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剪枝者
年轻人的城市、行业与生活选择助手。主推:新一线(传统一线新区与强二线城市)、新行业(传统行业新方向与新兴行业)、新朋友(同学同事之外的同辈/同类)。信息互联网时代,路径似乎无界蔓延。剪枝者协助年轻人将9-10条可能路线缩减为3-4条。
51好读  ›  专栏  ›  剪枝者

每轮工业化扩散都要一次50-60年的技术长波

剪枝者  · 公众号  ·  · 2019-05-26 12:25

正文

1 一轮工业化扩散需要50-60年

概括的看,世界上只有一种工业化,工业化的扩散是按照师承关系来进行的。因为工业化太复杂;复杂的系统需要模仿和学习,难以自己独创。

工业化的扩散需要扩散源的产业到了可以扩散的阶段。产业可以扩散,要求它已经成熟,能够在其他低成本的地方大规模落地。因此,工业化的扩散就是原发经济体特定大产业成熟以致老化、向后发经济体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对原发经济体老化的产业,对转移目标地来说却是完全崭新的新兴产业。

同时,所谓产业成熟,是相对于新兴的产业而言的。只有当一个新兴产业出现以后,原来的产业在对照之下才会逐渐变成成熟、老化、以至可以放弃的产业。新兴产业的附加值高,年轻一代愿意干,成熟老化的产业附加值低,只有中老年劳动力群体还在坚持。所以,产业转移的前提是:一轮新的产业技术革命长波发生,为新生代找到了出路,老一代的产业于是逐渐转移;否则,谁会愿意失去成熟的低附加值的产业呢?

所以,每一轮工业化扩散都要一轮长波技术革命。

按照康波技术长波的经验规则,一个成熟的大产业需要50-60年。因此,工业化的扩散,或者说产业转移,就是以50-60年为节奏来进行的。

一个假说因此就形成了:一轮工业化扩散或产业转移要50-60年。

以历史经验来验证。

2 英德美欧的工业化扩散:1750-1950年代

英国,1750-1820年代,第一轮技术革命,使用水力和小步改进的纺织机器来生产,1780-1800,棉纺织品出口增长16倍。此时英国没有自己的第二波技术,因此还没开始转移。

1830年代,烧煤的蒸汽机驱动机器化生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机械加工、蒸汽轮船、蒸汽火车形成新的产业。英国棉纺织产业此时已经完全成熟,向德国和美国被动转移。

1880年代,德国和美国在重工业上大举投资,钢铁制造、内燃机、电气成为新的产业。此时英国乡绅失去了当年的冲劲,从工业审美转向乡村大宅审美。英国率先发明了一些技术,但是技术的改进和规模化应用,却已不在英国。新兴产业的主阵地在德国、尤其是美东,成熟以后反哺英国。这跟现在很可能正在发生的数据和智能技术长波何其相似:美西首先发明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但技术的改进和大规模应用,却是在中国沿海城市。

1910年代,汽车、石油、家电行业渐次兴起。主要在美东五大湖地区展开。这些成果再回流到欧洲,主要是西欧。苏联在此阶段,开始吸收美国和欧洲的重化工业成果。这虽然不好叫产业转移,因为美欧的相关产业依然在扩张,但却是一次真实的工业化扩散。

此时,英国也在石油、汽车产业上试图夺回领先地位,德国对此发起挑战。在新兴大产业上的地位竞争,是一战、二战的深层次原因。战争不仅仅来自个人冲动,而是更主要的由人类的地位等级竞争心智模式所驱动。等级地位竞争的心智模式,则是哺乳动物界的悠久传统。

3 美国向东亚的工业化扩散:1960-2020年代

1970年代,美东的家电、汽车等产业已经完全成熟,美国大城市化已经接近完成,美国城市化率从1920年代的30-40%翻倍到70%。美东地区的发展陷入高原停滞。此时,美西开始进入ICT革命的信息业时代。

于是,美国已经完全成熟的纺织产业在二战后向日本转移,接着,1960年代,日本再承接美国的家电汽车产能转移。到了198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在消费电子和信息产业这个最新的产业上追赶美西。这引起美国的警惕。后发经济体做成熟产业,先发经济体无压力,正好可以将资本和技术释放出去再赚一笔钱;但是如果后发经济体在新兴大产业上挑战先发经济体,肯定会引发地位竞争。男人喝酒无论多么喧闹乃至发酒疯,但是他们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座位次序从来不会坐错。产业地位排序比老大老二的年龄排序问题波动度高。

日本像德国一样在汽车产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今天依然是全球第一汽车大国,然而在半导体电子产业上却逐渐失去了相对于美国的优势。不像德国应对得当,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连续犯错,先为缓解货币升值压力推行低利率政策、在地产和股市泡沫形成后又急速紧缩,大开大合,用力过猛,只能被动调整,失去投资能力。即便如此,在1980-1990年代的中国,日本产品依然风靡一二十年,成为沿海城市一代人的回忆。

韩国比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晚二十年。1960年代,韩国承接日本的纺织产业转移,1980年代,开始进入汽车行业,2000年代,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韩国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在半导体产业上逐渐接替日本的位置。今天的韩国,在半导体、造船、大炼化、汽车行业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日韩之所以能够进行压缩的工业化,每20年完成英美德50-60年一轮的长波技术革命,原因不在制度优势,而是在于纺织汽车石油化工家电等产业在他们启动工业化追赶时已经足够成熟。他们在进击新兴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业时,都曾遭遇重大挫折。

没有什么功夫是可以省的。如果一件事看起来比别人做得快很多,那只是因为这件事的知识已经足够成熟有利扩散。当你要跟别人做一样的新事情时,一,自己探索试错的成本代价不会更低,二,拼地位比等级这样的竞争不会少。

工业化从美国向东亚的扩散,也主要发生在第五次技术长波发展的阶段,1960-2020,也用掉了一轮康波。

这次扩散进程中,规模更为庞大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吸收日韩等东亚经济体工业化的经验和资本。中国以日韩工业化追赶时期相似的速度,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路上。

中国的产业规模更庞大。由于中国沿海和内地可以看作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所以,产业扩散也发生在中国的沿海和内地之间。中国沿海的纺织服装产业有一部分也去了内地城市,汽车家电产业则更快的向内地省会城市扩张,在半导体产业方面,内地少数科教大城市也与沿海城市同台竞技。

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完全成熟,在家电汽车化工等产业上逐步接近成熟,在半导体产业上在努力追赶,在数据和智能产业上形成了局部领先。

4 中国向东南亚非洲南亚的未来工业化扩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