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前,作坊式生产的茅台酒产量仅十余吨。自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那惊世的一摔,经过一世纪的风风雨雨,茅台人不断继承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从昔日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白酒的龙头企业,拥有员工30000余人,年销售额达65.6亿美元,总资产近60亿美元,品牌价值达180亿美元,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酒。
1915 年 2 月,一场属于电气时代最大规模的国际博览会选址旧金山,浩浩荡荡拉开帷幕。据说参展单位超过了 20 万家,而参观者则累计 1800 万名。
从中国小镇茅台远道而来的茅台酒,像怯生生的小孩,走进了这个放在今日也是屈指可数的超大盛会。
彼时,“她”的装扮朴实得不能再朴实——深褐色的土陶罐,以至于,眼看会期就要结束了,“土里土气”的茅台仍然无人问津。
直到一名来自中国代表团的官员“意外”将土罐打碎,醇厚的酒香溢满整个展厅,才让茅台酒脱颖而出并一举荣获博览会的金奖。
据民国杨兆麟、赵恺、杨恩元等人编纂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往年携赴巴拿马赛会,得金牌奖,固不特黔人珍之矣。据《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915 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茅台春”和“茅台烧春”获得金质奖(来源为国际中文版,1999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十卷 456 页)。继巴拿马获奖并享有盛誉后,茅台又在 1916 年美国南加州圣迭戈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获得金奖并被评为“世界名酒”,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酒。
(图为纪念获巴拿马金奖一百年•年份酒珍藏版,图片取材自网络)
一年前,茅台回到旧金山,找寻 100 年前的记忆,旧金山市市长的李孟贤赠以厚礼:他宣布,将 2015 年 11 月 12 日定为旧金山的“贵州茅台日”,以勉励这家企业为旧金山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整整一年后,茅台又来到旧金山,举行“茅台日”一周年庆典。特殊之处在于,今年特意选择旧金山艺术宫(万国博览会旧址)作为周年日活动场所,用茅台集团总经理李保芳的话说,是为声明旧金山是茅台迈向世界的最初起点。
作为旧金山市首位华裔市长,李孟贤早早就与茅台结缘。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中美两国关系转暖期。二十出头的李孟贤作为交换生,回到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广东台山,第一次品尝到了茅台——“我喜欢它的味道”。或许对于当时年纪尚小的青年李孟贤来说,那种好“味道”的印象已不止于浅尝了中国“国酒”的滋味,更重要的是初见了父辈的故乡。
“我一直觉得贵州茅台不只是一种烈酒,而是许多美好事物的象征。”李孟贤对南方周末说。或许在他看来,茅台的轨迹也象征着华人在旧金山乃至整个美国的奋斗轨迹
。
(当地时间 2016 年 11 月 12 日,茅台集团与旧金山市政府代表在旧金山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李孟贤的父亲出生于台山,母亲出生于广州,作为二代华人的他自小成长于旧金山。他的旧金山记忆,深深地与华人在这座城市的成长分不开。
在19世纪,大约早于茅台 50 年,一批来自中国的淘金者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寻出路,旧金山恰恰是这些拓荒者的“第一站”。以旧金山为起点,这批拓荒者洒下的汗水和血泪,一滴滴汇聚成后来成为美国强大经济命脉的太平洋铁路。可以想见,50 年后,在旧金山生根发芽的中国人在万国博览会上见到祖国来的“茅台”酒,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当地时间 2016 年 11 月 12 日“贵州茅台日”一周年庆典现场,图左数第二位为现任旧金山市长李孟贤)
自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那惊世的一摔,经过一世纪的风风雨雨,茅台人不断继承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从昔日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白酒的龙头企业,拥有员工 30000 余人,年销售额达 65.6 亿美元,总资产近 60 亿美元、品牌价值达 180 亿美元,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 3 大蒸馏酒。作为中国的传统知名品牌,贵州茅台业已跻身全球一线品牌阵营,多次在 Brand Z 等全球知名排行评选中入选,位列全球品牌500强行列。
101年前,作坊式生产的茅台酒产量仅十余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在3家私人酒坊基础上,建立了地方国营茅台酒厂。酒厂成立之初,茅台酒产量仅52吨,酒厂里只有39名工人,更无从谈品牌概念。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茅台镇,就驻扎在茅台的酒厂里。茅台酒厂的史料研究人员胡静诗的奶奶曾用茅台酒为受伤的红军战士疗伤。
在他出生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为茅台制定的目标是年产 1 万吨酒。2003 年,茅台酒产量“梦圆万吨”,实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多年的夙愿。2008 年,茅台酒产量突破两万吨,实现了销售百亿人民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