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校:
北京,211
本科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前五学期排名:
2/146
英语水平:
四级597,六级588
获奖经历:
大一大二国家奖学金,大三小米特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市级大创负责人
参加的夏令营:
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优秀营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系(优秀营员),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优秀营员)
保研学校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失去了高中清晰明确的阶段目标,我陷入到深深的迷茫之中。
即便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到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是我接受了母亲当时的建议,先好好完成功课。
面对枯燥晦涩的数理知识,我每天做的就是跟紧老师的进度,把教材的对应章节看懂;大考复习时,在往年习题上“大错特错”,谨防考试再错。这个简单的学习习惯,贯穿了我的整个本科学习生活。
我的专业成绩也一直在学院里保持着前三的排名。
我最早参加的竞赛,是大二时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在赛前花了十多天把学校数竞培训的资料大致做了一遍,就被学校安排的班车拉去比赛了。
数竞的卷子与培训资料比,相对简单,就是学校高数期末的难度
,还是建议大家去试试的。出于对竞赛卷子难度的意外,我觉得不做个基本全对,拿奖没戏,也就不再对结果抱有期待。几个月后,学校官网突然公布奖项,我虽然吃惊,但是还是很高兴的。后来,因为高中英语的基础还在,就也参加了英语竞赛。
大二之后,由于学院一直宣传电子设计大赛的传统,就继续报名了电子设计比赛。
相对前面的学科竞赛,这个比赛需要付出的精力远远多得多,奖项却未必高,所以就奖项而言,性价比不是特别高。
好在获得了不少实践机会,动手能力确实是提高了很多。
大三,跟随着学院的宣传大流,我又参加了大创。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对项目做了不少功课,最后也算出了点结果。由于大三下正逢疫情居家隔离的时期,所以原本计划的联系老师去实验室的计划执行得不是很好,只是在家看了点学长布置的论文。
好在有这个大创项目,在夏令营面试时,老师们都对这段经历很感兴趣,问了很多相关的问题。
所以,
这里还是建议大家尽量早用寒暑假去实验室实习,不用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够
,若真欠缺,老师会根据实际直接拒绝;但是老师们大多愿意给机会,有了学长学姐的指导和更清晰的目标,对能力提升是更快更有效的。另外,保研时,老师除了学校、成绩,最看重的就是项目经历了。科研和读书考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都希望收到有项目实战能力的学生,而我们参与并完成的项目经历就是最好的能力证明。
由于我们评选的奖学金,是直接根据上一学年的综合成绩(智育+德育)的排名决定。所以在课余,我在学院、班级中有担任一些职位,还会出校做一些志愿,都是能加德育分的。课外的活动,大家看自己的时间进行安排。
大一大二有闲暇时,可以多积累一些,之后忙起来,酌情取舍。
我们最终保研的总排名,竞赛加分有着很大的权重,所以我的竞赛经历比较多。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保研er也有着和出国同学一样的“三维”:
(1)成绩排名(2)竞赛经历(3)科研经历,科研经历最好还能有论文。由于科研经历的缺失,我对申请外校的成功率不是很有信心。加上本科来自211,而参考学姐学长的经历,我申请的又是国内的top学校,所以在保研这场持久战中,我所经历的自我斗争十分激烈,
一边对自身背景极度没底,一边又要强迫自己克服对未来的恐惧,向好学校冲一冲。
二月底,我就开始联系外校的老师,开启了保研的准备工作。
到了夏令营开始报名的五六月份,我的焦虑和恐惧到达了极点,开始打退堂鼓,想着安稳地联系一个本校老师,终结惊心动魄的保外之旅。
向学长学姐们一打听,结果不出所料:有些许晚了!校内的好老师,也早已被定下得差不多。本着对保外的小小希望,不想发生最后面对校内老师放鸽子的尴尬情况,加之适逢期末,考试与报告增多,我放弃了联系校内老师的想法。
忙完夏令营报名与期末各种ddl,时间已近六月底,我收到了清华微所的夏令营入营通知。
利用入营名单公布与开营的时间间隔,我匆忙复习了一下基础的模电数电、信号与系统,就参加了面试。
老师们开始问的是大创,他们对其中的实现、结果、改进追问了不少。
比如,方案的缺陷和改进,是我当初完全没想过的问题。不过,我对项目还算熟悉,整体上是对答如流的。
之后是理论知识。某些学科,例如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我以为是相对高级一些的专业课,面试不会考到,因此没有复习。好在问题都是相对基础的概念,我有印象。最后两个问题,是我完全没有听过的名词,但由于紧张,只是嘴里小声地重复“好像没有学过”。
现在反思起来,觉得还是该大方直接地告诉老师,学校间教授的学科知识存在差别,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两个夏令营间隔十多天,我吸取清华面试的教训,将复习范围拓展到了更多学科。时间紧张,所以科目上只是尽可能多看,没有完全复习完。
复习中间,清华微所的优营公布,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通过了面试,毕竟最后两个问题完全没答上来。
但有了第一个offer,担心“没书读”的焦虑终于减低了一些,心里稳下来。
复旦的面试,顺序在夏令营当天抽取,我手气很好地抽到了第二个。。。面试很顺利,老师们问的有比较大的问题,比如模数区别、VHDL与C++的区别等,也有一些细节问题的追问,比如fork join是否会被综合。有的问题我答得不对,
老师们说有时间可以自己试试,去验证一下,我虚心地答了“好”。因为老师们全程都很和蔼,笑容满面,面试氛围轻松,所以,面完我对结果就比较有把握。
复旦之后就是北大,两个连得很近。北大信科微电子的夏令营要填报志愿,其中包含志愿方向和志愿导师。夏令营报名时,我就联系了要填的导师,征得了填报他们的同意。
没有想到面试当天,正是我填报的其中一个导师主面我。
我经历的北大面试,氛围和清华、复旦又不一样:清华的专业严肃;复旦的温和轻松,不过也很专业;北大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明确的范围分块与停顿,专业肯定专业,但更像在聊天。老师们既有有问到第一布里渊区的概念与作用,也有问到为什么要报这个专业,电路与器件的差别以及我所认为的自己有哪些不足等等。
填报的导师面试中和我聊完,私下告诉我他比较满意,让我等待学院统计的面试结果公布。
最终,我选择了北大信科的这位导师,在夏令营阶段成功上岸。
至此,动荡的保研之旅落下帷幕。
回顾这段历程,感触最大的,是我对自己的定位有了很大的改观。
起先,我以为自己“只会读书”,科研经历欠缺,老师们可能不会青睐。但在一次次面试中,结果给了我很大的肯定,我逐渐看到老师们所认可的,
我在面试中所表现出的机灵积极、逻辑清晰。这是后来从导师口中得知的,所以面试题答得对不对是一方面,我们所展现的状态也很重要。
和大家分享这段心路历程,其实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在保研中最煎熬的,莫过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以及对自身经历与能力的不自信。纵使保研时高手如云,但大家光彩的简历背后,也多少存在着自己心中明白的不足。
夏令营面试,是个扬长避短的竞技场。能够合理弱化对自己不足的关注,展现出自己最好状态的人,就能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最好offer。
最后,祝大家都保研顺利!