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Irene
编辑 | 王凯同學
写在开头
在2018年1月的JP Morgan会议上,Samsung Biologics(三星生物)的CEO TaeHan Kim先生展示了三星生物的2018年CMO预期生产能力(如图1),同时提及了公司A和B。小编就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当前制药C(D)MO的发展模式以及Lonza、Boehringer Ingelheim和Samsung Biologics的C(D)MO发展现状。
制药C(D)MO的发展模式
根据EYGM公司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制药C(D)MO发展报告来看,2016年C(D)MO的整体市场大约在620亿美金,年增长率6~7%,这个增幅略高于整体制药市场的增长。C(D)MO的产业价值链如下:
C(D)MO的商业模式伴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进,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目前常见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特殊技术和平台的创新者,第二类是不断扩大规模的集成者,第三类是沿着客户制药周期扩展服务的整合者。其实联想起来,这也是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及的最经典的三种竞争战略形式。
生物制药C(D)MO三巨头的现状
根据以上的背景介绍,我们进一步看一下Lonza、Boehringer Ingelheim和Samsung BioLogics的发展现状与战略安排。
Lonza
是一家有着120年历史的老牌CMO公司,总部位于瑞士,2017年其在制药领域的核心业务销售额超过21亿瑞士法郎,EBITDA为31%。虽然公司因为一些新的投资使得债务与税前利润的比达到2.89,为历史新高,但对于一个管理和运营经验丰富的欧洲公司来说只要收购业务整合顺利、新的投资逐步有回报,那么预测公司在未来两年的债务风险就将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Lonza目前CMO的细胞培养能力在259KL,生产地点有五个,包括美国的Portsmouth、Hayward,英国的Slough、西班牙的Porriño以及新加坡的Tuas。作为一家CMO的全球领导者,从它的网站介绍上可以看到公司策略的变化,公司除了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加大与大牌制药公司如Sanofi等的合作力度以稳住产能的规模效应外,也在积极开拓ADC的技术平台和细胞治疗的外包服务,其中2017年5月宣布成功收购PharmaCell B.V就是扩展细胞治疗服务的很好例证。当然Lonza也在坚持垂直整合的策略,延伸服务到前端工艺开发,在传统的明星的细胞系筛选GS系统专利过期之后公司也推出了新的细胞系CHOK1SV,特别是侧重于对糖型有特殊要求的单克隆抗体的开发, 所以可以说它其实是一家整体实力较强的C(D)MO。总体来看Lonza运用的是综合的战略和业务模式,不同阶段的侧重不同但都较有重点,较为稳健。
Samsung BioLogics
可谓是CMO行业的后起之秀,它的发展速度之快不可谓不惊人。如果一切顺利,到2018年底它将拥有352KL的细胞培养能力,超过Lonza和Boehringer Ingelheim,成为全球第一。公司成立之初时的发展策略还是比较明确的,就是在大规模的生物制药生产上为大型制药公司提供外包的服务。公司成立之后一边牵手Biogen成立Samsung Bioepis,一边与AstraZeneca建立合资公司Archigen Biotech,致力于生物仿制药的开发和生产,其实也是为未来有效利用产能做长远规划。根据公司网站介绍,计划于2018年完成的三期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一个全年无休的采用N-1Perfusion技术进行CMO服务的工厂,有望在时间和成本上为Samsung BioLogics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Samsung BioLogics是CMO行业坚定的集成者。并于今年2月22日的发布新闻称,其三期已经接到了第一个价值USD 148M的订单(如果产品成功走到商业化生产)。2017年Samsung BioLogics的销售额为459M韩元,同时税前息前收入也相对之前有大幅增长,公司现金流也比较充足,从2011年发展到现在也算是步入成长正轨。当然CEO TaeHan Kim先生在展示2018年的战略时也提及,公司会逐步增强药物前端的开发能力。只有加入了开发能力Samsung BioLogics才可能成为真正的C(D)MO公司。
最后来看一下
Boehringer ingelheim
,最先也是目前唯一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C(D)MO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CMO公司之一,他们已经拥有了35年的历史和成功生产超过27个生物药物的经验。Boehringer ingelheim主要通过BioXcellence的平台提供从DNA到最终灌装制剂的全线外包服务,它的细胞培养总体积达220KL,厂房设施位于德国的Biberach、奥地利的Vienna、美国的Fremont和中国的上海。公司还未公布2017年的财报,但从历史数据来看BI的财务状况一直都很稳健,C(D)MO的业务占整体业务的比重不大,但相信2017年应该会有不错的业绩。在BioXcellence的平台上Boehringer ingelheim特别强调的是One Stop Shop的理念,整体感觉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它都积累了多年的技术经验,不同的步骤在细节上都有自己的特色,非常有工匠精神,同时新建的生产基地也与时俱进地采用了一次性技术,可以说是一个在规模基础上精益求精的集成者。
小编感想
综上来看C(D)MO的业务要做出特色和规模是非常不容易的,小型的C(D)MO公司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特色的技术可能仅能在短时间因市场的兴起而获得一些业务,但长期来看这是一个拼经验和积累信任度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短期上市或长期经营都需要设立一个长远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具备打持久战的耐心。这几年国内的C(D)MO企业发展迅速,期待更多有特色的玩家能早日树立自己在全球江湖老大的地位,小编乐观地相信这一天指日可待,毕竟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大都希望建立更强的软实力来服务全球。后续小编还会关注国外中型C(D)MO公司的现状,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部分图片来自公司网站截图或网站公开信息
https://www.samsungbiologics.com/front/eng/media/upcoming-event-view.do
http://www.ey.com/Publication/vwLUAssets/ey-study-opportunities-in-the-consolidating-cdmo-industry/$File/ey-study-opportunities-in-the-consolidating-cdmo-industry.pdf
http://annualreport.boehringer-ingelheim.com/fileadmin/pdf/bi_annual_report_2016_group_management_report.pdf
https://www.biopharma-reporter.com/Article/2017/07/28/Lonza-building-plant-for-modular-biomanufacturing-service-at-Visp
https://www.lonza.com/about-lonza/media-center/news/Tensid/2017-07-26-04-45-English.aspx
欢迎加入小编团队成为小编一员
请加 小编微信号:wuwenjun7237
如有技术解读、行业洞见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email protected]
版权为生物制药小编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