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信,在中国,有一半老年人买过保健品!
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
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
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
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
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骗子的自述
......
我从一个大学生被“洗脑”后变成骗子,再去给老人“洗脑”行骗。
毕业后,我来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就是保健品销售。
与公司签约后,我和同学们被安排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培训过后,我被送到一家已经开了6年以上的“养生馆”去学习。在那里,有购买保健品长达5年以上的老人。
那些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内心很可能并不认可保健品,但没有老人愿意承认自己傻,“如果说不好,这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我被公司洗了一遍脑,再被这些“固执”的老人洗了一遍脑,对保健品的神奇疗效几乎深信不疑。
保健品销售员要发传单、拉人进店、团购、送礼品…每次开会,会议记录上都有流程。
没多久,我和几位同事被派到一家新的“养生馆”,“养生馆”挑在了一个老小区,这里老年人多。
我们每天早上吆喝着拉老人来店中测血压,用很和善的语气和老人谈,老人是不会抗拒的。公司有专人培训保健品销售员,有一套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些是必须背会的。
保健品不能说保健品,会说“保健食品”,加上这个“食”字后,老人容易会对此放下戒备心!
聊天还是为了“筛选客户”。老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是不是自己管钱,都直接关系到他们能不能买得起保健品,买得起哪个价位段的保健品。
“养生馆”时常组织“养生会议”,用鸡蛋、大米以及“生态养生杯”这些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参加。只要让老人觉得“这个杯子非常好,来了就免费给你”。
为了研究顾客,我们每天晚上6点闭馆就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最重要的是,我们会请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忽悠老人的骗子,他可能什么医疗健康知识都不懂。
为了卖出产品,我们会制造“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购买时我们要老人数货、验货,并且劝老人当场吃下。甚至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老人碍于情面,最后也不会拒绝。
利用老人的同情心和“养生专家”,开骗!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
我骗过金额最大的老人是倪阿姨,82岁,老伴已经去世,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退休金有2000多块。
倪阿姨:
我家庭条件真的不好,每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块,你这保健品动不动就四五千上万块,我根本买不起啊!
我:
你来了我们店里,买不买是您的事,但讲不讲是我的事。不然公司给我们开工资,我拿着不安心。
倪阿姨:
你每月工资多少啊?
我:
我们每个月底薪是1800元,还会有提成。
倪阿姨:
那是不是我买了你的产品,你就会有提成?
我:
是的,一大盒保健品一般提成是200块。
倪阿姨:
小伙子出来工作真不容易,你讲讲你们的产品吧,我好好听一听…
后来在一次“养生讲座”后,我安排倪阿姨和“养生专家”展开问诊,当时房间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养生专家”非常准确地“诊断”了倪阿姨的病情。
我不断问“养生专家”,“纳豆”对倪阿姨身体是否会有好处。“养生专家”在肯定好处后,我还不断向他“争取”优惠。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专家”最终松了口,答应把价值8000多元的一大盒“纳豆”以及一系列赠品打折卖给倪阿姨。
在问诊的前一天,我早就给“养生专家”介绍了倪阿姨的病情,这场问诊更像是事先导演好的“双簧”,所谓的“优惠”也只是我们演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