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程序出现问题,能不能做到对办案人员实时自动预警?
在江苏,检察机关积极研发大数据案件监督管理平台“案管机器人”,实现对案件的智能化管理。通过系统自动比对,能够对办案检察官发出期限预警、风险预警、权利保障提醒、办案活动出错提醒等提示,从而确保办案检察官及时履行相关义务,防范司法任意性。
“案管机器人”还能全程监控办案留痕。依托刑事案件的唯一案号和录入时的提案程序,将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监督和对法院审判活动监督,以及对刑罚执行机关的刑罚执行监督有效“串联”起来,案件办理从侦查到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法院审理,最后到监狱执行,都全程留痕可供查询。
“点对点落实办案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王松苗介绍,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为每位用户建立唯一ID,确保案件办理过程全程留痕,无论相关办案人员调整到哪个部门、是否退休,都可以查询到其所办理的全部案件;案件一旦进入到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除法定原因之外不可人为进行撤换更改,所有的司法办案活动都置于聚光灯下,最大限度挤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有效消除管理死角与监督盲区。
在廉政风险防控方面,司法大数据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检察机关从梳理检察职权事项入手,与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有效对接,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系统。系统与各项办公办案软件充分对接,将检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17种主要情形和办公办案程序不规范容易导致的432个风险点全部录入,对控告申诉接访大厅、办案工作区、检察宣告庭、派驻检察室等场所进行视频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比如监督发现某基层检察院法警许某在对犯罪嫌疑人执行监视居住看护过程中,为对方提供通信工具的线索,并由此挖出许某受贿的犯罪事实。”王松苗举例介绍。
智慧元素更便民,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去年2月,最高检通过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向社会公布了聂树斌案再审检察建议书,客观展现了检察机关在监督纠正案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王松苗说,信息公开提升了检察机关的亲和力和公信力。
“老百姓可以通过12309门户网站、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得全国检察机关提供的专业服务。”不久前,最高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12309检察服务中心平台的一站式检察服务,更为便民。
“接听群众电话来访时,通过智能语音技术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然后将文字内容与互联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收集的信息开展大数据分析,找出有价值的关联性信息,从而为解决群众诉求提供参考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热力地图,找出群众反映热点问题的高发地区,从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及解决提供技术支持。”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钟福雄介绍。
“检察机关将案件信息公开情况作为案件办理的必经步骤,该公开的一律公开。”最高检控告检察厅厅长许山松介绍,为了更好地保障律师阅卷权,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和微信服务平台专门设置了“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平台,律师通过网上预约,可以直接在网上查询案件信息。
为了方便律师阅卷,2015年最高检部署应用了电子阅卷系统,实现律师随时申请、随时阅卷,改变了过去承办人全程陪同律师阅卷可能产生的时间冲突问题,也缩短了律师复印案卷的时间,有效保障了律师执业权利。谈及如何进一步便利律师工作,钟福雄介绍:“检察机关将打造网上阅卷中心和远程听取律师意见平台,优化辩护人在检察环节的业务网上办理功能,智能分析律师需求变化和趋势,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