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未来三年:守住,稳住,扛住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维吉尔之死》:维吉尔为什么想要焚毁《埃涅阿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9分钟读完《怪诞行为学1》,从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自己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31 19:58

正文

【小王子荐读】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会有大量的非理性现象,似乎很多人总是会有着莫名其妙的举动,会失控。那么,这些一时冲动是否有没道理可言呢?


在今天分享的这本《怪诞行为学》中,作者丹·艾瑞里告诉我们: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恍然大悟的经济学,用行为经济学家的另类视角看世界,从此你看待生活的眼光会全然不同。


荐读者:小王子,新媒体工作者。




你认为自己理性吗?《怪诞行为学1》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蜗牛说(ID:woniushuo-HF)


人类是多么神奇的一件杰作!他的理性多么高贵!才能多么无理!……行为像天使,悟性像天神!宇宙之至美,众生之灵长!

——《哈姆雷特》第二幕


我们丝毫不怀疑莎士比亚如此赞叹人类的神奇,以至于时时刻刻都自我陶醉,把自己置身于万物之上,妄自迷恋。不只有莎士比亚赞叹人类,现代科学也从人类的进化史和对大脑的结构研究中,把人类视作完美的必然选择,认为人类在判断和决策上天然地具有推理能力——理性。


理性之于科学和人类至关重要,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天然优势,但也仅仅是一种完美的期望。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怪诞行为学》中让我们看到人类的非理性——我们与完美之间的差距


理性地看待我们的“不完美”,有助于帮助认识真正的自我,也为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提供一个重要的支点。别忘记,本书的英文原名是“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直译出来是“可预期的非理性:形成我们决策的背后力量”。


1


相对论的真相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的知己,无论蓝颜或者红颜,会像连体婴儿一般亲密得“形影不离”。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能力与气质上,要么高度相似,要么是反差极大。高度相似可以视作“英雄惺惺相惜”,那么反差呢?是的,那就是对比。


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很少不大对比的选择。如果你知道这个秘密的话,当你的同性朋友请你陪伴他(她)一起约会,那你就需要当心是不是要替人充当诱饵了。


相对无处不在,而人们在选择之前总少不了比较。比较在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一般的比较都是在同属性的事物之间进行。


比如在上面的“约会”例子中,你与同性朋友的差不多,但外貌略逊一筹,异性的选择的时候就自然进行比较,从而增加你同性朋友的约会的成功率;相反,如果你强于同性朋友,没有邀请,最好有自知之明不充当“电灯泡”,除非你“居心叵测”。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有到了具体的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买一件大衣,却不知道买哪一款,直到淘宝推出明星同款才明确;看到亲戚朋友家宽敞、舒适的房子,才明白自己憧憬高品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知道同事年薪比自己多5万,才会愤愤不平。


一切都是相对的。


不同事物放在一起,会引起我们不假思索的比较。不但喜欢拿事物和事物比较,还喜欢把容易的事物集中比较——可以回避不容易比较的事物作比较。而在商品销售中,商家把这种把戏运用得炉火纯青。帮助你在两难之间进行选择,利用可以预期的行为定价。


系列产品定价策略(空调):


1.xx定频空调:1500元(基本冷暖型)

2.xx定频空调:2000元(基本冷暖型,造型美观)

3.xx变频空调:3000元(功能全面,省电,造型美观)


根据不同等级的产品的成本差异,顾客对这些产品的外观和同类产品价格,来决定产品的价格。


该如何选择呢?顾客很难算清产品的价值,在系统产品面前,大多数顾客会选择第3种,把第2种型号的空调放在其中仅仅是充当“诱饵”的作用,比较之后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商家主推的第3种空调。


这实际上折射出人脑思维所受的束缚:我们总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不仅对待客观事物——面包、衣服、手机、孩子、餐馆等是这样,对待无形的体验——旅游和教育是这样,甚至对待抽象的情感、态度等也是如此。


正如20世纪自由思想家H·L·门肯指出,一个人对工资是否满意,取决于他是否比他妹夫挣得多。为什么和妹夫相比?因为这种比较是明显的,也是现成的。这反应出人类不易满足的天性,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很难体验到幸福感。


所以,我们要设法打破相对论的怪圈。相对论误导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而乐观的一面是我们可以控制比较的范围,转向能提高我们幸福感的事物。选择之前,圈定自己的目标,不受同类事物比较的影响。也可以把眼界拓宽,理性看到现实,量力而行。


2


任意的一致


李笑来在新生大学和《通向财富自由》专栏中,提出“估值是锚定在价值上,因此忘记价值单纯追求估值是愚蠢的。


定或称锚:


在行为经济学中,指人们趋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

根据心理学定位,指对某一主题不相关的信息对该人的信念及判断产生的影响。


理解锚定之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幼鹅效应”。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深深依赖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在一次实验中,他无意中被刚出壳的幼鹅们第一眼看到,它们从此就一直紧跟着他直到长大。洛伦茨把这一自然现象称作“印记”。


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也可以成为印记。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在长大后一般不会选择廉价的服饰,因为他们在第一次购买服饰的时候遇到的“第一眼价格”对他们以后的购买行为产生长期的影响。那个首次的价格也就是“锚”。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对“富二代”的负面印象,选择奢华并不是他们对资源的亵渎,而是他们的“印记”。普通人眼中的“奢侈”在他们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那么, “第一眼价格”是任意的,是否存在怎么一种“任意的一致”呢?

尽管最初的价格是任意的,但一旦这些价格在我们头脑中确立,它们就能塑造我们目前和未来的价格理念呢?

最初的“锚”有长期影响吗?


在以上的例子中,“富二代”和生活在贫穷环境中的孩子的消费观念迥然不同。我们可以尝试回忆:老人把儿女买的新衣服放在衣柜中仍旧穿着旧衣服;职务晋升后,很难适应同事对你的称呼……习惯和消费理念就是我们的“印记”,过往的一切经历都是我们“锚”,任何问题都可以创造出锚来。这些都理性吗?不,说到底,我们也是一群幼鹅。


在经济学中,“任意的一致”无处不在!商品的首次定价除去成本的因素,大都是“任意”的,并可能受到任意问题答案的影响。一位艺术家委托自己的朋友处理陈旧的家用物品,有一副名家临摹画居然被他的朋友标价20万出售,这幅画的价格在买家大脑中已然确定,形成了他对这幅画的出价意愿,被出售也毫不意外。


首次定价非常重要,直接锚定消费者的心理定价,并将长期影响。在国家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压力下,大多数地产商都会坚守价格底线,死扛到底,说到底就是拒绝改变购房者心中的“锚”,而一旦“锚”重新确立,将很难再回到以前。


这也对我们判断和选择有积极的启示:初次决定对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决定会产生共振效应,过去的锚在初次决定后仍会长久伴随我们左右。


另一方面,我们将最初决定转化为长期习惯的过程,基于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进而效仿,这就是“羊群效应”。还有一种羊群效应,艾瑞里称之为“自我羊群应”——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的好坏。


如果你一直习惯喝速溶咖啡,一次无意进入星巴克咖啡店后。会被它的价格吓一跳,不过既然来了,就感到好奇:这种咖啡到底什么味道?于是你吃惊的发现自己点了一小杯咖啡,享受它的味道和带给你的感受。


下周你又经过星巴克,你会再进去吗?理性的决定是和这条路上的另一家咖啡店比较,当然也可以回去以后再喝速溶咖啡。


但你会告诉自己:我已经过去星巴克,我喜欢,也很开心。于是又走进去点了一杯咖啡。


几天以后,你再走进星巴克。

……


是的,你已经加入“羊群”了。


看看,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锚”无处不在!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锚定”把负面体验转变成正面的体验。马克·吐温得出过同样的结论:“工作”是一个人被迫做的事情,而“玩耍”则不是他非做不可的事情。你以后在看到诸如“xx开百万豪车做xx专车司机”的新闻就不会感到不可理喻了吧!


锚一旦设定,就会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


我们是否能从“任意的一致”中对生活得出一些教训呢?我们过去的判断和决定是任意的吗?它们中是否只是我们追随最初印记的一时冲动?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事实上,做一切事情都应该进行自我训练,质疑自己的一再重复行为。抽烟是否可以减少一些,把花费的钱用在别的地方?真的是手机依赖吗?能不能节省下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苏格拉底告诫我们: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3


社会规范的成本


父母打电话让你回家吃顿饭,你是否不耐烦的说“我还忙呢,以后再说!就这样吧!”父母需要的是亲情,需要的是陪伴。如果你说“我没时间,我给你打1000元钱吧!”,我想在下个节日,十有八九,你不再会接到父母的电话了。


这是怎么回事?


《魔鬼经济学》中,指出要重视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动机、道德动机和经济动机。同样,艾瑞里在本书中把世界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有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


市场规范(经济)意味着成本和盈利、利益比较和按劳取酬,不存在友情,只有黑白分明的交换。而社会规范包括了人们互相之间的情感,暗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中,一般是友好的,不求回报的。


拿性来说吧。在社会规范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无偿得到,而且是温存的,并会增进情感。但是也存在市场化的性行为,那是按需求提供并且付费的。当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应该记住伍迪·艾伦那句不朽名言:免费的性是最贵的。


再比如:你满头大汗地搬沙发上楼,邻居看到后,会帮你一起搬上去。为了表达你的谢意,在以后的某一天,送给他一些水果或者馅饼,邻居会乐于接受;如果你给他50块钱,邻居一定会扭头便走,甚至以后再也不在理睬你,也或者他接受后,下次你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会找你要50元,不然不会帮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一旦市场规范进入,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换句话说,一旦提到价格,就越过边界进入了市场规范的领域


团队管理和激励也是如此,在社会规范内管理员工,合理地利用“礼品”而非“金钱”,会让团队更加紧密。


在市场规范领域则不然,人们更愿意自立,而不寻求别人的帮助。如果想把关系保持在社会规范内,远离市场规范,不要向你的朋友和家人提钱。在公司里,大多用金钱来约束员工迟到的情况,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用市场规范约束会把消除人的负罪感;如果再次用社会规范来约束的话,迟到的情况会反而增加。


归根结底,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都失效了。社会规范一旦打破,就会很难重建。我相信,生活中多一些社会规范,少一些市场规范,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有创造力、更充实、更有乐趣。


4


激情、拖沓与自我控制


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所有人,无论多么善良和诚实,都会低估激情对行为的影响。


比如:一个公认的好人被发现偷盗;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大打出手;一位好父亲会歇斯底里地对女儿发脾气……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人都包含一个黑暗的“本我”、一个“自我”和一个不可预测地的“超我”。人类在理性和非理性状态下,思想和行为都不同。无关你的经历、经验。


如何抗拒诱惑、冷静情绪呢?在诱惑膨胀或情绪失控前与之斗争,身陷其中在试图自拔就困难多了。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实施干预措施。试想,你深陷淘宝网购无法自拔,透支财务支付能力,影响生活和工作,那你不妨卸载淘宝app,甚至注销账号,及时干预。


抗拒诱惑和拖沓都需要自我控制。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中指出,要弄清楚失控的原因,了解“我想要什么”、“我要做什么”、“我不要做什么”。不要受到短暂冲动的影响,为了眼前的满足而偏离长远的目标。


比如:


现实生活中的免费购物、促销和礼品赠送,一方面促使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比较,让我们放弃更理性的选择;一方面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以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利用人类本能惧怕失去的天性控制我们的选择。


拖沓与激情一样,都是为了即时满足,也同时都是因为拥有足够的“自由”,没有限制才会泛滥。如果一项工作有最后的期限,并且逾期会有严重的后果,想必拖沓的情况即便有,也会大大减少。


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大体会受到拖沓和激情(即时满足、充分自由)的影响,了解它们的本质,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有助于改善消费行为的不理性。


5


所有权个性


二手房交易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对自己即将出售的房屋心理价位是200万,而买房者给你的报价往往在130左右,相比差距35%。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距!


为什么房屋的卖主对它的估价比卖主高?有句话说,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你如果是所有者,你就在天花板上;你如果是买方,你就在地板上。当然了,总有例外。多数情况下,一旦拥有了某物,它在我们心目中就更值钱了。


所有权涉及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并且以它奇特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行为。亚当·斯密写道:“每个人……都以交换为生,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商人,社会本身也随之成长为真正的商业社会。”要了解经济和市场,这一思想是要值得敬畏的。


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怪癖:


1.对已经拥有的东西高估其价值;

2.把注意力放在失去什么东西上,而不是得到什么;

3.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综合起来说,每个人都有“所有权强迫症”。


所有权还包含一些“独特个性”的东西。


其一,投入越多越依恋。比如上面的例子中,买方对于长期居住并亲手打造的房屋投入的劳动很多,每一处都留有美好的记忆,所以越是高估其价值。


另一个是虚拟所有权。我们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在各种广告中,明星展示着奢华的腕表,异常令人兴奋,以至于你常常想象自己戴着腕表,招来周围人的啧啧称赞。一有时间,就利用网络搜集这块腕表的最新价格,在一次冲动消费中,你毫不迟疑地买下了它。


广告正是利用我们“虚拟所有权”的特性,营造情景化的场景,采取“赠送试用”、“特价促销”等手段,把它的所有权融入到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观点中,很快地把它合理化而忘记了付出的代价。


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它对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无论是有关政治还是体育,我们会怎样呢?司空见惯的是,我们对它难以割舍。它转变为我们的一种意识——僵化而且顽固的信念、观点。可以说,所有权直接改变了我们观察的角度。


如何避免这种非理性?我们可以“背道而驰”——用“非拥有者心态”来看待每一个事物或人,把自己和感兴趣的事物拉开适当的距离。


后,你是否还同意莎士比亚对人类的赞叹?你是否还高估自己的理性?人类之于地球,如同地球之余宇宙。


我们都是极其渺小的一份子,对自我和世界的多维度认识还远远不够。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对自己的判断、决策,对自己生活的把控;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只是我们非理性的想当然,绝不是事实。


情绪、相对论、社会规范、所有权等每一种力量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却低估它们的作用。


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也许会有一些深刻的教训:我们被自然赋予的工具所限制,决策又受限于这些工具的精度和质量,难免对现实认识不足;但是我们可以修正,可以强制自己多角度、多维度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或者运用恰当的工具来弥补与生俱来的缺点


↓点击直达200人共学的成长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