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好,车比预计到得早。薄雾中,白墙灰瓦的洋楼阁院,若隐若现。远处,绿松林、格桑花,不复往日石旮旯。
这里是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村,地处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一个村。
与高寒环境同样出名的还有贫困。海嘎360多户人家,7年前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600元。
2010
年春节过后,驻村干部杨波来到海嘠。从此,海嘠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全面提速,人均年收入增长到如今的8000多元。
海嘠之变,是贵州决战深度贫困的生动样本。
行走贵州山区,笔者常听到的一个字眼就是“变”。如何变?让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探寻。
——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85%的乡镇有了客运站,87.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
贵州从来山多,自山脚到山顶、从这山到那山,绵延不绝的弯道常浮现面前。
山于贵州,曾经沉重。山高,路就远,层峦叠嶂,挡住的不只是步履。山多,地就少,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
修路,曾一度是贵州大山深处老百姓的最大愿望。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边疆村因地处思渠镇最边缘而得名。村寨建在一个大函窝里,四面都是山。
没通路前,村里一切东西都是靠人背,从山下到山凹,抄小路也要走个把小时。村民出山,唯一的路是一条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山路,稍不小心就可能滑落百米深渊。
因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村里的小学一直无法留住外来的教师,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只能到十几公里外的学校就读,住最远的孩子天没亮就得出门,放学回家已是黑夜。
2015
年前的近十年时间里,村民齐心协力陆续凿出了一条土路,但由于常年滑坡,汽车根本无法通行。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向极度贫困地区深入,政府用两年时间,于2016年修通了边疆村的水泥路,并逐渐完善农村客运设施,如今从村里到镇上坐车只需20多分钟。
边疆村的出山路,是贵州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生动缩影。
作为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3%。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贵州经济社会长期相对欠发达、欠开发。
要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千山万壑起通途。
2014
年,贵州开始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至2016年底,全省已实现87.5%的建制村通硬化路,85%的乡镇有了客运站,建制村通客运率达90%。
一路通,百业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打破了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贵州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跑越快,“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也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平塘县东部,坐落着贵州唯一的毛南族自治乡镇——卡蒲毛南族乡。由于常年身居大山,毛南族同胞特有的佯美酒、“毛南三酸”只能深在闺中。如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四面八方的游客如约而至,品赏着特别的风味风情。
同在平塘县,一只“天眼”将这份改变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平塘县克度镇正式启用。当地政府通过修建直达公路、打造配套设置,“无中生有”地将这一科研项目变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要想富,先修路。贵州把这朴素的道理化作了实际行动。一个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却在交通建设上创造了多个奇迹。
2015
年12月31日,贵州提前三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也是全国为数不多实现这一目标的省份之一。
同时,贵州在航空、高铁、水运等交通建设上全面推进。曾经单一、匮乏的贵州交通运输正在立体化、快捷化、多元化。
行走贵州山区,山依然在那里,而路却不再迂回。崇山间不时闪出高桥长隧,条条新路,山色一新。
——因地制宜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产业脱贫带动力不断增强
7
月,地处乌蒙山区的娘娘山绿意盎然。
娘娘山下的六盘水市普古乡舍烹村,这个曾是“贫困”代名词的村寨,如今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的土地能入股,在村里还能当股东、当工人!”舍烹村村民刘美芬说,她和丈夫之前一直在浙江等地打工,老家的农业园区建成后,家里的10多亩山地全部流转,夫妻俩在园区上班,每年收入六七万元。
如今,在舍烹村,像刘美芬一样,几乎90%的村民拥有“股东”和“工人”双重身份。而在5年前,舍烹村如同其他偏远贫困村一样——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致富门路,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
“这一切都源于‘三变’改革。”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说,所谓“三变”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012
年5月,在外闯荡多年的陶正学返乡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户出资多少,合作社无息借资多少”的入股模式,发动465户村民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入股。
此后,合作社逐渐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2.18万亩,把昔日令人“望山兴叹”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
如今在贵州,“三变”改革模式已在全省得以推广。“三变”改革变出了农民收益增加,变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变出了农村生产力解放。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贵州把产业发展作为又一关键法宝,广泛激活农村资源,变“输血”为“造血”。
全省各地把产业扶贫工作当成第一要务,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裂变发展、加强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金融资本和完善农业保险等,使产业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产业脱贫带动力不断增强。
同时,广泛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通过示范引导、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式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求进,生态要守。贵州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菜、果、茶、药、薯和牛、羊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行走贵州山区,山山水水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巨大优势。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口中的热词。
——针对地处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交通改善、产业发展,大部分贫困山区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然而,在一些条件特别恶劣的地方,依然面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贵州省长顺县代化镇斗蓬冲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