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喻海良教授在科学网的博客,点击原文链接可查看
最近一个礼拜,连续拒绝了三篇论文。其中一篇自己作为编辑,另外两篇是作为期刊审稿人。现在很多人对
SCI
期刊有非议,其实,对于正规的
SCI
期刊,我们在上面投稿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以我自己学科为例,
相对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都被
SCI
数据库收录,难不成,不投这些有影响力的期刊,而非要投一些没有影响力的期刊?这岂不是笑话了。
在我个人看来,一个优秀的学者,把自己好的学术论文投稿给
SCI
期刊是完全没有错误的,而现在
国内错误的观点是只要是
SCI
检索的期刊就是好的学术期刊,也因此,不管这些期刊真实水平如何,只要是被
SCI
检索,哪一个容易录用,我们就往哪一个期刊投稿。
其实,我在澳大利亚工作这么久,由于澳洲自己国内没有几个拿的出手的期刊(至少在我所在领域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也因此,大家基本上都是往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期刊投稿。我在卧龙岗大学工作的五年的时间里,自己写的所有论文只有两个出路:领域内知名学术期刊、领域内知名学术会议。至于是否被
SCI
检索,感觉是所有的期刊论文都被
SCI
检索,而绝大部分学术会议都不被检索。至于写好一篇论文,投给哪一个期刊,主要是根据研究内容进行投稿。如果所写论文篇工程制造领域,那就投稿给材料加工制造方面的期刊,包括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Processes
和
Journal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如果所写的论文篇结构材料就投稿给
Metallurgical and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
AdvancedEngineering Materials
。如果所写论文偏连续体物理,就投稿给
Philosophical Magazine Letters
和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
。如果觉得研究内容学科交叉且比较新颖,也会冲击一下
Nature
系列期刊,如果不中就投稿给综合性期刊
ScientificReports
和
PlosOne
。我现在每一年都会在
ScientificReports
发一篇论文,但不会再多了。这些年,
OA
学术期刊发展这么快,我们没有道理非要逆发展而行。
我在投稿过程中,基本上会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
1
)自己以前的投稿经验。
如果一个期刊经常拒绝我的论文,我就会认为这个期刊水平不错。也因此,一旦有好一些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优先投稿给这些期刊。不要说咱就是“贱骨头”,这么多学术期刊不去投,谁经常拒你的稿件,你还偏偏要投稿给它。而我自己在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就是这样享受“痛并快乐”的经历。对于一般的论文,接受了,发表了,又如何?有一些论文除了应付考核,都不好意思写到简历里面。相反,如果“攻关”拿下一个不错的期刊,心里面一个月都得意洋洋,经常拿出来看看自己的杰作。
(
2
)主流大学投稿的期刊。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对
OA
期刊存在偏见,认为这些期刊只是“骗钱”。其实,这个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思想。如果你看看那些真正正规的
OA
期刊,投稿的绝大部分都是主流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前几天,
ScientificReports
发邮件告知,现在全世界排名前
100
名的大学,都有科研工作者在上面发表过学术论文。很多人认为这个期刊发文太多,其实,任何一个期刊都不能够保证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能够成为经典。今年我自己作为学术编委就拒稿了两篇从
NatureCommunications
转过来的论文。
(
3
)领域内的重要国际会议。
由于前些年国内会议举办过于浮躁,把一个本来非常重要的学术舞台给“玩坏”了。虽然大学政策不是认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但是,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明年,我们领域的
ICTP
国际会议将在剑桥大学召开,我最近一些天已经思考往这个学术会议投一篇什么样的稿件。
当然,本人一年也就写
4
篇左右的学术论文,也因此,不是所有的期刊都会考虑投稿。什么样的期刊,坚决不再投稿呢?
(
1
)非主流
SCI
学术期刊,坚决不投稿。
我们每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其目的都是希望自己领域内的人看到,并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让大家觉得自己是真正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人发表论文的期刊,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听过,发表了又如何?谁会知道你曾经发表过这篇论文。
(
2
)主流大学根本不投稿的
SCI
学术期刊,坚决不投稿
。学术圈,其实玩的是一个“圈子”。如果你往一个学术期刊投稿,结果这个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都不是“主流大学”的学术成果,如果把自己置身于这样不入流的“圈子”里面,以后还有机会成为“学术主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