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票票贡献了至少20亿《战狼2》的票房,北京文化宋歌的宣言掷地有声,但是看似欢乐的庆功背后,笔者认为,淘票票与阿里影业的隐忧却也日渐明显。
阿里影业及淘票票的未来与其说是功德圆满,不如说是荆棘密布。主要基于两大因素:财务数据,以及同业竞争。
先说财务数据。
8月30日晚间,阿里影业公布2017年中报。报告显示上半年阿里影业实现营收10.62亿元,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13%。
财报显示,内容制作业务收入1.1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4335万元相比,增长了156%。上半年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业务盈利3150万元,去年同期则是亏损4500万元。
看似业绩大幅增加,但是财报另外一方面却透露着隐忧。财报显示,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4.85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4.66亿元。净亏损还上升了4%左右。
阿里影业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3倍,却为何比去年同期亏损的还要多?
官方宣称的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及港币等外币升值而引致的汇兑损失,以及淘票票的市场费用。“
汇兑损失?笔者认为这一损失远不及淘票票的市场费用,只是公告方故意先提及了汇兑而已!
正因为互联网宣发业务扩张,淘票票市场推广支出费用暴增至11.86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本已经数额巨大的5.237亿元又增长了一倍以上。阿里影业的中报也默认”2017年上半年,淘票票透过为影院提供票务补贴稳步扩大其用户基础,因而产生巨大的市场费用。“
原来,还是”票补“惹的祸......
明眼人应该发现了,阿里影业中报的主旋律就是:
互联网宣发业务为阿里影业带来主要的收入,仍然是其整体营收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整体确认9.139亿元,同比增长331%
但是,中报显示,尽管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分部收入增加,但是大部分为被淘票票的市场费用所抵销。2016年同期亏损,也”主要因为淘票票的市场费用(主要是对观影人士的票务补贴)投入所致“。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阿里影业的亏损主要是因为淘票票的市场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所致,但是阿里影业仍然坚持不断对淘票票进行投入,并不惜代价扩大其市场份额。
恰在此时,北京文化和《战狼2》的出现,让淘票票看到了烧票补的奔头和乐观前景。如果每一部影片都可以有《战狼2》或者阿里自己批片进来的《一条狗的使命》这样的高回报表现,那票补无疑就可以继续砸,再怎么砸都没问题,因为收支平衡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理想上来说)
所以,阿里除了要和北京文化庆功之外,更要深度捆绑住这个当下最火的”摇钱树“,因为淘票票的入不敷出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说完了财务问题,再说同业竞争。
猫眼和微影即将合并,众所周知。腾讯系的两股势力即将联盟,对抗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但是,阿里似乎很淡定。对于近日猫眼和微影要合并的传闻,淘票票总经理李捷称:”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没办法评论,阿里巴巴一直不太考虑竞争对手想什么,而是用户想什么,淘票票一切都围绕着用户做决定。“
可是笔者并不这么认为。
淘票票花了大钱换来暂时的行业第一位置,这一位置将在猫眼和微影时代合并后被完全扭转。猫眼的大股东是光线影业,微影时代的背后是腾讯,而微影时代刚刚才和腾讯投资的京东达成战略合作。除了外部的压力,阿里影业成立以来高层频繁换帅,已经向外界默认了在市场竞争和变化中面临的压力。
不仅是来自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的威胁,淘票票的竞争者们在运营模式上也开始做战略上的大调整。
今年5月,光线公布了猫眼一季度的财务数据,数据显示“猫眼收入超过6亿元,前3月的平均月利润超过5000万元,单月最低利润超过4000万元。”
这一数据预示着,猫眼开始盈利,标志着大规模票补的时代也许即将过去。微影时代、百度糯米也基本都在2017年以后停止了大规模票补。
目前还在大规模砸钱票补的基本上就只有淘票票。
这样的竞争态势,用一句话就是:阿里继续烧钱,腾讯合纵连横。
北京文化之于阿里影业,究竟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相信读者自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