次,它是路网的分界线
也
是教育资源的分界线
还是雾霾的分界线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是最后一次发布此分布图
这条线决定了
西北一侧的省份没法均衡发展全省
只能优先发展重点城市
不然聚集效应都起不来
这条线决定了
在西北一侧炒房
最好先确定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末位
(想想鄂尔多斯吧……)
甚至有人说:房产投资不过胡焕庸线
这条线决定了
住在西北一侧,别胡思乱想什么包邮
兰州连共享单车都登陆得不太顺利
互联网经济,和它背后的整个第三产业
都很难在西北城市占较大的比重
你或许会问
我们有没有机会突破胡焕庸线?
问得好
这是一个
总理级
的问题
李总理的设想是“新型城镇化”
也就是说,在胡焕庸线的两侧
不追求人口上的平均
而是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上的均等
与此同时,这不是
一带一路ing
么?
西部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只不过,别总想着“人定胜天”
谦恭一点,我们顺天应人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推荐两个不错的微信公众号:
政商透视(ID:ZSTSMD)
政闻天下(ID:ZWTXM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