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古代的发明, 四大发明人人皆知,但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世界之最”,可能大家就未必说得出来了……
今天,就让小藏带您“穿越”回古代,感受一下老祖宗的智慧吧!
早在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就已经种植水稻和粟。
早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已开始养蚕缫丝,防治技术有新的进步。
汉字至今还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
汉字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
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中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这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春秋时期的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
战国时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写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合称《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
西汉时,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用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汉书》中《五行志》载:“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呈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这一纪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约成书于东汉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制造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这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从植物中提取制作的麻沸散,适用于外科手术,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价廉易于书写的纸。且原料易得,人称“蔡侯纸”。
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微,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01415927之间,比外国要早近一千年。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凿的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隋唐时期,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海船,甚至在通过波斯湾时,必须换小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人早四个多世纪。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制成的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南宋时发明的管形火器“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比外国约早了九十年。
僧一行还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并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有一千多个洞窟,里面塑造了神态各异的佛像,绘制了金壁辉煌的壁画。其中,隋唐时期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
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指南工具——司南。司南经过不断改造,到宋代制成指南针,并最早应用于航海。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
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元朝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早了300年。
明朝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航海,访问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对石灰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北宋创印“
交子”,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