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Costco在亚洲急速扩张的十年。1994年,Costco在韩国开了在亚洲的第一家实体门店。1997年和1999年,Costco的仓储式卖场又分别登陆中国台湾和日本。目前,Costco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一共开了51家门店。
Costco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共有51家门店
不过,对中国大陆市场,Costco却迟迟按兵不动。知情人士告诉《天下网商》,Costco其实早在1999年就在北京开设了办公室,并派驻高层为进军中国绘制战略地图。然而,在对中国传统零售市场环境做了多年考察之后,Costco却最终决定撤回北京团队。“虽然一直渴望进入中国市场,但Costco一直没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入华计划。”该知情人士说道。
福布斯杂志撰文披露,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Costco CEO Craig Jelinek曾表示,Costco还不觉得有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因为他们在亚洲的其他地方做得很好,而进入中国有可能是一个“有风险的行动”。Costco不想把战线拉得太长,超出管理层可控的范围。
这一犹豫,Costco在中国市场门外徘徊了整整15年。这15年见证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商超品牌在中国开疆拓土、急速扩张的上升期,也见证了传统大卖场模式逐渐失灵,转而“减肥瘦身”向社区超市过渡的转型期。而在另一个战场,以淘宝和天猫为首的电商平台,在线上培育出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零售市场。
Costco也察觉到了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依旧没能找到合适的入口。转机出现在2014年3月。在美国农贸处ATO牵线下,阿里巴巴海外业务高层和Costco高层在美国见上了第一面。彼时,正值跨境电商“元年”,多项政策红利不仅孵化出许多跨境电商平台,也吸引了一大批海外品牌。
当得知跨境电商这一新兴模式后,保守而谨慎的Costco一反常态,下了一个快速的决定——去天猫国际开店。不过,对于从未进入中国更没有做过电商的Costco来说,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总部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台湾分公司。Costco台湾团队也随即与天猫国际团队展开了密切联系和调研。台湾杭州两头跑的“飞的”异常频繁,没日没夜的电话会议更是常态。
“我真的很担心,国内消费者真的知道Costco,知道Kirkland(Costco自有品牌)吗?”据当时负责这一项目的天猫国际小二回忆,在调研期间,Costco的一位台湾高管一直在问这个问题。当他得知了Costco的Kirtland坚果在大淘宝30天的代购量时,非常震惊。一个月后,Costco美国总部的电商VP和台湾CEO再次造访杭州总部,这次会面之后,Costco美国决定正式开始申请天猫国际。最终,Costco只花了5个月,便成功在天猫国际开出了旗舰店。
该天猫国际小二透露,在当年4月第一次到访Costco位于台湾内湖的总公司时,对方的电商负责人跟她说,Costco是稳健的美国大公司,对于每一件事情,都是考虑再三的。其实在做这个决定(到天猫国际开店)之前,他们是想在台湾开一个官网,来进行电商试水的,而且他们打算用一年半的时间才上线,为此团队还报了很多电商课程,打算慢慢学慢慢研究。天猫国际小二笑答:阿里巴巴向来是火箭速度,我们不会有一年半的等待。
项目开始后,双方都发现上了一条回不了头的高速公路。上述天猫国际项目负责人回忆,虽然经历过很多项目,但这个事情还是让她觉得出乎意料地困难,因为这不仅是电商,还是跨境电商,要让客户学习怎么在天猫国际经营,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供应链,物流,仓储,技术对接等非常多的后端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店铺上线三天内,Kirkland坚果订单过万。一个月后,Costco迎来首个双11。除了坚果以外,另一大爆款蔓越莓干也极受欢迎,这导致从美国仓库起运的蔓越莓远远不能满足双11的订单量。为了赶上交货期,Costco不得不从韩国、日本和台湾的仓库紧急调运蔓越莓发干。“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追单!追单!”负责Costco的天猫KA小二,到现在还对当年紧张的场景记忆犹新。
Costco自有品牌Kirtland坚果成跨国网红
在天猫国际的三年,Costco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在变化剧烈的国际商家双11排行榜中,Costco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Top 10榜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