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时代财经APP  ·  财仔精选 | 一周热文回顾(2.3-2.8) ·  23 小时前  
时代财经APP  ·  财仔精选 | 一周热文回顾(2.3-2.8) ·  23 小时前  
互联网那些破事  ·  公告!苏宁集团破产重整 ·  昨天  
互联网那些破事  ·  公告!苏宁集团破产重整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漾漾荡漾的漾 ... ·  2 天前  
财经杂志  ·  新能源车新挑战:3140万车主共享346万公 ... ·  2 天前  
财经网  ·  沪指重返3300点,创业板指半日大涨3.63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陈佩斯“退隐”20年,仍有10亿人喊他上春晚:有的人离开越久,我们越想念!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2-03 15:31

正文

来源:艺非凡(efifan),作者:艺非凡


小鲜肉老了就是老腊肉了,

而你大爷却永远是你大爷。


陈佩斯


最近, 对于频繁网传的

陈佩斯朱时茂上春晚,

当事人已经出来澄清了: 分身乏术

大年三十早有安排,又要让大家

度过一个 没有陈佩斯的春晚了。



每一年,

在“最希望出现在春晚舞台”的票选中,

光头小眼的他总是呼声最高。

每一年,他都要“ 回来 ”一次,

而每一次都有人信。

有的名人,离开得越久,

观众却越想念。



他的每一个荧幕形象都家喻户晓,

即便是20多年前的喜剧,

今天仍能让人捧腹大笑。

曾经有人说过,

过年看陈佩斯朱时茂的表演,

真是春晚的另一种风景。



1984年 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吃面条》,

明明碗中空无一物,

他却把面条的可口,

吃面条的酣畅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隔着屏幕都想吃那美味的面条。



1989年的《胡椒面》,

全剧没有一句台词,

却成了哑剧的典范。

看他浑沦吞枣的模样,

今天看了仍有人说,

“那不就是我吃馄饨时的模样么”。



“队长,别开枪,是我!”

只听这声音也都知道是《主角与配角》,

这个作品堪称是二人合作的巅峰,

甚至今天春晚的舞台上也没能出

比它更好的小品。



表演中间意外断掉的枪带

更是加重了陈佩斯

贼眉鼠眼的喜剧效果。

“没想到呀没想到,

你朱时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

这句台词,20年后的今天,

观众也能脱口而出。



1998年最后一次亮相的《王爷与邮差》,

这部他们准备了7年的作品正蓄势待发。

朱时茂的麦克风突然掉了,

陈佩斯不得不全程贴着他

完成整场演出,

而原本准备的声效光碟,

现场也没给他们放,

就这样仍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但是下台后,

陈佩斯却躲进了化妆间失声痛哭,

大家都疑惑不解,

危机解除,演出成功。

他还哭什么,

只有朱时茂懂他,

他是一个极其较真的人,

凡是呈现给观众的,

一定要是最好的。



从这时起,陈佩斯便决定退出这个舞台。

这个舞台对他说了太多次“NO”,

那么,他也有说“NO”的权利,

只是,这个字的代价比较大,

一个小品时代, 从此落下帷幕。



这位当之无愧的“小品王”似乎就是注定为喜剧而生。


1950年,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正随团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演出,在国家歌剧院出演《白毛女》。演出期间,陈强接到一个电话,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


为纪念这个时刻,陈强想来想去,将这个孩子取名为“布达”。4年后,二儿子出生于吉林长春,名字自然而然用了剩下那两个字:“你哥哥叫布达,那你就叫佩斯吧。”



从小,他的喜剧天分便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一次,老师让同学用“五彩缤纷”造句,陈佩斯把手举得老高,然后窜起来说“我放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豆花儿屁 ”,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而长大后第一次参演电视剧更是毫无修饰地展现自己的天赋。有一次参演一个匪兵甲,就因为他的“设计”,一下子为他把一闪而过的镜头加了好几分钟。



他想告诉大家:

不论何时,人人都有笑的自由。

从来,他都在主流之外。

舞台流行相声,他演小品;

住旋律电影盛行,他拍喜剧;

在剧场还黑灯瞎火的年代,

他搞话剧。

他没有不合时宜,

只是一直在找适合自己的。



离开春晚舞台没多久,

他终于过上了曾经想要的安静的生活,

再也不用花半年的时间,

只为打磨一部十几分钟的作品,

而最后还要面临被砍掉的结局。



在隐居的两年里,他博览群书,

重新审视了关于喜剧的诸多问题,

终于摸索出一套他特有的喜剧理论:

喜剧,就是过去的人

遇上的糟心事的集合,

让他们成为了后人的乐子,

喜,一定是从悲中来。

而舞台, 就是最能检验

一个人功力的地方。

他最终决定将目光投向舞台剧。


《戏台》剧照


2001年,

正是全国话剧最低潮的时候,

而陈佩斯的话剧全部都是新人,

没有流量,没有宣传。

为了话剧能成功演出,

他接拍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广告。



当第一部话剧《托儿》横空出世时,

身兼导演与主演的陈佩斯知道不会差,

但从未想过能创造

4000万的票房神话,

接连演了200多场,

走过40多个城市,

观众多达17万,

而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曾经有人问这么多钱怎么办,

不买车买房吗?

他翘着二郎腿悠闲淡定地说,

“车不就四个轮子吗?

有什么区别。”



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

却有着无法言语的辛酸。

这部话剧上演之前,

全中国的话剧舞台早已沉寂多年,

几乎所有的剧场都是闲荒的,

扑鼻而来的霉味,

紧挨着舞台多年失修的厕所,

后台一股尿骚味,

水阀早已生锈卡住了……

可陈佩斯还是坚持下来了。



2003年,第二部话剧《亲戚朋友好算账》上档, 一年内便在国内演出近60场,观众达8万人,上座率超过95%。


随后推出的《阳台》更是被选为 上海戏剧学院教学案例,先后推出了普通话版、四川方言版和云南方言版,几乎是版版叫好。


《亲戚朋友好算账》剧照


只是,

对于反复上演的200多场《托儿》,

陈佩斯真正满意的只有两三场。

不论何时,他总是对自己的作品

近乎变态般的严格。

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

他都要反反复复推敲、修改。


《托儿》剧照


朱时茂曾经受邀

出演过《托儿》的配角,

33场下来,他再也受不了了:

“我就吃不了这个苦,太累,

每天都要重复。同一个舞台,

同一帮演员,同一句台词,

同一个感觉……”

可每一场戏下来,

陈佩斯都是满头大汗,

对他而言,每一场都是全新的。


《托儿》剧照


看着汗涔涔的陈佩斯,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折腾,编剧也忍不住劝他:“你去搭一个剧组,30集电视剧,4、5个月也就出来了,自己在租个大房车,弄俩助理,小火锅点上,慢悠悠地吃着,你这样的腕儿到哪儿还能让你吃苦啊?”


可陈佩斯就是不干! 对于话剧艺术, 他的倔强不仅对演员,对自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第一次登上舞台开始,他便和家人有个约定: 上台前,家里有天大的事也不要跟他说, 任何事下台了再说。


一遍遍指导女演员


十多年过去了,

话剧市场从无到有,

逐步开始走向兴盛,

回头来看,

陈佩斯又当了一回“拓荒者”。

他更愿意把自己叫“手艺人”,

艺术就是一门手艺,

从来不问什么是“匠心精神”,

却把观众的笑声当做至高的追求。



细数来,他上了整整11次春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