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数据层面分析,在国内的校园市场中,历年投入最大的非三大运营商莫属,但是其内部对于校园的支出与收入却是用两张表进行呈现,如果并为一张表,实为亏损。在整个校园市场中,当下获得持续性盈利的企业,根据笔者的归纳为三大类,培训、广告、招聘。
教育培训对于学生用户,无疑是天然的契合,学生除了校内的学习,无论是对于考证、升学、公务员培训,还是职业技能类、兴趣爱好类的培训,都充满了选择的可能性,我们实地的进入校园内的线下场景,看到量大且长期的宣传都为各类培训机构。而学生作为没有太大赚钱能力的消费群体,教育培训的相关花费,比其他类型的消费能够更好地转嫁给家长去承担。
虽然近几年在线教育兴起,笔者也相信这会成为将来的学习趋势,但短期来看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与体验并不够理想,主流平台上录播的视频课程,学生观看完成率不足5%,可见培训业务,有很大的切入机会。
由于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历年增长,并且使用各类分期工具进行超前消费,各类企业都无法将这个市场视而不见,尤其是大学生能够一定程度的体现出未来年轻群体的喜好,这点让大型企业都不得不去重视。一家不以校园为主业且不曾想好战略布局的企业,在笔者看来是没有必要搭建校园市场部门的。如同宝洁、可口可乐每年巨大的广告投入,也不会考虑自己去干一家广告公司出来。
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于是各类校园广告公司就应运而生了,如以校园线下场景切人的妙策、三人行,以校园线上新媒体切入的掌上大学等,另外还有大型广告公关公司成立了校园业务部门,如蓝色光标旗下的蓝色未来,以及各地区域性的校园传媒公司、大学生广告相关的创业团队等数不胜数。对于校园广告公司而言,需要长期思考的一点则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帮助广告主获取更大的有效曝光,乃至产生一些效果转化。
招聘领域或许不必多说,一方面是学生的直接刚需,即使短期选择升学,也是需要最终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刚需,绝大部分企业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而雇主与应聘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中间平台以及猎头,就有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之前与前程无忧、智联的朋友沟通,由于校园招聘在公司里非主营业务,而大量工作都需要高校线下落地,因此也有少许抱怨,认为一直做着最苦最累的活。近两年在校园招聘领域,还有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就是95后开始进入职场后,呈现出极高的跳槽率,以往的招聘收费策略越来越不被雇主所接受。
我们放大到招聘的全局,本周二,智联招聘公布16年第四季度财报,净亏损人民币520万元,而上一年同期的净利润为6170万元;无独有偶,前程无忧在16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利润也同比下滑了35%,种种数据的表明,招聘领域似乎充满了创新切入的可能性。
以往的文章,我都是从校园现有的各细分类目进行分析,而本文我尝试从校园市场中长期盈利的细分类目进行反推,反而得出一些思考。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校园用户对于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很高,也具有明显的群聚效应,极高的人口密度,很利于快速传播,于是校园用户成为了互联网产品很好的试验田。并且对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创业者而言,校园离其较为接近,这也是校园被选择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新产品是否抓住了学生用户需求,并且满足需求后,能否实现商业变现,都是需要值得思考的。
比如我之前负责运营的超级课程表,日活用户高达三百万,但过强的工具属性,却导致在变现的道路上,难以探索出一条光明之路,非常可惜,只能暂时以广告业务支撑,再继续挖掘其他的盈利点。而类似鼎盛一时的兼职猫,确实瞄准了学生兼职的强需求,但是在变现上,也只能向广告、招聘业务靠拢,可见以上列举的三大业务形态,为大多数校园产品的最后出路。
当然如果产品能够从校园起家,获取种子用户后,走向校外,则又是一种形态。笔者也思考过,除以上三种类目外的校园产品,其实也不得不走出校园,如外卖、共享单车、乃至社交,如果饿了么、ofo、Facebook等,如果其不走出校园,一旦同类校外产品占据市场后,发起对校内市场的冲击,其实难以抵挡,毕竟校内外市场还不在同一个量级。
2017年,我想校园市场一样不会安静,可能是以上三个细分领域,被某创业公司抓住机会;也可能是某个产品能够迅速崛起,走出校园,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