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下时间线:
-
12月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
12月1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
-
12月11日,上海市科委发布《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一周内,3项政策密集发布,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准备?要明确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我们到底面临了什么困境。
行业困境
1.从业企业,多而不强
“中国可能拥有全球最多的科学仪器和试剂公司。”
这是我最真实的感触。
你无法理解一个如此垂直细分的行业,能有如此多如牛毛的玩家,
离心机
公司随便能找出上百家,
质谱仪
至少有五六十家,甚至连
电镜
我们都能找出十几二十家……试剂耗材领域更甚,做离心管的,做化学试剂的,做培养基的。
哪个赛道不是挤满了几十上百家竞争对手?销量我们完全比不过,但比公司数量,我们确实“遥遥领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公司普遍多而不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被行业广泛认可的产品;二是缺乏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元器件供应能力;三是公司收入规模普遍偏小;四是盈利能力依旧很弱。
在整个中国科学仪器行业中,整体规模超1亿美元的公司屈指可数,即使营收规模最大的聚光科技也仅有30多亿的,还不及赛默飞的1%,市值更是只有1/200。
2.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尽管国产仪器发展了几十年,离真正的替代进口可能仅有一步之遥。可科学仪器和高纯试剂的独特性就在于:
最后1%的差距很可能决定了研究活动的成败,它需要我们花费更长的时间去追赶
。在这之前,我们依旧要乖乖依赖进口产品。
3.需求不振,产能过剩
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内这几年经济形势挑战不断,下游需求明显放缓,上游供给却在不断增加,行业竞争格局日益恶化,大量细分品类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在低端通用型产品上,更是陷入了惨烈的价格竞争。
过度的价格竞争破坏了行业生态,使得部分优秀的链主公司被迫卷入了价格战。
进化风暴在
《科学仪器上市公司为何陷入发展困境?》
一文中列举了部分公司的研发、销售、管理费用偏高的问题。事实上,作为后来者的国产仪器公司为了以时间换空间,不得不投入超额费用来快速缩短差距
,而价格战会让这些处于投入期的公司面临经营困境,于是,他们不得不被迫削减投入,但这并不有利于行业的进步。
4.政府补贴,事与愿违
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对于科技发展很重要,这点我相信决策层不可能没有意识到,
但行业小散乱的现状,注定了想通过简单行政补贴的方式进行支持是非常有难度的。
2022年年底,为了刺激内需,促进国产仪器进步,国家推出了
重大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的政策
,那段时间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争先恐后临时组织采购计划,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极其罕见。
但回过头来仔细一想,我们发现这种缺乏指导政策的运动式采购,对行业产生了很多预期之外的影响。
原本我们打算通过这种预算外资金来给国产仪器行业添把火,但事实是
进口品牌无论是整机厂商还是核心零部件厂商都赚得盆满钵满。
现阶段,我们没有大设备的产业基础,产品也远没有达到有竞争力的水平,到最后
国产仪器公司不仅没有实现丰收,还把客户未来几年的经费透支个干净,真可谓事与愿违
。
5.脱钩断链,风险剧增。
特朗普重回白宫,这对于中国而言绝非好事。我们必须考虑科学仪器和高端试剂的脱钩断链会带来怎样的风险。
中美之间竞争的核心本质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如果把科学研究比作制作美食,那科学仪器就是锅碗瓢盆,试剂耗材好比柴米油盐,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失去了高端科学仪器和试剂耗材,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只能望洋兴叹。
我们看到美国对中国科技的封锁与制裁正在变得越来越精准。
美国的出口禁令的原则是
在尽可能小地影响美国利益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完成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封锁
,而科学仪器和试剂又恰恰符
合
“产值不大,影响巨大”
的特点。
美国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分析仪器的供应链,要想遏制中国科技发展,
最狠的方法就是切断对中国的高端仪器供应
,他们完全有能力这么做。这时候无论是
生物制药、半导体、新能源,都有可能像人工智能领域一样
,因为被切断了高端芯片的供给,导致科技树被锁死。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国下一阶段的制裁会包含更多的科学仪器和高端试剂。
政策背后的考量
讲清楚目前我们行业面临的现状,再来看近期推出的几个政策会更容易理解国家对科学仪器和高端试剂行业的
战略落脚点。
1.明确国产定义,划清扶持范围
过去国家支持科研工具创新主要通过
重大仪器专项
等方式进行,更多侧重在
供给端、研发端,
这种支持模式
解决了部分仪器“从无到有”的问题
。但科学仪器从研发出来到市场销售,再到应用推广,距离真正实现商业价值还差距甚远。
我们有不少国家科研项目最后成为了摆在陈列室的荣誉,而非真正商品化的成果
。
这次国务院《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则明显更侧重于
需求端
,让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仪器能够应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去,去接触更多的应用场景,在使用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加速产业成熟。
2.鼓励采购国产,推动供应链落地
此前中国在很多科技领域也缺乏优秀的国产产品,比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我们怎么做呢?
我们邀请苹果、特斯拉到中国建厂,用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补贴政策吸引他们把生产制造放到国内
,进而把供应链也落地中国。
科学仪器领域,不少龙头企业的细分产品已经实现了国内生产,比如
岛津的苏州工厂,美谷分子的上海工厂,安捷伦的杭州工厂
等,外资企业喜欢把量大、技术壁垒不高的通用产品放到中国来组装,但对高端质谱、电镜、核磁、核心零部件等产品
出于技术保密
等考虑迟迟不愿落地中国,这部分产品的零部件供应链也一直停留在海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财政部在《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中,
对国产产品从工艺到零部件比例都进行了明确,对国产产品的生产主体全面放宽,且给予了国产产品的招标评分优惠政策
,这就意味着你只要将工厂和供应链转移到中国,哪怕前3年只是进来做组装,也能享受这个优惠政策。
3.避免陷入价格内卷
财政部政策出台后,很多朋友理解上有些偏差,认为是国家直接对国产设备进行20%的补贴,事实上是对政府招投标过程中对价格这个项目打分时,国产仪器的价格按下浮20%进行评分,对在打包项目中国产比例超过80%的,整包价格下浮20%进行评分。
为什么这么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国产仪器技术指标与进口产品仍有差距,客户案例也不够多
,因此这两项打分通常不高,这时候
价格分
成为了重要的争取项。
为了能中标,
极限压低价格的情况屡见不鲜
,其实这种自杀式降价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产业都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企业没有利润就无法进一步投入研发也无法进行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这会让还没有成长起来的中国科技服务产业陷入更大的困境。
4.通过并购整合做大链主企业,消化过剩产能
在供给端,科学工具市场显然不需要如此多的重复投资和同质化产品,我们缺的是像赛默飞、安捷伦、丹纳赫这类在行业内具备影响力的规模型企业。纵观整个科学仪器、试剂行业的发展史,无数生动的案例都证明
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
是企业做大的双翼。现阶段我们在部分细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这种竞争优势往往被分散在不同的小企业身上
,
他们需要重复投市场和管理资源,而越是竞争激烈,经营效率就越低,陷入越努力越贫穷的境地
。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研发创新的
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
,他们的优势在于
品牌影响力、商品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融资能力,
这时候利用一二级的估值差异完成对行业的整合是最好的成长方式之一,通过并购基金的模式又尽可能地将并购的经营风险在外部消化。《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是在深刻理解行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务实举措。
为什么是上海?
三个政策中,有两份来自于上海,尤其是
《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几乎是精准地阐述了未来三年上海在科学研究工具领域的布局野心,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上海?
1.上海有最好的下游产业基础
上海有华东地区
最好的教育和科研资源,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60余所高等院校,光211高校就有近10所;
上海有最好的
生物医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