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创伤是1至44岁年龄阶段人群死亡的首要因素,也是导致人群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中,20%~40%创伤患者的院内死亡是由于大量出血所致。换句话说,快速控制出血和较好的复苏技术可以预防出血所致的死亡。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将出血所致的死亡率降到最低?这里先提出一个概念: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是指针对重度创伤患者,快速控制出血(输入血浆:血小板:红细胞为1:1:1的血制品,最接近再生全血比例)、防治凝血异常、最大程度地减少晶体液输注的管理策略。
DCR理念是由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发展而来,由美军创伤性外科顾问于2006年提出,是救治严重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重要原则。既往已有研究显示,早期输入较高比例的血液制品(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可改善患者预后。然而,目前仍没有大型、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十分有价值,对两种输血方案(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比例分别为1:1:1和1:1:2)用于重度创伤和出血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相关内容于2015年2月发表在JAMA杂志上。
该项实用性强、Ⅲ期、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中,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Holcomb博士等对研究对象进行筛选,共纳入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680例重度创伤患者,他们分别来自北美的12所Ⅰ级创伤中心,且具有需要大量输血的指征。患者接受的其他治疗基于当地监护标准(不进行干预,也无对照)。研究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两种输血方案。第一组(n=338,简称为1:1:1组),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比例为1:1:1;第二组(n=342,简称为1:1:2组),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比例为1:1:2。该项研究患者的主要转归为24 h和30 d的全因死亡率。预先设定的辅助转归也用以评估两种输血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止血时间、输血量、并发症、手术发生率、出院时和30 d后患者的功能状态等。通过Mantel-Haenszel检验、Cox分析等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重要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① 1:1:1组和1:1:2组患者的24 h死亡率[12.7%对17.0%,-4.2%(95% CI -9.6%~1.1%),P=0.12]和30 d死亡率[22.4%对26.1%,-3.7%(95% CI -10.2%~2.7%),P=0.26]无显著差异,见图。
② 失血,是首个24 h内的首要致死原因,1:1:1组因失血而死亡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1:1:2组[9.2%对14.6%,-5.4%(95% CI -10.4%~-0.5%),P=0.03 ]。
③ 1:1:1组成功止血的患者显著多于1:1:2组(86%对78%,P=0.006)。
④ 在首个24 h内,1:1:1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接受的血浆量(7 U对5 U,P<0.001)、血小板(12 U对6 U,P<0.001)多于1:1:2组,红细胞量(9 U)相似,但最终发现两组间预先设定的辅助转归(23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等。
综上所述,对于严重创伤、大量出血的患者,当血浆、血小板、红细胞的输入比例为1:1:1和1:1:2时,两组患者的24 h和30 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是,1:1:1组成功止血的患者更多,24 h内由于失血导致死亡的患者数量较少。(其余内容略) 。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公众号及网站等禁止转载。任何投诉、建议、投稿等事宜,请申请加微信号EBC0003为好友进行沟通!)
请长按上面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直接关注麻醉学大查房微信公众号(mazuixuedachafang)。
请长按上面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申请加医生及出版人YU为好友,会有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