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地国。可是如果只注意到它那空前绝后的巨大领土,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时代的意义。只有把它和法国、俄国的全球扩张行为对照起来观察,才会发现重塑世界版图的真正力量是工业革命。
论军事战绩,成吉思汗当然是无与伦比的。不过历史上恰好有一个君主的战争轨迹与他十分相似,可以两相参照。此人名叫耶律大石,生于
1087
年,比成吉思汗大
75
岁。他是一个汉化了的契丹人,参加过辽朝的科举,并且考中了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在金朝攻灭辽朝的过程中,他成为军事将领。但是因为无力回天,他便临阵脱逃,带着
200
铁骑向西而去。
耶律大石在西行途中,一路上收编、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队伍扩张至数万人,最后在今天新疆一带“重建”了辽朝,史称西辽。西辽建政之后,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反攻金朝,可是屡战不利,只好转而向西扩张。这位败军之将从此时来运转,很快就征服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威震中亚,势力直达咸海。他的后人还击败过统治着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的古尔王朝。
1129
年,耶律大石被尊为古尔汗,意为“世界之汗”。
耶律大石的传奇一生可以如此总结:他令花剌子模臣服于西辽,而西辽只是辽朝的分支,辽朝则灭亡于金朝。数十年后,成吉思汗崛起。这位一代天骄首先就击败了金朝,那么随后他征服西辽,灭亡花剌子模,似乎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事实上,比耶律大石再早
600
年,公元
5
世纪时,匈奴人也发动过类似的西征。他们被汉朝击败后,先迁徙到中亚,然后再进军欧洲,不仅劫掠了东、西罗马帝国,还一度围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上帝之鞭”的绰号,最早就是罗马人称呼匈奴王阿提拉的。
如果把以上几个案例对照起来看,那么成吉思汗的伟业,似乎就不能完全归功于他个人或者种族的某些品质。事实上,东北亚地区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才是这些世界征服者的真正力量来源。要知道,游牧民族的两大根本发明:马镫和复合弓,就都起源于东北亚。
在波斯人撰写的《史集》中,作者惊讶于蒙古人对科技的重视。蒙古人以残酷无情、大开杀戒出名。但是在屠城之前,他们通常会把铁匠、木匠、工程师等专业人才挑出来,收编留用。在此类人才中,他们最重视的是医生。据记载,成吉思汗西征时,就有大量的汉医随军。
成吉思汗重视汉医,可能始自西夏之战。蒙古人攻破西夏城市之后,士兵们都忙于抢劫金银。唯有契丹谋士耶律楚材抢占了几部书籍和
2
车大黄。大黄是一种用于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后来蒙古军队中发生疫情,这
2
车大黄拯救了数万名士兵,令成吉思汗大为惊诧。
《元朝秘史》详细描写了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时期,有一次受到箭伤的处理过程。他先是让别人用嘴帮他把伤口中的淤血吸出,然后再喝些冷水冲调的奶酪,便结束了。既不知包扎,也不懂用药。蒙古人的这种医疗水平无疑是非常落后的。当然这也是高原上物种稀少,无药可采的结果。
汉医、中药的引入,无疑大大缓解了蒙古军队的伤病减员。成吉思汗西征,历时
5
年,行程万里,几乎是马不停蹄,后勤隔绝,而兵锋始终锐利。要说饮食还好就地解决,但是如果没有超凡的随军治疗力量,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忽必烈对医学的重视与成吉思汗一脉相承。他建立元朝之后,下令收罗全国人才,除大儒、高僧之外,就是名医。而且他求医并不专为了自己长生,同时还着眼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元朝实行医生免差、减税政策,待遇从优。此外还开设了专门的医学
13
科考试。《伤寒论》、《神农本草》、《圣济总录》等书都被编为教材,广为传播。元朝开设全国医科考试,要比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早了数十年。
史料显示,蒙古人到南方后非常容易生病。这一方面是因为各地病源不同,蒙古人没有相应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从低密度的草原转入高密度的城市,人际传染病就成了一大问题。《马可波罗游记》提到,所有经办忽必烈饮食的人,都必须用面巾遮住口鼻。这说明蒙古人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细菌,但是已经懂得采取措施,防止空气传染。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该国的防御力量集中在东、南两个方向。因为该国北部是著名的“红沙漠”,历来无人能够穿越,所以不需要布防。不料成吉思汗让他的儿子分兵迎击花剌子模大军。自己带领大军主力,历时数月穿越了“红沙漠”,迂回到花剌子模军队的后方。完成了这个漂亮的战略包围之后,蒙古人西征的胜局事实上就已经奠定了。
在总结这一战役时,人们通常只是注意到蒙古军队的风餐露宿,吃苦耐劳。不过其实在戈壁草原长途行军,最大的危险并非饥寒,而是迷路。草原与大海一样,面积广阔且景物单调。人们通常只能依赖夜观星象来判断方位。当然,
大部队也许会找到向导来带路。但是
由于蒙古骑兵随时需要分散穿插,所以辨识天文可以说是每一个蒙古骑兵的必备技能。
利用星座定位,并不算什么高深的科技。但是由于西征的行程极远,总共跨越了
5
个时区。所以中亚的午夜星空,要比蒙古的午夜星空偏东,所有星座的位置都会有所不同。这就给定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要对它进行调整,就必须掌握时差的概念,至少得理解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面。
蒙古人的天文学是怎么解释的,我们无法考证。不过有一名汉族道士叫作丘处机,他在成吉思汗西征时前去投奔。他从山东一路跑到中亚,著成一书《长春真人西游记》。其中记载到西行途中的一次日食。他每到一地,都向人们问起此事。他发现,新疆人观察日食,时间是正午,看到的是日全食。而在中亚,日食发生的时间是上午,而且只是日偏食。对此反差,他不仅不以为怪,还正确地指出,日偏食是由于月亮遮挡太阳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有丘处机这样的人才在身边,成吉思汗肯定不难获知当时最先进的天文知识。
成吉思汗的孙子们建立了
4
大汗国。其中忽必烈统治中国,旭烈兀则征服了波斯。他们之间的科技交流非常频繁。先是忽必烈派出了几名中国天文学家前往波斯,协助建立了著名的马拉盖天文台。其中最著名的学者在波斯史籍中称为
Fao moun dji
,可惜中文名字已不可考。然后波斯方面又派出了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到中国,帮助建立了回回司天台。
东西方天文学知识的大交流产生了一系列科学成果。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就是其中之一。这项工程覆盖
27
个观测点,北至西伯利亚,南至中沙群岛。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授时历》达到了与
300
多年后哥白尼相同的精度。
除了天文,蒙古人同样热衷于地理。元朝举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次黄河溯源活动。其本意在找到一条通往西藏的水路,但是没有成功。
此外元朝还修编了《全国地理志》和《天下大地图》。前面提到的扎马鲁丁也参与了这两项工作的编撰。此人很清楚地球的形状。在回回司天台中,就有他制作的地球仪。那么《天下大地图》是否也运用了球形世界观?由于此图已失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有他的参与,亚洲各国的面积比例会真实得多。这本来可能是一个改变中国人世界观的机会。他还最早地把《几何原本》带到中国。可惜很快就失传了。直到
300
多年后才由徐光启再次引进。
根据欧洲人的记载,蒙古远征东欧时,对梁赞公国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战术。梁赞公国位于伏尔加河边,城墙厚实高大。所以蒙古人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就地砍伐森林,在城市之外又造了一层木质围栏。这道围栏建得比城墙更高,而且密不透风。城墙上的欧洲士兵无法往外射箭,甚至看不到外界的情况。但是蒙古人的发石机却可以把石块和燃烧着的焦油不断地投掷进来。封闭的环境产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恐慌令守军弃城而逃,蒙古人则先让出一条路,转而再从背后掩杀。战场上很快就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这些欧洲士兵至死也不会知道,这是蒙古人围猎野兽时常用的战术。而那种围栏,正是蒙古猎圈的放大版本。当然它也不是简单地放大。真正的猎圈是用兽皮围成的,而这里用的是木材,工程量更是增加了何止千百倍。如果再考虑到它是在战争环境下迅速实施的,说它是一项工程奇迹恐怕也不为过。由于蒙古人没有做木工的传统。所以有人猜测,这些木材工程是由随军的汉人木匠完成的。蒙古史料也指出,蒙古人的军事装备中包括“斧、锛、锯、凿”这
4
种典型的汉族木工工具。
在进攻南宋重镇襄阳时,蒙古军队又故伎重演。这一次,他们的猎圈已经进化成了一道土木长城,总长度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