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麻木了。
很多模型,比如AARRR模型、REAN模型、5A模型,大家都用同样的方法来吸引顾客,似乎已经不太灵了,结果效果越来越差。
还有市场技术层次不穷,从大模型到AI创意营销,新工具一个接一个,去追逐创意热点,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如果不追,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现在各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无人区。
第一,信息茧房严重。
上周,董明珠称35岁以上,公司不要可以选择创业的舆论看了吗?我身边朋友有的聊炸锅,有的根本不知道。
二,传统营销办法失效。
别人的营销策略看起来成功,我们试图模仿,却发现很难被复制。
朋友说,我在想:
怎么把钱花到刀刃上?怎么才能找到我的核心用户、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我?怎么确保每一分钱,从品效销上最大化复利。
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你只要掌握关于市场、用户洞察的底层规律,即可轻松做好内容营销策略。
我把两人的聊天记录整理下,一共四点,分享给你。如果你的工作和策略相关、公司又刚好做中高客单价产品,比如:B端工具类、家用呼吸机、脸部SPA仪等,可以看看,相信会有新启发。
01
先聊一个词:任务
什么是任务?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消费者行为上去思考,因为它是一切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的基石。
我们做营销时,首先会关注用户购买旅程,这个旅程顺序是任务>信息收集>对比评价>购买>分享。整个过程中,品牌要找到与用户接触的各种机会。
为什么任务排第一呢?
因为,一个用户所有的任务,基本来自于生活的具体需求、欲望驱动,还有自我认知和生活方式。
前一段时间,我想买个耳机。该决定是因我的旧耳机坏了,而在工作时,我受不了外部喧哗,同时,还希望找到一款日常听歌,HIFI感强烈的。所以,我的需求是音质好、降噪强。
看出来了吗?
任务是用户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需求,或者问题,而完成的行动、或目标。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趋势:过去几十年里,很多品牌从做大而全的产品,开始转向做小而精,或者说专注特定领域的产品。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以前供应稀缺的时代,市场上的竞争比较少,一个公司基本可以服务所有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品牌涌现出来,竞争自然也就变得更激烈了。
因此,越来越内卷背后,品牌只好寻找特定的客户群体,来增加市场份额。
一个品牌,最初可能只专注于女性市场,后来进一步细化,专注于职场女性。再后来,市场被进一步划分为独立女性、年轻妈妈和中年妈妈等细分群体。
前一段时间我去买洗头水,感到很惊讶。以前,我觉得洗发水只要能去屑就行了;但现在,市面上居然有针对去屑、柔顺、营养修复、防脱发等各种功能的产品。
而且,产品还根据男士、女士、油性头发、干性头发等不同需求进行了分类。
这两年,元气森林给我很大的启发。它最初开发上百种产品,但大多数都失败了,只有燃茶和气泡水取得了成功。
因为在饮料市场,主流的大品类已经被其他大品牌占据了,他只能专注于小众的无糖、气泡饮料市场。
但面对细分市场的有限规模,品牌该怎么办呢?尝试把自己开创的小品类做大,通过精准的人群定位,在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很多品牌都采取这种策略,比如妙可蓝多、欧丽薇兰等。
背后所依据的规律,都来自于场景创造的增量。
这是第一点,任务驱动,关注任务。
02
第二点是:远离噪音,少看竞品,多看场景。
因为场景中有具体需求。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要了解一款脸部SPA仪、或某个工具好不好用,你的第一动机是什么?
兴趣,就像就像突然看到一个广告,页面设计非常诱人,虽然之前从未接触过,但好奇心促使你点进去,探索更多。
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让你不由自主的了解它是什么,劣势在于,如果了解后不感兴趣,那就再也不看了。
中午12点感到饿了,第一反应是找东西吃。这时候,不在乎是炒菜还是火锅,只要能解决饥饿,什么都好。这种需求是从个人立场出发,促使你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因此,什么是需求?
简单讲:一个人在特定背景下,想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就是需求;换言之,这是他想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我们公司推大模型产品,市场没反应?我说:因为潜在用户不知道技术怎么用?用在哪里?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传播时说,我们的技术,可以帮你解决在线客服效率低的问题,只要用简单的API打通你们的知识库,即可迅速提升400%的回复效率。
所以,明确场景下,人们才会把模糊想法变成具体需求。场景不一样,所要的解决方法也会不同。只有在特定场景里,才能真正看到具体需求。
记住这句话:明确场景和具体需求,等于任务量化;但是,用户有需求,它不一定要完美的解决方案。
你有一块面包,我饿了,你卖给我,我可能会买。饥饿是需求。但是,饿了,我不一定要吃面包,面包也不一定是最优解。
也就是说,
需求是根据场景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们不需要追求最佳解决方案,只要找到合适的就可以
;面包在中午12点给我,我大概率不会吃,假设晚上给我,那我可能会选择。
一个是:顾客购买电钻,实际上,是因为他需要再墙上钻一个洞,钻洞是需求;另一个是:人们工作赚钱,不是为了钱本身是需求,而是,钱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背后的东西、资源,是最珍贵的,才是需求。
因此,找到真实需求,比单纯满足表面需求更重要。
03
边满足边难受的感觉。比如,你发现自己的手机电池,用不到一整天就得充一下,那么,电池续航就是一个痛点;痛点是迫切需要满足,但市场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的需求。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去徒步,边走边聊到摄影话题。他提到打算买一台相机,在旅行时拍摄一些好看的视频、美景。
我有点疑惑,就问他:“现在的手机拍照技术这么好,还不够用吗?”他摇了摇头说:“确实,手机拍照很方便,但画质、功能还是比不上专业相机。”
他接着说:“但相机也有它的问题。一,它太重了,携带不便。二,电池续航能力是个大问题。如果想拍摄日出、日落这种长时间摄影的场景,我还得弄好几个电池。
你看,这当中什么是需求?什么是痛点?
需求是,要一台既能拍出高质量照片、视频,便携的相机;痛点是,相机重量大,电池续航短,还纠结。
痒点是满足内心深处的需要。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它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想要关注别人生活的欲望,也满足了我们展示自己、得到赞美的需求。
爽点,是关于立刻让人感觉好的事情,像,很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消息、发个朋友圈,收获一大堆点赞。
我们在确定需求和痛点时,要注意不要偏离主题,不要误解什么是痒点和爽点。痛点是在需求基础上,为用户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你能满足需求,那么,就存在价值交换;如果你能解决痛点,那么,这种价值交换就更加显著。
所以,我的思路是这样的:任务>需求>痛点>痒点。
这是第三点,不要只围绕产品一味地说“我有多好”,再好也比不上“你抓住了N多个场景”。而所谓的场景,即:特定背景下要干什么事。
04
你看看我的经历,上个月,我和我爸一起回了趟老家。自从长大后,很少有机会和父母一起睡一张床上,那次很匆忙,我的房间没来得及收拾,所以,就和我爸睡在一起。
考虑到情况,我本来想给他买一台呼吸机,放在家里帮他改善睡眠,但我知道,他肯定不会接受,因为,按照他的年纪,躺在床上带个呼吸机,他会觉得我在诅咒他。
后来,我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在网上买了几盒止鼾喷雾。他使用后,效果还不错。惊讶的告诉我:网上居然还有如此神奇的东西?(他会购物,却不知道)。
你能看出,尽管我爸是使用止鼾喷雾的人,但他自己可能并不清楚打鼾的问题,或者,不知道几十块钱的小东西,能暂时缓解这个问题,而实际去购买的人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