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小库
我们把书做好,陪伴孩子长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小库

数学学不好可能是真有病……

读小库  · 公众号  ·  · 2024-09-27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有个小新闻,不知道你看到没有,说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开了一个「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

图片截图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挂号程序
相信不少人从这则新闻里嗅到了一丝荒诞的味道,原来我数学不好不是因为太笨,而是我有病啊!
是的,确实有这种可能性。
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 MLD) 是学习障碍( Learning Disability,LD)在具体学科上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具有正常的智力和教育机会,由于数学学习能力缺损而导致在数学学习上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水平的 现象。这种学习障碍可能与很多认知领域有关,比如空间、记忆和语言等等。
根据来自美国、德国、印度、以色列以及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障碍的流行率约为 3% ~ 6.5%。 按照每个班级 40 名学生计算,平均下来,每个班里都至少有 1-2 个孩子有数学学习障碍。
相信看到这个数据,会让你对自己孩子数学学不好有新的认识,因为他很可能不是笨,也不是不努力,而是确实有病理意义上的障碍,有苦说不出。
今天的文章呢,就借着这条新闻,简单介绍两种可能导致数学学习困难的病理性学习障碍。
倒不是说孩子学习不好就一定是这方面有问题,只是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如果我们能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当孩子真的遇到这样的困境向我们表达痛苦时,我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只是偷懒、不爱学习,而是有能力去慢下来,耐心倾听他遇到的问题,仔细判断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01 失算症
失算症,也称计算困难,是因中枢神经系统失调而造成缺乏学习算术或数学的能力。失算症 是学习障碍的一种类型。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 3% ~ 7% 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存在失算症,失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能力,并增加了精神障碍共病的风险 。

——引用自:王金芳,张玉梅,失算症研究进展与诊治,中国医刊[J],2020,55(8):822-825

关于失算症的研究很多,综合目前看到的资料来看,有三个点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失算症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 原发性失算和继发性失算。什么意思呢?
原发性失算症是指,不理解数字系统是如何组织运作导致的计算无能;而继发性失算是指因为其他认知功能失调导致的计算功能丧失。
比如一个原发性失算症患者可能在数字位置理解上有缺陷:理解不了 12 和 21 是不同的两个数字; 判断不了大小,比如认为 97 大于 112 , 因为患者只单独考虑了每个数字的数值,而忽略了位置值;比如不理解 30 是由 10+10+10 组成的……
一些伴随发育性角回综合征(DGS)的孩子,智力完全正常,但是无法识认数字,分不清左右,也无法完成计算。

继发性失算症则是继发于语言、注意力、阅读、写作等其他认知障碍的数字加工和计算能力受损。比如 Wernicke 失语症(也称听语障碍)的患者可以表现为数字的语义和语句错误,换句话说,就是听不懂题目在问什么,所以也做不出答案……

第二,计算这个简单的动作,在实际的大脑运作过程里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各个过程由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比如 数字认识的大脑机制与解决算术问题的大脑机制不同。 这就导致什么情况呢?
就是这个孩子看起来在某些数学问题上没有问题,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偏偏就啥也不会了。从表面上看起来,你会觉得很困惑,该不会是耍我吧,你刚刚明明没问题啊!?
比如一名患者,他可能认不出这是 3,这是 8,但是却能计算出 2+6=8,8+3=11。
反过来看,也可能一个孩子数数、认单个数字的时候都没发现有问题,但开始做加减法的时候就一点都不会了。
再比如有的患者记不住也写不出基本的运算符号,也背不出乘法口诀,但是你让他算加减法的时候却不受影响。
还有些右侧顶叶受损的患者呢,基本的运算都没问题,可是当他要 列术式时会把不同位数的数字加在错误的分位上 …… 你就说找谁说理去吧……
最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这个「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里的「空间」,也许让你感觉很惊讶,为什么数学会与空间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因为失算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类别叫「空间型失算症」,这里 并不是说它就是儿科门诊里对应提出的病症,只是为了方便帮大家理解为什么 空间认知能力会对数学能力产生影响。

完成数学计算,尤其是多位数的计算, 往往需要视空间认知能力将计算过程所涉及到的数字和符号正确地对位和排列,同时保持合理的数字间距以及从右至左的运算顺序。所以,当视空间认知能力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空间型失算症(spatial acalculia, SA)。

空间型失算症 患者会有什么样的典型特征呢?

就是心算没问题,笔算就完蛋。

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视空间成分的障碍,如阅读数字时遗漏数字(如 523 读为 23)、颠倒数字(如 32 读为 23,或 734 读为 43),书写数字时数字重复(如 227 写为 22277)、数字笔画重复(如书写 3 时多写了「圈」)、不能保持水平位置书写数字,笔算时空间排列错误等,常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空间性失写、空间性失读、空间结构性失用等视空间障碍。

——引用自:张璞,恽晓平,空间型失算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2011,17(6):543-545

在临床统计上,失算症孩子经常伴随空间工作记忆缺陷 (如记住矩阵中圆点的位置)和注意力缺陷(抑制分散注意力的刺激的能力不足)。对他们来说,不但 需要比正常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还要处理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老师的催促、家长的批评,甚或是自身的羞耻与挫败等等。
着实是不容易啊。

02 阅读障碍

在诸多案例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孩子,如果你口头上向他们提问数学题,你发现他们都会做,可是考试的时候,怎么就是一道题也做不对呢?

而且只要你拿着试卷挨个题目问他,发现他也是能答对的,要是你发现你的孩子也有类似的问题,那别犹豫,他可能正饱受阅读障碍之苦。

阅读障碍(读写困难)和前面提到的失算症一样,孩子智力方面明明没有问题,视觉、听力功能也完全 OK,但从小就是读书写字难于登天……

对照汉字,就是写不出同样的文字;能说出流利的句子,可就是写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课文就在眼前,但就是无法阅读出来,读不出读音,也读不懂意思。

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根本就无法「看清/看懂」数学考试的题目写的是什么,需要解答什么问题,如此一来,对于计算本身也就无从谈起。何止数学,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无从谈起啊。

和失算症一样,阅读障碍也普遍被认为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且它的发病概率更高,统计数据显示有 5%-17% 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 在两本关于阅读障碍的书中曾经介绍了一些阅读障碍孩子眼中的课文可能是什么样,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想象一下,要是你每天上课或者在家看书时,眼前的课文都是这样的,还要被催促「这都不会读吗?」「你怎么就不能多看点书!?」,考试的时候,根本读不懂题目在说什么,考得很差,还要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明明有能力学却学不会,还不都是因为懒!」

这些话都不是我的杜撰,而是来自真实患病孩子的故事记录——《我没偷懒!读写记忆困难儿童案例》和《我能记住!读写记忆困难儿童实践》。

其中《我没偷懒!》一书主要介绍了十名阅读障碍孩子的故事, 记录了他们的痛苦遭遇,无法被周围人理解的困境,阅读障碍在不同孩子身上的不同临床表现,家长和孩子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以及承受的压力,后来的出路等等相当详细的信息。
这些难得的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去了解阅读障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困难,它可能的表现是什么样,它是如何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处境。
前面查阅失算症的时候,大部分资料都还是研究型论文,没有涉及具体的真实案例,看起来并没有很伤感,后面阅读障碍的部分,大部分参考了《我没偷懒!》这本书里的资料,孩子的叙述字字泣血,看得人非常心疼:
比如赤冢梨花的案例,她眼中的板书和课文都是一个一个乱糟糟的圆圈,甚至她在看五线谱上的音符时,看到的音符也并非单个的符号,而是像连在一起的曲线。

可以想象梨花在平常的学习生活里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困难,可即便母亲已经和学校老师提前打招呼说自己的孩子有阅读障碍,但老师们仍然无法理解这种病理性的困境,只当是普通的学业问题。书里讲了许多梨花被老师为难的时刻,读得让人窒息……


而最现实的问题是,退学后梨花的处境也并没有好转, 打发票、记菜单,对她来说任何需要用到读写文字的场景都无法自如地工作…… 不过幸好最后的结局还不错,她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很有天分,于是开始练习学习作曲,制作音乐,也算是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梨花的情况是看不清、读不出,后面还有织田大辉的情况是读得出、写不出…… 书里面介绍的这些孩子各有各的阅读困难和障碍,很多现象让我等普通人难以置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人真实地承受着这样的困扰。

除了孩子们,书里还介绍了因为孩子有阅读障碍而受到学校、社会指摘的父母,他们也被粗暴地冠以「傻瓜」「教育不当」「失职」「糟糕的养育者」之名,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这套书成书于 2003 年,至今已有 20 多年的时间,相信今天的家长和教育系统对于儿童学习障碍的理解和认知都比当年要更加全面先进,像这样充满压迫感的氛围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也许已经少了很多。

可是现实生活中,学习障碍孩子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所改善呢?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一些一线城市的儿科里相继开设「学习困难」门诊,让学习这件事的病理性困境逐渐被大家所知。可即便这样,我问了一圈,仍然有很多朋友其实对此并不知情也难以置信。

就好像这次上海儿童医院放出门诊信息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觉得荒诞可笑,会在媒体的各种报道里看到类似「吃啥药能治数学不好啊」「贴个肚脐贴是不是有奇效啊」之类的调侃,只能期待随着报道不断增多会有更多人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吧。

也许你想说,我家孩子挺好没有这毛病,我还有必要去了解它吗?

孩子发育得全全乎乎的,自然是可喜可贺,可我还是觉得,如果可以,学习障碍这件事值得所有家长了解,甚至应该也当成冷知识告诉给孩子们。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完《我没偷懒!》《我能学会!》这套书之后有个特别沉重的感受,就是故事里的这些孩子,不但承受着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更要面对同学的不理解。

对于很多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难理解其他同学不识字、不识数,读不出课文、算不出来算术的困境的。 孩子们也许并非出于巨大的恶意,刻意做出 嘲笑、轻视、疏远、孤立等行为,但有时童言无忌的无心之话,也有可能成为伤人的尖刺。

理解这世界的更多可能性,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也能帮助孩子们成为更具同理心,更加开放、包容的人吧。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

祝您周末愉快~


本文作者:
看着看着就看不懂了的废废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书

欢迎点击下图进店看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哈哈搞笑视频  ·  这是哪村的村长?太有才了!
8 年前
算法与数据结构  ·  如何快速学习一门新技术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