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经信委
发布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相关信息,提供办事指南、政策服务信息、产业技术前沿。回复粉丝的提问,提供全市加油站、文化创意地图、i-Shanghai地图等服务功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ane的小K屋  ·  资本家最喜欢的15个“经济学武器库”! ·  19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男子花300块怒砸豪车!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经信委

为人形机器人“狂奔”夯实创新赛道

上海经信委  · 公众号  ·  · 2025-01-16 10:59

正文


转载自:文汇报


国地中心工程师正在对“青龙”人形机器人开展抓取训练。(受访者供图)


这就像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是铁头铁脑、憨态可掬的人形机器人,导师则是相关工程师。借助这里的训练和学习环境,机器人有的在蹒跚学步,有的尝试挑战陡坡,有的则一遍遍练习抓握水果……这就是位于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公共平台,它的使命是从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育等多个环节入手,为行业厚植创新土壤。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人形机器人正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当前,这一产业尚处于发展早期,产业链创新链上一些环节缺失,给创新创业造成阻碍。而随着国地中心这样的公共机构介入,上海有机会打造更完善的人形机器人创新生态,为未来的产业爆发蓄力。


“头雁”选择浦东


国地中心是由央企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建设的。去年5月,它在张江启动运营,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一员。半年多来,他们相继推出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研发具身“大脑”和相关数据集等,取得积极进展。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行业要突破,不能靠企业和创业者单打独斗。实际上,中心的使命就是扮演“头雁”角色,以长期主义态度,面向行业共性和痛点问题,集合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打造赋能平台,服务包括整机、零部件、软件和算法等在内的整条产业链。


目前,国地中心已组建一支近150人的团队,8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许多核心人员此前在北京工作。谈到落地上海的原因,许彬表示,上海在人形机器人发展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周边产业链布局完整,特别是产业管理能力很强。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具备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能力的企业大约一半来自上海。特别是以浦东张江机器人谷为依托,汇集了产业链关键环节要素,并集聚了一批代表性企业。在这样一片热土上,国地中心更有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和产业一同成长。


关键环节补短板


虽然人形机器人的亮点和卖点是“人形”,但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其真正的灵魂和关键并非与人“形似”,而在于“神似”,也就是能借助具身智能“大脑”,灵巧控制身体、理解指令任务、自主完成工作。为此,一方面要开发机器人核心硬件,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软件和算法开发,提升控制和智能化水平。


许彬告诉记者,开发具身智能大模型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仅如此,大模型的开发无法闭门造车,必须在现实场景中反复打磨。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普遍在数十万元以上,初创团队和开发者要想“上机”,开发相应的具身智能模型,高昂的成本可能会让他们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开发者和企业要想找到打磨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也并不容易。这些就是国地中心希望努力填补的产业链创新链缺失环节。


比如,他们发布的全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身高1米85,拥有行业领先的43个关节自由度,站在“青龙”的肩膀上,开发者和企业就能实现低门槛、高起点的开发。


再如,国地中心上线了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Loong”,目前已吸引数千名开发者,形成开放创新的环境。此外,他们还在打造机器人中试基地、组建产业基金和孵化器。总体而言,这一系列举措和布局,都力求在需求到应用之间搭建桥梁,让产业形成闭环。


以场景撬动产业


对上海来说,国地中心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支点。实际上,通过这个新型机构,上海正在摸索一个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需求、匹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和技术竞争中,相较于美国以高密度人才和资金投入为亮点的“打法”,我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完整丰富的配套产业链,以及广阔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初期,最重要的应用方向是“进厂打工”,也就是走进制造业场景,成为智能产线上的一环。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有条件率先实现工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替代人工,但这要求产业链和创新链能够提前与工业场景进行适配。


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上海前瞻布局,在人形机器人市场真正井喷前,就从场景和应用端入手,加强创新资源供给。市政府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不仅要依托国地中心打造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基座,还要积极推动优质企业场景向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行业开放,在年内试点开展百台以上的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据记者了解,近期,国地中心建设的首个可用于1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的具身智能训练场将正式启动,未来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一同运营,其中不少训练科目将由来自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家用电器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定制。而未来几年,该训练场还将进一步大幅扩容,以满足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需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