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资管号
“水木资管号”是依托大资管行业的数千名清华校友资源而设立,本号立足清华,面向全国,这里有经典的财经文章,优质的项目信息,浓浓的人文情怀,这里是我们温情的精神家园。若要项目信息,请输入编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资管号

30年巨变!深圳的GDP明年将首次超越香港!

水木资管号  · 公众号  ·  · 2017-09-11 18:01

正文



9月7日报道 美媒称,香港处于目睹自己的经济规模被昔日的渔村深圳超越的边缘——内地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补贴资本供应在很久以前就预言了这样的角色逆转。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5日报道,根据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亚太战略主管迈克尔·帕克的分析,位于香港中环以北约30公里的 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18年将猛增至3500亿美元,并将首次超过香港的3450亿美元。


报道称,尽管深圳已经充分证明了其把香港原创的贸易和制造业模式推向新高度的能力,但在某个领域里占据至高无上地位的仍然是香港。香港保持着其作为金融中心的声望,最近开放的连接内地债券市场的通道凸显了其在这方面的影响力。


帕克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这里几乎存在一个非此即彼的错误前提,而它们是在不同的班级里进行竞争的。”他说,“香港将继续从其靠近内地的地理位置中获益”,而深圳将因为内地“服务和技术领域的成熟”而得到发展。


政府数据显示,在不到40年时间里,深圳人口从3万猛增至1100万,远远超过了香港的739万。与此同时,2010年以来深圳的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不过,由于旅游消费的下降等因素,香港过去7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却只有大约3%。根据彭博新闻社汇集的分析师估计数字,预计香港未来两年每年的增长率将不到3%。


报道称,这两个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差别体现了内地在复制符合发达世界标准的金融基础设施过程中的挑战,即便其经济始终在以超过6%的速度增长。美国奥安达公司资深交易员斯蒂芬·英尼斯在谈到香港时说:“它将始终是金融中心和门户——你永远都不会把它抛弃掉。它就像是经历英国脱欧的伦敦:显然伦敦的地位将不复从前,但它仍将是金融中心。”


报道称,深圳已经在内地升级价值链的努力中有了出众的表现,其产品已不再局限于像塑料玩具之类的廉价制造业产品和T恤衫之类的简单纺织品。这座城市现在是信息技术中心,包括腾讯、中兴和华为等行业巨头纷纷落户于此——这种飞跃是香港所难以企及的。


香港百达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资深亚洲经济学家陈东说,香港前途的关键在于其作为外国投资者通往内地财富的桥梁的角色。他说,随着企业家们在深圳扩展业务,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香港的高端金融服务人才资源。


陈东说,凭借包括投资银行和法律服务在内的专业服务,香港的人均GDP明显高于深圳,预计2018年香港的人均GDP将高出深圳大约60%。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的人均GDP接近4.4万美元,而深圳大约是2.5万美元。陈东说:“深圳的崛起总体来说得益于香港。通过提供自由市场机制,香港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许多内地沿海城市——包括深圳——的楷模。深圳绝对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学生。”


去年,深圳大学魏达志教授和知名媒体人秦朔空论战了一番,对上海和深圳的经济做了一番评论,一时是唾沫横飞刀光剑影见仁见智!我金航标的老宋作为华强北第五十位的段子手,必须为魏教授附和一下,再捎带上北京,从摆地摊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一下深圳比北京上海领先的地方。我的结论是深圳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最好的城市,没有之一。

金航标电子公司总经理   宋仕强


第一.效率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蛇口工业区最先提出来的口号,“深圳速度”是深圳引以为豪的精神内核。按照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 Jean Baptiste )提出的生产三要素价值理论,我就从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方面谈一下。

1、土地效率。

商业上有一说法叫做“坪效”,即单位面积的商品零售额,这里就以每平方公里的GDP的产出来计算吧。以2016年为例,深圳市面积约1997平方公里,GDP是1.94万亿,坪效9.78亿/平方公里;北京市面积约16808平方公里,GDP为2.49万亿,坪效1.48亿/平方公里;上海市面积约为6340.5平方公里,GDP是2.74万亿,坪效4.3亿/平方公里。因为土地供应量的制约,也倒逼深圳的创新和转型!深圳土地效率当之无愧国内第一(见下图)。



2、劳动效率

深圳人的节奏快效率高是众所周知的。一是深圳的民营和中小企业多,信息反馈和决策都快,工作流程简单实用,二是深圳历史短没有什么萧规曹随,还没有官僚习气,也没有“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套路,居民养老离退休职工等社会负担不大,可以轻车简从求发展!

前几年,在华为公司的欧洲某总部的对面,就是他们对标的某国际巨头,对面的公司有吃有喝有下午茶还有超长时间的年假,那是阳光懒懒日子缓缓呀。华为人是天天加班甚至是通宵达旦,华为现在就把他们远远甩在身后了。在深圳的科技园和深圳湾等地方,很多大楼晚上是灯火通明的。深圳的好多小企业主和公司骨干,基本是“5+2”和“白加黑”,每周工作时间超过100小时的人我们身边非常多,当然我也算一个!

华为的“通宵达旦”,科技园的“灯火通明”,深圳精英的“5+2”都是深圳速度,从“财富是正向劳动的的积累”的理论来看,华为等企业和深圳的成功,是靠诚实劳动和比较性优势取得的。

3、钱的效率

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是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老先生。当时他们在某个周五的下午开了二千多万港币的支票给香港某银行,出于礼貌想请拿支票的人吃晚饭,但对方着急赶回香港去进账,不然只能下周一才能进账了,会损失周六周天这两天的利息收入!这事对袁庚的触动很大,由此他才提出这个口号。



第二.经济质量


如前文所述的GDP总量,深圳比北京上海还有差距。但是GDP增长率是深圳市一骑绝尘。2014年,北京为7.3%,上海为7%,深圳为8.8%;2015年,北京为6.9%、上海为6.9%、深圳为8.9%;2016年,北京为6.7%,上海为6.8%,深圳为9.0%。就现有的GDP体量和增长趋势来看,深圳赶超北京上海是指日可待(见下图)!



深圳人均GDP也是全国第一。2016年达到了16.7万元(折算为2.52万美元,继续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是上海10.2万元和北京10.6万元的1.5倍多。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呀。

2016年出口总额15680.4亿元,规模连续24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深圳的企业已经完成靠低成本竞争向智力投入取胜的转变,以华为、中兴、大疆、海能达、迈瑞等公司的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的比重,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北京上海的经济优势体现在总量和存量上,深圳的经济优势体现在结构和增量上。北京上海央企和大国企贡献大,他们是利用垄断和原有的区位优势取得,体量虽然大,但是对上下游企业带动不行,在竞争充分的市场没有战斗力,不服我们可以看看环北京贫困带。深圳结构优势体现在民营企业数量多和工业发展比较好,民营企业最有活力和善于创新!深圳民营企业数量占到9成,上海才3成,北京就更少了。

我们来说一下工业。工业是近几百年来对社会进步贡献最大的。北京对GDP的贡献中,工业实业的比重不到2成,已经严重空心化。金融业比重大,但是货币是标准化流通性最好的,对北京没有留下多少营养,占比重较大的吃喝按脚等第三产服务业也没有什么前途。上海有以前的老工业基础,比重达到3成,但国企大多转型困难创新乏力。深圳市达到了4成(39.5%),主要还都是无人机、新材料、3d显示、智能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有精特新和百花齐放的特征,对环境破坏和资源依赖都不大。深圳还是智能硬件供应生态链和产业信息链的最关键的节点,有行业领导权和影响力。

珠宝服装等产业集群的优势也在逐渐在加强。珠宝以水贝李朗为核心,已经打造完成产业链的龙头,女装的“李红”、“影儿”、“梁子”等,代表了国内最好品牌!


第三.创新


创新代表了科技的发展和模式的领先,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深圳市在这方面有先天性的优势。经济学家皮特▪蒂尔(Peter Thiel,畅销书《Zero to One》作者),说的从“0到1”的阶段。其他地方大多数关心的只是从1到n,即如何拷贝复制已有的模式,而世界的进步需要从0到1,必须创造新的可能性。

北京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是很难从体制内创新的,中国本身也是在学习模仿消化西方,北京首当其冲,民间的创新就没有土壤。上海公共管理我们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有精明的领导人,民间的创新还是不够。按照羊群效应的理论,有强势领导,企业和老百姓都在指导规划下按套路做事情,不太可能突破原有框架。破坏性和颠覆式创新,一般来自于组织系统的边缘或者松散组织的异端,这两个城市我看比较难!

深圳的小型民营企业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有的就是市场。靠近市场、了解市场、高的转化率,是深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北京办事,人家得问你老爸是谁,在上海办事,人家得问老板是谁。在深圳,人家只需看你人靠不靠谱、商业模式和产品市场情况就行了!

按照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理论,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发动机,有好的企业家才有好的创新。深圳小企业基数大,市场环境比较干净,是培养企业家的好土壤。深圳创新无处不在:体制创新,有了蛇口工业区;金融创新,有了平安集团;服务创新,有了招商银行;理念创新,有了万科;技术创新,有了腾讯;激励创新,有了华为……。他们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企业家名字,袁庚、马明哲、马蔚华、王石、马化腾、任正非……。企业家的生存成熟和体制、环境、包容等息息相关,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过九死一生的。“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几个大金字就在科技园中科院大楼顶上熠熠生辉呢。才有了即将壮大的一批的创业独角兽公司,如大疆、柔宇、优必选等。

2016年,深圳市知识产权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多个全国第一。在国内的专利申请量达145294件,累计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9536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0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深圳市政府在对高新产业和企业的投入支持上也非常大。一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政府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计划118亿元,增长率达到惊人的75%,占经济总量的投入比例是国内最高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大,光是华为公司就以608亿元研发投入位居中国第一。中兴、大族、比亚迪、腾讯、迈瑞等公司的研发投入也非常惊人。

福布斯公布的2015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个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评价说深圳是自发性创新的代表,开放的经济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而不是政府的政绩行为!

有人问我:“老宋,深圳现在的房价如此高,不太可能留得住优秀人才呀,还能出现像华为这样的伟大企业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一是深圳已经有大量的存量房产,价值升高会让他们的房主更有幸福感和自豪感,有的小企业主还可以拿卖房的钱创业;二是只要持续创新一定会有好的企业出现,搞《裂变式创新》的宗毅的案例就是好的例子(尽管他不在深圳),我还要金航标的同事们都学习呢,我们公司哪天也搞一把。深圳企业在员工股权激励这一块还是有大潜力可以挖的。


第四.体制


对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孰先孰后谁优谁劣?林毅夫教授和杨小凯先生多年前打过嘴炮。杨小凯是一直在思考“中国何去何从”,他主张的是后发优势。即一个落后的国家,在利用资源和借鉴别国经验起步后刚开始会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不在基本制度上进行有效的深入改革,则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延续性是很难保证的,如我国现阶段大范围的腐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平等,就是制度性缺陷的产物,这是以前留下的隐患。林毅夫是一直的政治正确,可能和他的早期经历有关。他认为后发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现有的经济和社会体制做出改革,也不一定必须得在先进行完体制改革以后才去发展经济,时不我待呀,可以双轨道制进行改革,中国在发展的前38年在这方面还是不错的。

两种体制的碰撞交融和经济的落差,成就了大深圳。深圳成功抓住了历史机遇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在经济方面,成为第三次大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有效承接消化了香港、台湾、新加坡的技术和资源,提高了科技、金融、教育、法治、文化、人才、理念、管理等软实力,和国际最先进的欧美接轨了。

在体制方面,还是国内是最早享受到政策红利城市,最早进行政治改革的试点,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跌跌撞撞的冲出来了。

享受国内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有内地源源不断的训练有素价廉物美劳动力供应,还有广阔的大市场。深圳市对国内外经济政治的比较性优势表现的尤为脱出。

深圳经济从开始的“三来一补”外贸加工的巨婴,逐渐成长为技工贸全面发展铜筋铁骨的青年人。是全世界硬件集成、新产品研发、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等几个生态链最关键的节点。我们可以在华强北看看最新的电子产品,在科技园体会一下创业者的奋斗,深圳湾创客中心体验原创好点子怎么落地转化的。还可以去富士康参观一下精密制造,去华为学习前瞻性研究,去比亚迪看看新能源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去鹅厂腾讯看看深圳市最值钱的公司。


第五.金融


深圳和上海的两家证券交易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主要的贡献。和上海不同的是,中小企业板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了鼓励自主创新而专门设置的中小型公司聚集板块。板块内公司普遍具有收入增长快、盈利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而且股票流动性好,交易活跃,被视为中国未来的“纳斯达克”。

深圳市本土就有超过350家上市公司,其中约220家在国内上市,其他130家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这为深圳市的众多上市公司提供了输血和造血的功能。体现了深圳公司整理的水平是国际一流的。

北京上海的央企、大型国企特比重大,他们账上有使用率和周转率都很低的的呆滞资金。比如,2015年金融机构存款的余额北京达到12.86万亿,上海是10.38万亿,深圳市才5.78万亿。货币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和流通性都好,要有效流转才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嘛。符合许小年提出的“公地的悲哀”的理论。深圳没有北京的政治资源,没有上海的先天优势,但是深圳有效率和创新,在金融业将有更大作为!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前海的金融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家给香港的很多好政策都是和前海配套的。在某国际机构对全球城市金融指数的排名中,香港排在第4名,上海第16名,深圳第19名,北京第23名。深圳市有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深港无缝连接可以直接发展成为和伦敦、纽约抗衡的国际大金融中心,增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以深圳为龙头和欧美较量。


第六.其他


1、人口红利。 这里讲人口红利符合深圳特色的三点。

一是居民投入工作比例,深圳市妇女的就业率就接近百分之90(中国达到了76%,是世界最高的)。深圳人口年龄学历结构非常优良,都在正常工作的年龄段。

二是劳动者对工作的依赖性。来深圳闯天下的人,大都经历了“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都是无老可啃无山可靠,只有靠自己奋斗,所以劳动效率非常高。

三是来深圳市的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拣尽寒枝不肯栖”才来深圳折腾!大家都怀着一颗滚烫的肾来干事业,带给深圳市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无限可能性。

根据历史规律,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城市经济增长也是最快的,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香港以及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等。

2.活力。 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深圳最具活力。北京的二元结构已经固化,看小说《北京折叠》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上海的管理太精细严谨了,会损失效率和压抑创造力。我们看呆板的英国就知道。深圳有吞吐九州之心,容纳四海之志,提出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亲,不光是口号哟,在积分入户人才补贴等方面都好灵活),这也缓解了深圳人才相对短缺的问题!

深圳的创新带来活力,激励机制也带来活力。华强北问题专家朱军山博士说,深圳的企业不但管理模式好,分配机制也是最好的,分配机制就是好的激励机制嘛。因为企业的私有化程度高,又是去抢增量市场,老板决策容易,在分配上比较灵活,也容易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华为是中国工资最高的公司,富士康有一个部门发了42个月的年终奖。这符合经济学的“剩余索取者”的激励,和当年“包产到户”是一样的,是制度激励的一种!

3.龙头标杆企业。 深圳的几家行业的龙头企业,对社会发展有大价值。万科首先提出的“住宅产业化”、“城市营运”等概念,让整个地产行业找到了快速发展的模式,为中国地产发展提供了样板工程。华为对标世界级的企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让中国企业中国人在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上万家供应商随之和世界接轨。富士康为先进制造培养了大批优质的产业工人,也带来先进理念和严格管理,带动和倒逼协同企业的进步。招商银行为深圳市带来了优质的服务和长远布局意识。还有华强文化,让“熊大熊二”成为深圳市荣誉市民,大家看到文创产业在深圳市的前景。


第七.短板


我夸深圳的口干舌燥了,让我喝一口82年的冬瓜茶润一下喉咙,再来扒一下缺点,要不深圳傲娇得不知道怎么进步了。深圳缺教育和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端资源。深圳也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和布局,尤其是一些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深圳人也缺少情怀和文化沉淀,以后拼文化软实力的时候也会吃亏的。我们虽然有了王石、有了任正非、有了“熊大熊二”、还有深圳市最高的平安大厦,深圳市还缺一个像恒大一样的足球队、缺一个姚明、缺一个赖声川、也缺一个醉醺醺的高晓松、还缺一个饶宗颐、还缺……,主要我们还缺一个清华大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