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来广州,瘦了7斤。新天气、新饮食、新节奏,一切都在慢慢适应中。瘦到120斤,就回到20年前的体重了。
8月1日,领到律所执业许可证,8月5日,领到广州律师证。
除了领证那天,司法局律管处领导来验所颁证,内心有点小激动以外,其他就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了。律所静悄悄的开张了,一如做人做事的风格——低调。
关于人生,中国人强调自省,西方人讲究真实与表象的关系。我也许是自省、真实、表象三者的结合体,虽不伦不类,但也自成体系。虚荣、贪婪,也许可以获得短暂快感,但是追求赏心悦目,还得做回最真实的自我。
下午,与行政团队开了个微型茶话会,探讨了行政团队在律所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律师团队再专业,如果没有专业行政团队,犹如一部动力强劲的好车,配了比较渣的轮胎,跑不快的。
在发展贡献的配比上,律师团队:行政团队=6:4,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在薪资方面,也应当体现专业行政团队的价值所在。
靖霖广州的律师团队,出了点小问题,但是没有影响我们开启大门、招才纳贤的节奏。生命长河中,你会遇到谁,与谁擦肩而过,都是莫大的缘分。不急不躁,在正确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
对于所有来谈加盟的朋友,我都没有和他们谈愿景、使命。因为,论硬件,我们还不及普通中小所;论品牌,靖霖在广州几乎没有影响力;论案源开拓,我们有先天的短板和劣势;论广州本地人脉和资源,我们几乎是空白。这样的情况下,和人家谈我们每年要做到创收多少,要处于行业什么地位,无异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那么,我们有什么足以吸引他人的特质?律师之间更通畅的沟通+淡化商业氛围的业务交流+可以落地的培训计划、目标+明确的推广思路+扎实的品牌沉淀+责任人。传统综合所是以商业模式组建团队、开拓业务,实现商业价值。我们是以人合模式为导向,通过业务培训粘合团队,形成专业口碑,最终在市场上变现、实现专业品牌的商业价值。模式,决定发展路径。
律师的学习培训,只要有干货,从来都是自觉自愿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他人催促。如何保持培训质量、有的放矢,如何处理好培训的个性和共性矛盾,如何保持律师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的。
今天上午,加了律所全部同事的微信,朋友圈一下增加了几百人。先从身边熟悉的人着手,让他们知道靖霖广州的存在。下一步,开展一些线上、线下活动,让广州的律师同行认识靖霖,逐步树立品牌认知度。
低头赶路,稳步推进。
抬头看路,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