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被永久封禁,这是新号: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主编温静  ·  多家电视台,上新一批“00后”主播! ·  昨天  
CHINADAILY  ·  Z WEEKLY丨Anime meets ... ·  2 天前  
CHINADAILY  ·  Sports丨Is Santos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客WeThinker

《流浪地球》与批评它的好理由| 微思客

微思客WeThinker  · 公众号  · 时评  · 2019-02-17 19:59

正文

若即若离 | 微思客撰稿人

这几天电影流浪地球所引起的讨论无处不在,在这篇文章里,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阐述说明二件事:a.明确这部电影播出的语境,b.如果想要批评一部科幻片,什么不是批评它的好理由。


一、这是一部什么语境下的电影

1、首先观影完我个人觉得大概可以确认这么五个关键词:“回家”,“中国”,“希望(亲情)”,“灾难(科幻)”,“拯救”。

其中,第一个关键词对应春节应景,电影放在贺岁档体现春节的主题回家过年无可非议。

第二个关键词是针对大陆市场和作者自带画风,大陆市场的观众大多爱看这个主题,小粉红比反粉红多,消费能力评估更高,那当然选这个主题啊。而且即使不谈市场因素,去掉这个主题审查可能更难过。

第三个关键词是影片主题,文学作品大多都有这主题,其实没啥好吐槽的。去掉煽情也不适合春节的气氛,但如何煽情可以商榷。

第四个关键词是题材,即灾难背景下的未来世界。

第五个关键词是故事的主线,也是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行动理由,整个故事由此推动。(中二少年初期带妹作死的行为不算)


2、这五个关键词出发我们其实可以有两个视角去看待这样一部电影:

一种是春节时的贺岁片,这时候前三个关键词是电影的核心,而作为一部春节时的贺岁片,这部电影无需承载多少意义,只要情节比较紧凑,故事写的还行,然后结局比较喜庆足以。电影中北京市第三交通委的魔性话语、选择一瓶酒来做杀手锏、场景中的春节配乐、新年快乐的台词、最后的团圆结局(没有人便当)、木星没有把地球炸掉在这个角度都可以得到理解。


而如果我们观影时更注重后面的两个关键词,把这部电影当做科幻片来认真对待,那么这部电影显然是可以商榷的。作为一部科幻片,尊重现代科学的共识性结论(比如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是有引力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并将之作为主题发掘是一部科幻片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幻片的理由,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其与其它幻想类电影是不同的。由此出发,科幻片需要尊重两种不同类型的批评,一种是所有类型电影都面临的共同批评,比如故事情节、故事合理性、技术制作、演员的专业水准、场景布局、道具制作、导演构图等等,一类是科幻类型的电影必须面对的独特批评:科学上的错误(不尊重科学)。这也意味着,如果你要认真对待这部作品,声称它是文学创作所以科学上的硬伤不具有重要性的回应是错误的,因为这会直接否认科幻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幻的理由,在这种批评策略下,文学将覆盖所有科幻,科幻作品难以被看做文学分类下的独特类型。虚构和虚构是有区别的。


二、什么不是批评它的好理由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批评这部电影的好理由呢?

从先前的论述出发,我们可以知道,直接批评科学上的错误是批评科幻作品的好理由,从所有电影必须具备的共同因素批评它同样是可商榷的理由。针对前者的这几天有不少,比如毕导推送的 《流浪地球》中5个笑死我的bug (阅读10万+)、世界华人观察推送的 同济大学教授:《流浪地球》里的科学常识错误实在太多了 (阅读2.5万)。


这里想针对当前的批评,说一说什么不是批评这部科幻电影的好理由:

1、批评某个演员本人而不是他的演技等于学术讨论中的人身攻击,这是最下流的一种批评,本来没必要说,但鉴于豆瓣上很多一星的批评都是这种,所以这里提一下。


2、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不是一个好理由。这个提法参见界面文化的推文 《流浪地球》引爆网络舆论:科幻、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主义 (阅读1.1万),全文一共出现三次“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词,标题一次,正文两次,正文两次出现都跟在《三体》这部作品后面,所以这和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


3、所谓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情绪:看完电影都会知道,在电影中除了刻意造作的强吼了几句中国以外,电影中的中国都是以联合国-中国的形象出现的,严格来说其实电影中的中国概念可有可无,已经做到淡化了。但电影强行把中国作为台词放上去可以理解,毕竟针对大陆市场,而且还得过大陆的政审。(这里还有一篇针对电影做分析的有趣讨论,参见离山十里《流浪地球中究竟有没有坚持党的领导》(没有链接),作者认为流浪地球中的世界是一个人类主动选择的类似中国的制度,但这种说法也不靠谱,正如后文所说的,电影的细节缺失之处是由想象力填补的,我完全可以解释说《流浪地球法》早已对灾难作出预防性授权、中文成为重要的语言之一依旧在中国地区电视台通用、放弃一半人是当时最不坏的选择,英美政府做不出但人多国家完全可能在联合国民主投票中被强迫作出这一决定等等)


4、两种有趣的批评:第一个来自法学学术前沿公众号今天推送的 亲情版战狼领航世界 该欢呼还是惊恐? (阅读8852),主要批评电影尬吹亲情,第二个来自澎湃思想市场前天的推送《流浪地球》的政治想象: 以“人类”的名义要求“人”的牺牲 (阅读1.6万),主要批评刘对人类作为整体概念赋予高于人的位格。很显然这是两个对立的批评,但现在有趣的出现在对同一部电影的评价中。


首先说澎湃推送的批评,全文主要批评的依据来自于小说和大刘的访谈,电影就只有开头那一幕很多人死于灾难,但电影中这是背景性的,决定的标准也交代了是抽签(你能找到比纯粹抽签更公平的办法么?),讨论的意义不大。电影中与之类似的情景是地球联合政府决定放弃地球人口让领航空间站离开的决策,但这也不是什么以人类的名义要求人的牺牲,而是为了文明的延续,在专家认为拯救计划可能性为0的前提下不得以作出的选择,所以就电影来说,这篇推送无论道理对不对,但跟电影没啥关系。


而法学学术前沿的推送《亲情版战狼领航世界 该欢呼还是惊恐?》与之前创业邦的推送 《流浪地球》吴京为什么不招他们待见 (阅读10万+)都认为吴京以集体主义为幌子满足一己私利(救自己儿女)的嫌疑,但问题是在那种伦理困境下,吴作出救自己亲人的决定很难理解么?他被抛却在一个萨特式的伦理困境中,他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他无法逃避选择(逃避选择=选择放弃地球),他与地球政府的代表人讨论并得到形式上的合法性授权(不讨论正当性问题),无论他作为个人选择冒险去赌概率还是选择放弃地球,都既可以被批评也可以被辩护。而当前批评与辩护的主要思路其实也都来自于后果主义这样一种理论资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