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去英国转了一圈,记录下一些所见所闻。
这次旅行,前后跑了八个地方,包括伦敦、剑桥、牛津、温莎、巴斯、约克、爱丁堡、温德米尔,从大都会区、二线城市、三线小镇,到四线乡村都去了。
相同的感觉就是,英帝不愧发达国家,人民彬彬有礼,绅士无处不在,基础设施极为完善,细节一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常可以看见天鹅、松鼠、栗子树同处一片蓝天下。
这是两百年工业革命的底蕴,真不是后起国家几十年就可以追上的。
今天的英国,已经没有什么制造业了,但是你仍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工业革命的遗风。不说那些红砖墙、白漆窗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也不仅是街头巷尾遍布的红色金属风的用具,比如电话亭、老派出租车、金属阶梯。
只说一点,火车。英国的火车或许没有中国新一代的高铁速度快,本身也已经不再生产火车,但是在英国出行,火车的便捷性仍然值得赞叹,一点不比日本的新干线差。这趟旅行所去往的每一个目的地都有火车连接,即买票即上车,每趟之间的间隔都不超过一个小时,不用安检等候,就像地铁一样,非常方便。
硬件的优势虽然不再,但是能买到的都买回来,以软件的先进来优化硬件的配置,使其达到最优解,这或许就是英国之所以发达的所在。
在英国的不同城市之间穿梭,同样能看得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都说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了,而英国,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老龄化社会。对于这种状态,他们或许已经适应很久了。
最明显的,就是大都会区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巨大分野。
我们都知道,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其他所有城市,包括伯明翰、曼切斯特、爱丁堡,人口都只有几十万,以我国的城市分级来看,都只能算是中小城市。在工业革命时代,这些二三线城市依靠低地价、低廉的劳动力,建起来了星罗棋布的工厂,极尽繁荣。
但是自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二三线城市们就明显的衰落了,与伦敦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伦敦的人口,相当于排在他后面的21个城市的人口总数之和,而经济规模,大概相当于后面的30个城市之和。伦敦集中了英国最好的政治、文化、金融、科技资源,很多时候,我们讲英国,其实讲的只是伦敦而已。
这样就不难理解,年轻人纷纷涌进伦敦都会区寻找工作,而小城市们大多只剩下了旅游业、政府部门、餐饮零售的一些工作机会。在英国北部的小城镇里,满眼可见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而在伦敦,到处都是充满着活力的年轻人。
这种巨大的分野,在我国也已经开始出现苗头了,比如说各省的二线工业城市,近年的发展就明显不如省会。这或许是服务业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
说说伦敦。
伦敦的活力是让人惊叹的,虽然不做大哥好多年,但是其国际化程度一点不逊于美帝。街上黑人、印度人、伊斯兰人比例相当高,查了一下资料,目前伦敦的白人比例仅为57%,以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十年左右就将降到50%以下了。
虽然多元种族相处难免会有龃龉,但整体来看,伦敦的开放和对有色人种的接纳、同化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在伦敦街头,匆匆赶路的非裔亚裔白领,和本土白人的打扮、神态并无二样,除了肤色,你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差异。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目前的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就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亚洲移民后代,父亲是公交车司机,母亲是裁缝,从小在廉租房里长大,后来依靠个人奋斗成为一名律师,进入政坛,先后担任司法大臣、财政大臣、伦敦市长。
这样的励志传奇,在我国社会的现状下是难以想象的。相似的故事,也只有在盛唐年间才能谱写了。
除了国际化,伦敦还有一种高级感让人印象深刻。
简单来说,就是无处不在的弥漫着一种精致、考究的氛围,从人的衣着打扮到物的用料细节,都是如此。在中国,这种体验通常在五星酒店、高档会所、甲A写字楼才能感受到,但在伦敦,这就是城市的普遍气质。
这种高级感来自哪里呢?
我想这大概和伦敦的产业生态有着紧密关系。据统计,服务业目前在英国经济中的比例已经高达八成,在伦敦这样寸土寸金的都会区,更是接近百分之百。
其中,从事金融业的人口就有80万,其他职业,包括零售贸易、酒店餐饮、租赁中介、软件互联网、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广告会计、律师医生等。
服务业和工业从业者的一个基本差异就是,他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挑剔的客户。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训练出极好的礼仪、谈吐和衣着打扮,配套的接待场所也要尽量高档,久而久之,城市的高级感就孕育出来了。
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
英国的服务业比例高达八成,扣除一成的农业,工业已经没剩下多少了。所谓的脱实入虚,英国已到了一个极致状态。
那么,没有了工业,英国的服务业靠什么生存呢?
答案是,靠全球市场。英国的四大服务业,金融、教育、IT和商业服务,都是依赖于全球市场的。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就不用说了,整个欧洲都靠他来融资,英国的大学教育、留学生、教材输出,也是执全球牛耳。在IT方面,承担着许多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的作用,在市场营销领域,则是全球重要的广告创意中心。
可以说,英国尤其是伦敦,发挥的其实是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职能,生产线虽然搬到了亚洲,但是在更高层级的决策中枢部门,由于专注,英国的竞争力反而得到了强化。举个例子,许多总部不在英国的跨国公司,比如丹麦的嘉士伯、荷兰的喜力、瑞士的雀巢,当他们需要制作广告、聘请律师、寻求财务支持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通常会是伦敦。
这正是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法则,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专注打磨,做到全球第一。
英国二战以来一直被唱衰,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社会发展水平而言,依旧位居第一军团,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他的自信、开放和多元化,令人刮目。
在伦敦商业繁华区摄政街,有一家地标式的hamleys玩具店,当时家人在里面转了好久,我站在门口,随手在手机上搜索了一下,惊讶的发现,其老板竟然已是中国人。
早在一年以前,这家有百年历史的玩具连锁店就已经被千百度鞋业买下来了。细细搜罗就会发现,与之类似的收购还有一大堆,比如餐饮连锁品牌Pizza Expres,连锁百货店弗雷泽,连锁影院Odeon,连锁酒店Kew Green Hotels,连锁培训机构Promethean,外币兑换连锁店ICE,伦敦最有名的赌场利升赌场,最有名的艺术类出版社ACC集团,最大的游戏公司Jagex游戏,还有大量的私立学校、足球俱乐部,他们的老板都已是中国人。
中国人在这里的渗透是如此之深,实际上享有“收购英国”大名的,并不只是李嘉诚,当然也不仅仅是中国人。中东富商、俄罗斯富商、印度富商,各种资本都在这里汇聚,英国从来就是不拘一格的接纳,与全球资本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系。
在地球村的朋友圈里,英国应该是社交人脉最广的那一类,美帝、中国、南方、北方,全是好友,无论世界经济浪潮如何更迭,英国都有机会切下一块美味的蛋糕。
——END——
研报解读 | 分析师访谈
宏观大势 | 行业研究 | 企业分析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加君临微信:ansonad,备注“真实姓名+机构+行业”;商务合作:加微信junlintianxia97,备注合作意向;转载白名单:公众号对话框内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