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十一人
本号由十一位专业财经记者创建,专注深度分析、独家报道,研讨企业兴衰,推动阳光商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财经  ·  李彦宏回应DeepSeek大火:创新无法被计划 ·  20 小时前  
数据宝  ·  杠杆资金大手笔加仓股名单! ·  昨天  
国资报告  ·  新春走基层 见证新“动能”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十一人

汤道生:C巨头怎么做B市场

财经十一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12-05 18:03

正文

腾讯擅长的和不擅长的都十分明显,这决定了腾讯在B市场的独特路径

汤道生 | 文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 汤道生


去年9月30日,腾讯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在这次调整中,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被认为是腾讯向产业互联网进军的标志。腾讯在To C(消费者)端积累多年,正在拓展深化,重点布局To B(企业)和To G(政府)业务,并且不再是内部赛马式的分兵种作战,而是BG(事业群)化的集团军作战。


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涉及的行业非常多,这一年来,我们的核心工作是搭建理解每个行业的专业团队,在外内部培养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我们一起探索产业互联网的业务。


我们不可能独力深刻了解那么多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的水都挺深,团队在不断学习每一个行业的理念、玩法、核心需求和痛点。腾讯进入产业互联网,目标是带着数字化技术,从另一个角度成为行业的助手。


“9·30”组织变革后,腾讯集团将“科技向善”作为使命和愿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主要服务To B和To G市场,更强调围绕腾讯价值观延展,不仅需要客户导向,更要求口碑、用户价值。


如何赢得口碑?首先是态度,过去一年中,我本人在内部牵头倾听客户的声音,加强对服务团队的投入,越是投入,听到的客户要求就越多、听到的对腾讯的期待就越多,这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机会。


腾讯在个人用户市场有强大、多元化的资源和基因积累,这将成为我们开拓产业互联网市场的利器,但具体怎么做,需要平衡和智慧。


用好C端优势



战略很多时候是在做选择题,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我们还是清楚腾讯在这个新战场上的比较优势和相应路径的。


比如,微信拥有庞大的生态,这是腾讯的独特优势,这个优势可以帮助我们在C To B的战略上想得更多一点,挖得更深一点。又比如在零售、教育、医疗和汽车等垂直行业,我们会特别利用腾讯这些年所积累下来的To C能力,诸如微信支付、游戏、音乐和视频。这都是在我们做To B和To G业务时可调用的能力。


今天中国的数字化市场,每个选手都有不同的能力,有人是硬件出身,有人是互联网偏某一类服务,认清腾讯在通讯、音视频、广告业务领域的优势,以及在营销方面的经验,基于腾讯的原有优势来延展To B和To G服务,客户认可,做起来也相对得心应手。


有一个案例我不得不提到,广东省政府牵头的“数字广东”战略中,被最多提及的是“粤省事”服务,服务中融合了腾讯包括微信在内的多个To C能力,是腾讯在数字政务中找到能发挥To C优势的最佳契合点。


微信,是腾讯开拓数字政务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政府工作人员,微信都在承担连接功能,所以有人说,微信是腾讯在B市场的一个重要入口。


不过,我不会用入口这个说法。入口,意味着掌控,意味着引流。 还是以数字广东为例,企业微信服务于公务员沟通的需要,承担的是一个通讯工具的功能,我关心的是,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不同的沟通需要,我们的工具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换句话说, 腾讯所有在个人消费者市场积累的优势和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开拓政府和企业市场的利器,这需要一个目标统一的战略来承接和指导


所谓战略,最终是选择并用好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延展。


我们一直在反思、探索,我们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腾讯集团早期做拍拍,想进入电商领域,后来发现,除了自己做,还有更合适的选择,就是投资京东和其他电商平台,从自研转到投资。后来我们又看到,线上线下的战略联动,有很多需求并不是投资一些公司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也会自己做一些事情。


在一些腾讯没有直接进入的细分市场,我们反而会找到机会。比如有的零售店不太愿意和有竞争关系的平台商合作,腾讯不做零售,和他们没有竞争关系,我们为他们提供智慧零售方案,通过扫码购把线上、线下通过两拨人打通,让到家的服务更频繁。这种零售方案引流的客户,是线下忠实的顾客,可大大提升GMV(平台总交易量)。


对于零售商来说,微信开放平台的小程序是去中心化的,零售企业可以长期自我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在某个领域可以慢慢地、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进去帮助该领域的企业。


有人问我,从C端触发需求,腾讯的B端业务是否能够重现微信红包那样的跨越式增长?微信红包其实是一个极端例子,网络效应强,正常来说,To B业务不会出现这么强的效果。腾讯在C端的资源优势肯定是能在B端发挥出来的,但怎么用、怎么做,每个行业的方式不一样。


如果腾讯要在B端市场继续深挖下去,只依靠C端资源,服务能力是有限的。仅是零售领域,这么多零售商和品牌商,腾讯无法独力服务。 最终打磨出来的运营方式,还是要把它输送出去给我们的服务商、给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让他们去服务于更大范围的零售客户群体。


腾讯在这个生态中是什么位置和边界?我目前没有很清晰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希望服务的产业越来越多,但腾讯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干了,有些事,即便阶段性干了,初衷也是把模式走通。这应该已经是行业的共识了。


没有C端优势的领域怎么办

腾讯在个人消费者市场的优势并不万能,不能全部嫁接到政企市场。有一些场景,典型的像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比较复杂,腾讯的C端优势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办法是,选定某一些行业重点做,花大精力把行业的特色做透。此时,我们的努力方向更多基于技术,不断打磨算法,建立一个体系。


这些领域目前确实不是特别能发挥C端优势,相信总有机会、总有一天我们会形成闭环。以工业制造领域为例,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会通过后面的环节到消费者。把前面的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做透了,后面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拿出我们的C端能力。


产业互联网中,腾讯扮演的角色之一,是打通不同的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光是服务产业,再细分还可以分为好几层,比如金融、零售消费,它们其实都是属于服务端的范畴。我最近常问自己,怎么把不同的环节打通?这是我们的机会吗?


产业互联网不是之前的把IT技术用在某个行业,而是需要联动,让每个环节的参与者有更强的信息互动,他们不仅为了提升生产质量,更在意用户满意度,如果我们能把前端用户连接到后端生产,这个价值是最大的,今天只有少部分行业在初步尝试这一点。


在实践中,我们也在学习新的打法。腾讯擅长线上,但B端市场并不是线上全闭环的,线下的功夫更重要。比如,如何吸引潜在客户,打法和线上完全不同。这时候注重的是区域覆盖,需要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人,哪怕不是腾讯的销售,也得是腾讯的合作伙伴,代表腾讯把产品、服务给到客户。在这个市场,线上的玩法完全失灵。


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外界关心腾讯的B战略,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腾讯总部是否给CSIG下达过具体的营收指标,或者用户KPI? 我想说的是,1999年如果你只用收入去衡量腾讯的价值,那么你一定错过了今天的腾讯。 当今天面对产业互联网时,这个道理仍然适用。


开端第一年,我们如履薄冰,所有的事情,从内部到外部、从基础到进阶,都需要强大的内心和适应力。


B市场需要持续的投入,是件烧钱事儿,好处是一旦规模化后壁垒也很高。前提是沉得住气,忍受得了寂寞。这一年来,做得最多的,其实是最基础的工作。


跟原来To C预付费的业务相比,To B的业务模式复杂得多,为了把我们的业务通道完全打开,这一年我比较大力推进内部经营管理系统的升级和改造。从原来的销售管理系统,到服务的CRM,再到合同、销售业绩考核、交付项目管理,甚至每个产品的报价规则管理,过去这么多环节都没有一套很好的系统串起来,这件事很基础,而且不得不做。目标是要把业务流程打通。


我也争取到了很多公司其他团队的帮助,比如财经线的IT把我们的财务需求作为很高优先级来满足。一年后,我终于能看到这些都在一步一步改善,系统也在一步一步优化。


系统通道打开后,下一步要做的是完善内部流程。我们的团队这一年已经进化很快,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个提升过程可能需要几年。


服务生态的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我能感受到,腾讯的技术能力已经被初步认可,但政企市场需要大量的人力服务,我们需要更多人,我们需要很多不同类型的人融合到一起,建立一个新的“英雄联盟”。


作者为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此文由本刊记者谢丽容采访整理; 编辑: 马克,原载2019年12月2日《财经》杂志



阅读更多

科技巨头竞逐新赛道: 重新定义政企 市场

隆冬将至,核能供暖来了,你用得上

业内激辩: “十四五”控制煤电应该激进还是缓和

汉能的“垓下之围”|李河君:要么死掉,要么伟大

史上最大IPO来临,投资沙特阿美划算吗

沈阳机床重组落定,央企通用技术成第一大股东

人人都怕被偷拍,防偷拍会是一个好生意吗

未来五年五大商业趋势

腾讯云首次披露财报数据,三季度增速达80%,如何维持高增长?

更宽历史维度下看中国企业全球化

为了双十一省钱,我辛苦半个月,最后却赔了

中国零售70年: 从张秉贵到李佳琦

欧洲主流为何不愿限制华为

5G商用:套餐为什么要按速率收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