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迅速走红,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不顾印度传统偏见,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
这是一部不错的体育题材励志片子,一改印度电影节奏拖沓、歌舞喧天的毛病,并且贴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卖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类似的片子很多,不谈电影制作本身,谈谈片子中反映的一个很普遍的教育争议:
该不该做虎爸虎妈?怎么做虎爸虎妈?
电影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开始心心念念是希望妻子能生个儿子:“我爱女儿,但是只有儿子,才能实现我的梦想。”
但最后老天也很执拗,给了他四个女儿,在发现女儿有一点打架天赋的时候,便斩钉截铁决定训练自己的女儿摔跤:“从今以后她们要做的只有摔跤!” 然后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但说实话,这样的决绝,站在孩子的角度,让我作为观众都有点害怕 —— 电影之外,万一她们的父亲是极端分子呢?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是肯定要受到批判的,我个人也很不喜欢。
但是,我也深知,喜欢和正确从来不是正相关的关系,甚至大多数时候,完全相反。
从教育方面来说,这就值得父母深思,因为类似的杂音很多,自己不想清楚,很容易被带到沟里,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是从小对孩子要严格,父母要替孩子做主,类似的名言警句很多:“不打不成才”、“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严不成器” 等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 —— “虎爸虎妈” 式教育。
而另一方面,这些年西方教育方式广泛传入中国,他们那种宽松式教育、陪伴式教育、朋友式教育、鼓励式教育理念被不少人推崇,容易不加思考,全盘接受舶来品。
到底哪种方式更好,这样的争论有点像玄学,一方加以证明,另一方马上能找出反例来反驳,甚至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两种观念都在大脑中打拉锯战。
遇到这种时候,就需要自己根据常识来判断思考。
先说说我的结论,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处,但我更倾向于 “虎爸虎妈式教育”,同时融入一些西方教育理念的长处,做改良型 “虎爸虎妈”,占比六四开。
得出这样的结论源于对常识的判断:
决定一个孩子成长成才有两点非常关键:远见和自制力。而这恰恰是孩子的弱项,有些能力是小孩处在 TA 的年纪完全感受不到的,但是作为大人而言,就要尽早规划培养。
譬如理财的能力,可能一个小孩要成长到工作后第一次拿工资,才对赚钱、理财有了直观的感受和需求 —— 很多中国家庭这点是缺失的,我的父母就从来没有教过我这些,只能通过成长过程中摔跤跌坑自己去摸索,就比较吃亏,但是显然这个能力其实越早具备越好。
另外自制力,简直是小孩的命门,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而言,自制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没有外在的强制约束,根本就不太可能持续专注进行刻意练习。
一个正在显著变化的事实是,以前只要和身边的人竞争就好了,现在是同全世界的精英竞争,而且这帮精英特勤奋特努力,脑袋瓜子还特好使。
这个时候,帮孩子做出决定,降低试错成本,对孩子严格要求,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当孩子长大一点,体验了竞争的残酷,会恍然大悟,发自肺腑感激涕零的。
九球世界冠军潘晓婷,有一次在《说出我世界》的演讲中,深情表达了她成为世界冠军后对 “鹰爸” 的无比感恩,从小潘晓婷的父亲就对她严格要求,和 “摔跤老爸” 几乎一样,“逼” 着晓婷苦练台球,最终成为真正的世界冠军(可不是什么英联邦运动会),活出了精彩人生。
这中间有一点很关键,帮孩子做出决定,和替孩子做出决定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的区别是,帮孩子做出决定,大人是用自己的远见和经验加以引导和辅助,但做出决定的还是孩子,这样从心理到行为的统一,更有利于这个决定得到贯彻落实。
替孩子做出决定,就是无视孩子的想法,也不去积极引导孩子理解,完全强加自己的想法到孩子身上。
不能说 “替孩子做出决定” 就一定错(人的成长是很复杂的事情,涉及到很多方面),只能说从概率上讲,这样导致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电影中,“摔跤老爸” 采取的就是 “替孩子做出决定”,虽然从结果来看是成功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的风险也非常高,“自身是否足够专业”(比如摔跤老爸就是专家,全国摔跤冠军)、“孩子性格差异”(个例太复杂,比如女孩相对听话,男孩就不一定,又比如很多孩子如果完全不理解,到了叛逆期会变本加厉反抗)等等,都左右着结果差异。
但相较而言,“帮孩子做出决定” 就更靠谱,因为让孩子从内心认可这件事,比你强迫 TA 去做,显然是更长久、成功概率更高。
电影中摔跤老爸粗暴地替两个女儿做出决定,后来遇到女儿的抵制和反抗,真正让女儿发生转变,恰恰还是因为她们小小年纪就出嫁的小伙伴,声泪俱下给她们搞了一次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这才从内心真正接受了摔跤,全身心投入训练,才有了后来突飞猛进的进步。
所以,聪明的家长,从来都不是完全的 “鹰派” 或者 “鸽派”,而是鹰鸽结合,根据形势需要时常变换角色的。
孩子还小的时候,帮助孩子去发掘 TA 隐藏的天赋、兴趣,帮 TA 梳理出主攻方向,最好是能把天赋和兴趣结合起来,确定主攻方向后就要偏向 “鹰派”,严格督促要求孩子刻意练习提高,同时又通过 “鸽派” 的鼓励、陪伴,做思想工作引导孩子不偏向不迷航,始终从心底认可正在努力的方向。
外有鼓励约束,内有自发动力,方能持久精进。
其实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欧美国家现在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科学,特别是前阵子美国 “虎妈” 的故事被广为报道,她写了一本育儿书《虎妈战歌》,记录了她如何用中国方式教育两个女儿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西文化、教育理念不同和运用,引起了大范围的争论。
甚至当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也提到了中国虎妈,提到美国教育要改革,应该向中国和印度学习。
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 Charles
Murray 称 :“世界上绝大多数有天赋的孩子都能从虎妈教育中受益,而不是放任,埋没了他们的天赋,他们是好孩子,不是顽童,但是他们的天性是放纵的,倾向于为自己找借口的。”
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做 “虎爸虎妈” 的过程中,比较低级的方式是一个劲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高级的方式应该是既严格要求孩子,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教育好孩子是有了孩子之后的事,在你 20 来岁,甚至更早的时候,你就要开始刻意教育自己,养成好习惯,做好准备,不然就像常说的那句话,孩子一出生就输在了 “起跑线”。
▲ ▲ ▲
作者简介:
李义,80后一枚。喜欢读书、运动、英语、写作。曾在《新生大学》刊发《父母受骗,我的责任是什么?》、《在跑步这件事上,你是不是又半途而废了?》、《像孟母三迁一样重建你的微信社交圈》、《大咖区别于吃瓜群众的重要标签:“变现能力”》。座右铭:两人行必有我师。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